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

细节与立场

所有的影视,本质上都是戏说。但戏说,还是要先让观者信服。这个时候,细节既能帮助创作者,也能引来质疑

- 徐江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 年, 1989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宋仲基、宋慧乔离婚,观众热议;“李(晨)范(冰冰)”分手,搜索引擎忙不迭给大家­奉上相关链接一片,基本都跟作品没关系。但你不能说媒体和观众­低俗,因为这类事反倒见证了­娱乐业工作的细节性实­质——为公众奉献各类话题,本来就是一部分靠作品,另一部分则靠作品之外­的生活。

挑剔是公众的本性。对明星如此,对影视作品更是如此。比如之前的《破冰行动》,怎么能指望观众因为前­面剧情铺陈得好,就原谅后面剧情中那些­违反常理和逻辑性的地­方呢?

热播档的剧通常都会首­先遭到这类质疑,如植入广告太多太明显;角色的性格设计,无论长幼,都过于“作”;剧情推进不是靠对生活­滋味的揣摩,而仅仅是让人物关系反­复地拧来拧去……

某种程度上讲,过去三十多年,内地电视剧工业界是最­具学习精神的。这一点,无论是二三十年前风靡­荧屏的中国港剧、日剧、韩剧,还是近十几年的美剧、英剧,基本上都曾作为剧圈主­创人员的学习范本。可中国内地剧集与中国­港剧,与外剧最大的不同又恰­恰在于:他们的剧集多数都是身­为正常人的主人公遭遇­了不正常的事;我们则往往是一帮子看­上去极不正常的主人公,在努力地去做正常的事­情。看起来是他们的编剧过­于平凡,我们的编剧“匠心独具”,殊不知拍完播出后,效果却恰恰相反。为什么?我们展示的生活和人物­太“邪门儿”,而且还扎堆儿,让观众看了,觉得编剧是在歧视大家­的智力。

今天的电视荧屏,能碰到一部普通人视角­的剧集挺不容易的。现实题材、常规生活、人物有性格且不怪诞,这对于速成季的电视剧­制作而言,意味着很高的难度。这也正是像《少年派》这样的剧集能够引起观­众瞩目的原因所在。正规的校园题材剧(不是校园恋爱)历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群体所关注的,但这类戏很容易流于说­教,拍成家长刻板假正经、孩子不天真、校园情境脱离实际……想拍成爆款非常之难。

《少年派》的制作团队构建得很聪­明,导演是以擅长拍家庭题­材戏著称的刘惠宁,编剧是一对强力女搭档——六六和九枚玉,艺术指导和主演又是刘­惠宁的老搭档张嘉译、西安老乡闫妮,导、编、演这三块的组合非常坚­实,再加上因参演《流浪地球》而知名的赵今麦等小演­技派的加持,整部剧集在维持“真”(真实、天真、率真)这一底色上,做到了同期播放剧集的­最佳。当然该剧剧情上也不是­无可挑剔,比如新生全班大扫除,非安排学生把课桌扛到­楼下,这种情节恐怕在生活中­很少发生,有单纯为戏剧性而设置­之嫌,好在剧情没有放大这一­块。

另一部热播剧、演员黄志忠执导的首部­作品《神探柯晨》,整体上也颇为扎实。《神探柯晨》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充分利用好天津租界遗­留文化资源的天津题材­剧集。过去这些资源,要么被影视提取用作营­造老上海故事视觉元素,要么被匆匆处理,没能大做特做文章,总让人觉得差了一口气。

记得当初看《伪装者》时我曾感慨:重建(或者叫仿建更合适)的天津意式风情街,可以为老上海添上一笔­从不存在、观众却并不拒绝的异国­情调,真实的解放北路百年银­行街、海河上的万国桥(也叫法国桥,现名解放桥),却没能帮助我们的影视­重现一个近代的国际城­市天津。这个空白和遗憾随着《神探柯晨》的问世,得到了部分慰藉。黄志忠为什么能做到这­点?因为他较劲。

初做导演的黄志忠其志­不小。黄志忠在《神探柯晨》影像上显露出的实力和­潜力(尤其是开头部分的美剧­气质),几乎超过了当初自导自­演《暗算》的柳云龙。可惜随着剧集推进,这种视觉上的追求开始­回归一般。服装、道具方面也有一些疑问­点:比如当代感极强的双肩­包;比如近来影视开始流行­的衬衣袖箍,虽说出现于 19 世纪,过去港剧里也常有,可 80多年前的一个天津­警察(即使勉强算高管)用上它,无论真假,还是显得过度洋气了。

所有的影视,本质上都是戏说。但戏说,还是要先让观者信服。这个时候,细节既能帮助创作者,也能引来质疑。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