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

改编经典

经典名著在趣味看点年­轻化和改编时尚化的道­路上,并不轻松。

-

前几天与平时爱追剧的­同事闲聊,对方问我看什么剧,我说:“新《封神演义》。”对方很惊讶,说什么时候播的,好看吗?我说就最近,感觉还可以。新剧把杨戬和苏妲己写­成“发小儿加恋人”,从两人的际遇展开故事,看着有新意。罗晋与王丽坤的情感演­绎组合能让人看进去,此外,于和伟、邹兆龙、张博、海一天、胡静等人的亮相,也让人充满期待。对方将信将疑,说会不会改得幅度太大­了?我说开头新奇、惊艳一点儿,倒不是坏事,关键还看怎样展开后面­的剧情。

这段对话结束后,过了几天,剧集都演到二十来集了,杨戬和苏妲己似乎还有­进一步腻歪下去的可能,狐妖似乎一直代表着整­个魔界;申公豹取代原著中的“寿星佬儿”南极仙翁,成了元始天尊的大弟子;更“惊艳”的还有网上的剧透:新剧把姜子牙的凡间弟­子——樵夫武吉,和周武王姬发合并成了­一个人!我这才发现自己可能还­是过于乐观了。也许眼前这部新《封神演义》,真的要像网上有些观众­担忧的——会成为“杨戬成长记”,或是“杨戬成长记兼苏妲己黑­化史”。

任何改编自文学原著的­影视作品,无论改编的结果和效果­如何,通常而言,改编剧情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合逻辑的­解释:有的是编剧导演释放想­象力;有的是经费不足,不得不这么改;有的是大明星一定要加­足戏份儿……新《封神演义》改编成现在的样子,显然只有一个解释——出品方想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走玄幻奇情的路子,《封神演义》只是剧名和“壳儿”,真正的内里是想贴近《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仙剑奇侠传》。

想法很讨巧,但是剧方太低估了名著­的影响力,且高估了主演的魅力。《封神演义》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史­上,地位或许不及《西游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排名占先的大名著,可它在近一二百年间的­影响力,并不逊色多少:京剧里也有《封神演义》的连台本戏,而且版本颇多,较经典的周信芳麒派《封神榜》,一唱能连续唱上16天;中国台湾的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前几年发掘出­的版本《八百八年》,全部演完也要在10天­以上。这两个版本是不是迄今­最长的“封神戏”,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它们的剧情足够丰富。加上电视剧问世以来,内地和香港都已推出过­有影响的版本,观众一方面期待新版本­重新演绎,另一方面,绝对不会接受剧集在局­部改造的基础上走得过­远。

至于玄幻奇情戏,本就是剧集生产者们为­迎合青少年趣味而发展­出来的剧集类型。新《封神演义》的男女主演,颜值和演技虽然在线,年龄段却还是离今天青­少年(尤其是少年观众)的口味远了些。改编后的剧情,又离熟知并看重原著情­节的成年观众太远。虽说剧集拍得努力,还是有点儿在年龄趣味­上高不成低不就。

经典名著在趣味看点年­轻化和改编时尚化的道­路上,并不轻松。比方说,作为剧集的《西游记》再怎么改,也没谁敢改到周星驰的“至尊宝”路子上去,改了就一定会黄。当年陈凯歌邀请黄磊、陈红重新演绎《三国演义》里“吕布与貂婵”的故事,视觉、音乐都很亮眼,可最终还是因为争议声­太大,淡出观众视野。

曾几何时,央视版《水浒传》筹拍时,也一度因为彼时梁家辉、徐锦江主演的林冲故事­电影《英雄本色》口碑太火,试图邀请梁继续出演林­冲,后来据说因为演员希望­将林冲改为全剧的领衔,只好作罢。该版《水浒传》播出后,虽说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坚持没让林冲做全剧­大主角,这一底线的坚守,还是值得肯定的,否则剧集拍出来也就不­便叫《水浒传》了。从这一点上说,新《封神演义》在今天遇到的口碑挑战,不过是把老问题重新又­演绎了一遍。

文学名著改编影视,容易吃力不讨好。名著情节深入人心,这是一方面;电影改编爱在原作基础­上做减法,剧集改编又爱在原作基­础上做加法,容易遭到挑剔,这是另一方面。文字的东西,能提供给读者多重的想­象空间,影视改编一完成,视觉上早早把人物和场­景定型了,难免不合一部分观众的­口味。改编工作的“偏”与“正”、成与败,分界线往往就在毫厘之­间,绝不是简单的“大胆”“创新”就能支撑住的。

一部作品,但凡归入“名著”序列,多少都属于国家的文化­瑰宝,一旦因为改编时的莽撞,造成品质注水或内涵面­目全非,那可真是得不偿失了。

 ?? 徐江 ??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 年, 1989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徐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 年, 1989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