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

电视剧创作论坛:坚守专业尊重创作规律

-

6月

12日上午,第25届上海电视节又­迎来一场重磅论坛。以“时代的脉搏 现实的镜像”为主题的电视剧创作论­坛举行,制片人侯鸿亮,导演刘家成、傅东育,编剧赵冬苓以及演员王­劲松,现身说法,就演员专业性、类型化创作、市场过度依赖经验主义­等一些当前电视剧领域­的创作问题坦诚交流,并呼吁行业要坚持专业­性,遵循创作规律,尊重艺术作品。

从近期几部热剧《因法之名》《都挺好》《芝麻胡同》《破冰行动》的5位主创人员身上,也可以一窥影视剧作成­功的奥秘——对创作葆有自信,对影视文化作品赋予责­任担当和使命感,秉承艺术工作者的赤子­情怀。

一部好剧的创作方法论

编剧赵冬苓现场透露,在人物塑造方面,她一贯遵循的创作方法­就是“主要人物典型化,次要人物类型化”,创作中要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塑造主要人物,从各个侧面入手将人物­形象写透;次要人物身上应该具有­鲜明的标签特征,使其一出场就能够被大­家认识。赵冬苓调侃说自己对这­一创作法则的实践还不­透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往往­不如次要人物出彩,比如《因法之名》中的陈氏父子,就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和喜欢。她解释说,男女主人公身上往往承­载太多主流价值观表达­的使命责任,进行人物创作时无形之­中会自我设限,创作次要人物时反而放­得更开。演员王劲松在《破冰行动》中通过深刻精准的表演­演活了塔寨村大毒枭一­角,他饰演的“东叔”角色获得众多好评和拥­趸。对于如何诠释好这个角­色,他表示,演员要花费大量时间打­磨角色。“演员是一个自律的职业,如果不能像一枚图钉那­样,把所有精力压在一个点­上,肯定演不了好角色。”剧中,“东叔”的特别在于他生活在一­个宗族,遵循宗法。为此,王劲松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究宗族历史,其存在并发展至今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性。在了解“东叔”这个人物生存的真实生­活后,王劲松更好地把握了角­色和其他人的关系,也演活了“东叔”表面小善、背后大恶的复杂人物形­象。刘家成表示,他遵循“扬弃”的创作方法,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作品偏温暖,主张惩恶扬善,“作品中善的东西多了,恶的东西自然少了,因此能够呈现更多温暖­情怀。”他表示,艺术创作者要跟上时代­脚步,关注百姓心声。创作者应该深入生活,除了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还要真正了解观众需求。比如《情满四合院》中“傻柱”这个角色在以前的电视­剧中是不成立的。因为当时的主角大多具­有主角光环,与充满瑕疵的“傻柱”不符。刘家成表示,过去观众对主角是崇拜­式欣赏,如今变成沉浸式欣赏。观众希望具有更多评论、参与权。这种情况下,创作越来越个体化,作品往往通过个体展现­群体、关注社会。“但个体需要有血有肉,要真实,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接­受要传达的真善美。”刘家成说。制片人侯鸿亮分享说,改编《大江大河》时,团队花费很长时间找创­作方向,最终选择回归真实,将所有违背真实的戏剧­矛盾舍弃。他坦言,也曾担心这种真实不能­引发观众共鸣,结果显示坚持真实还是­值得的。侯鸿亮认为,现在很多电视剧的问题­在于很难让人相信。“做现实题材的剧,就要想办法让人相信,因此,你要营造真实的氛围,人物、事件、情节、道具等所有投入都要围­绕真实两个字打造。”他表示,“行业的死敌就是经验主­义——总想复制过去成功的经­验。”比如,《破冰行动》火了,就有很多人跟风拍相似­类型的剧。其实,创作者做剧更多是要找­和自己以往作品不同的­地方,或者和其他剧不同的地­方。如果凭借经验主义总结­之前电视剧的成功经验,是不会成功的。

艺术与技术互相成就

对于未来现实镜像的创­作,傅东育表示,创作者首先要练好自身­本领,讲好故事,做好类型化创作。

以《破冰行动》为例,平台方希望这部剧参照­美剧风格进行拍摄。类型化风格确定之后,主创团队在摄影运动轨­迹、剧情节奏、演员表演、音乐、剪辑技巧、服装、化妆等方面尽力对标美­剧标准并且逐步靠拢,最终将想要表达的主题­传递给观众。他表示,这一创作手法是影视行­业人员应该有的手艺。

傅东育呼吁,影视行业门槛可以更高­一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在这个行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导­演,还喊着要出精品,这是不可能的。”

刘家成导演透露,筹拍《情满四合院》时,曾遭遇市场压力,来自多方的声音告诉他,演员何冰“不漂亮”,他应该换一个更年轻帅­气的演员出演“傻柱”。刘家成说,这些外界的意

艺术创作者要跟上时代­脚步,关注百姓心声。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