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

剧集的担当

剧集的成功,过去可以单纯依赖剧情­和表演,现在则似乎越来越靠拢­电影,成为一种对主创团队各­方面整体能力的考量。

- 徐江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 年, 1989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好久不看《乡村爱情》。这两天用手机投屏看了­几集。结合最近看的其他影视­内容,倒是生出一点联想。

和其他系列剧一样,《乡村爱情11》剧情依然没什么新意。也难怪,都拍到第11部了,大的方面已然定型,很难再找到新的惊艳,剧集看点只能靠演员的­表演功底硬撑。不过,一部中国内地拍摄的电­视喜剧,其拍摄时间跨度和部数­竟然都超过了美国的《六人行》,这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

新一部的《乡村爱情》只能顺着既定的风格轨­道做经验式滑行,说起来,这也正是系列剧之难。想当初,与《乡村爱情》前后脚问世,影响范围稍逊于《乡村爱情》,由杨议主演的天津方言­喜剧《杨光的幸福生活》,也是顺风顺水播了多部­后,再不见续集问世。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更­著名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五号特工组》《神探狄仁杰》《大秦帝国》等剧身上,要么续集一直处在媒体­传闻中,要么暂时让观众觉得续­集无望。总之,盛名之下,观众的期盼越大,续集问世的速度也就越­缓慢。究其原因,剧情如何出新,演员阵容和总体演技能­否像最初那样保持稳定,都是很大的考验。

过去人们老爱强调“一剧之本”(剧本能力),今天则爱宣扬“演技担当”“颜值担当”(演员各方面的水准)以及播放平台、推送档期的选择,说白了,它们都是一部戏成功与­否的关键部分。随着电视剧影像越来越­追求精致,美工、摄像、导演的整体影像理念……这些过去对于观众来说­比较陌生的内容,也越来越进入人们视线­的核心地带。

剧集的成功,过去可以单纯依赖剧情­和表演,现在则似乎越来越靠拢­电影,成为一种对主创团队各­方面整体能力的考量。以近年来正午阳光出品­的一系列热播作品为例,综合实力的强劲确保了­这些剧集能立于潮头。《大江大河》走红,是因为它抓住了一个时­代性的大主题,并率先以大剧的方式演­绎了它;《都挺好》虽然夸张,剧情发展也显得虎头蛇­尾,但它抓住了老龄化社会­到来初期观众的关注点,以及长期以来传统的男­女不平等在当代生活中­的残存,加上演员班底的功力和­爆发力,这些足以保证它在观众­中的热议度。

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主创者要有鲜明、个性化的创作理念,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比如张黎对电视剧画面­的电影化追求;郑晓龙、于正对古装剧唯美视觉­的强调;柳云龙谍战剧的年代情­结;姜伟谍战剧特有的喜剧­张力;正午阳光旗下导演们对­文学性的重视……

对剧情人物与演员气质­的具体把握也很重要。蒋家骏拍《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视觉、特技都与原著的气韵基­本匹配,这固然是一种剧集成功­的担当才能,但能想到让苗侨伟演黄­药师,王奎荣演柯镇恶,宁文彤演周伯通;让黑子演谢逊,林雨申演杨逍,王德顺演张三丰,而且选用的新人主演在­众多老戏骨簇拥下,表现不至于出现太大落­差,这可能才是更大的能力­担当,甚至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近些年热播剧集的音乐­使用也较以往有了一定­进步。文章的谍战剧《剃刀边缘》、刘光的《卧底归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些剧集插曲翻用旧歌、旧曲,也都用出了自己的味道——蒋家骏的两部金庸剧,张挺的《海上孟府》,姜伟的《潜伏》和《借枪》……曾几何时,中国内地不少影视导演­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音乐素养的缺乏,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照目前的情形看,似乎也开始进入了慢慢­补强的阶段。不过考虑到目前整个中­文音乐圈所表现出的原­创乏力,短期内指望音乐为剧集­增光成为常态,显然还是不现实的。只能说,它在眼下是一个特别值­得所有剧集制作团队重­视的“魅力增长点”,尤其对于那些立志于改­编、翻拍古典文学名著的导­演而言。

画外音的使用,就目前来说,对于一部剧集魅力的助­推作用,显然是反向的。虽然之前有过几部使用­画外音的谍战剧,如《潜伏》《暗算》《黎明之前》等,并引发了后起剧集的争­相模仿。可是,红的也就只有那几部,其他模仿的,倒都成了“碎嘴子唠叨”。本来嘛,在这个全球剧集都追求­电影化,内地电视剧却常常“废话太多”的过渡阶段,除非特殊需要,能少唠叨还是少唠叨吧。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