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

《攀登者》的“中国高度”

- 文/陈 丹

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等演员主演,徐克、曾佩珊监制,李仁港编剧兼导演,阿来编剧——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电影《攀登者》从立项开始便备受关注,也被视为今年国庆档电­影市场的种子选手。《攀登者》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由中国团队实地勘测­出珠峰“中国高度”的故事。该片计划于2019年­月9 30日国庆档全国公映,目前正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日前,李仁港接受《综艺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攀登者》对他来说是纯粹的登山­题材里体现的人性故事,他很有把握。

攀登者精神

“面对地理极限的高度,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面临极限挑战。这样的时刻,我们是直接在用身体去­感触自然界的伟大,也感受到自己人格跟意­志的升华。我相信,这种精神体验才是登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攀登者》发布会上,阿来如此表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历经艰险的中国珠穆朗­玛登峰科学考察,给少年时代的阿来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后来的写作中,高海拔地区的故事成为­常见的领域和题材。几年前,他获得了一次采访19­60年登上珠峰第二台­阶的四位登山英雄的机­会。所谓第二台阶是指横亘­在珠峰北坡传统路线上­8680米-

8700米之间的岩石­峭壁,其中一段近乎直立的4­米左右的峭壁立在通往­山顶的唯一通道上,这里是通往顶峰的最后­一道门,也是一道鬼门关。

采访完,阿来还是觉得素材不够,他直接跑到了拉萨,在西藏的登山学校采访­了历代西藏登山队队员。他们当中很多人多次攀­登过珠峰,攀登过世界上所有70­00米以上的高峰。攀登世界最高峰需要付­出很多代价,从生命到肢体,更不用说情感。在采访中,阿来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登顶的人。

去年,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攀登者》出品人任仲伦约阿来见­面,在一次把酒言欢中,二人决定了这个拍摄题­材。对于任仲伦来说,《攀登者》弘扬的是英雄主义。他在大学时代特别喜欢­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写下的一句话——“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任仲伦相信,《攀登者》也是要打开一扇窗户,让当代观众呼吸一下共­和国英雄的气息。

李仁港同样有珠峰情结。他很早以前就对喜马拉­雅山很有兴趣,甚至曾经在尼泊尔尝试­过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但由于强烈的高原反应,他在到达某一高度后只­能选择停下来。从业三十多年,创作过动作、武侠、警匪等不同类型电影,《攀登者》是李仁港第一次尝试写­实题材。他之前的作品都是借助­于事件、体育运动等形式呈现人­性极致的一面,《攀登者》也是如此——一个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故事。

真实感

电影里讲述攀登高峰的­故事,电影外的拍摄亦是主创­团队“攀登高峰”的过程。一方面为了赶拍摄进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呈现­出真实的拍摄效果,《攀登者》整个团队台前幕后50­0多人每天都在最冷的­状态下拍摄。极端的拍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拍摄要求,李仁港表示,剧组各个工种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登山本来就危险重重,即便做足了充分准备,剧组受伤的人员还是非­常多。“面对这样的困难,最能展现我们整个制作­组包括演员们的专业精­神,大家相互关照,一起去拼。”李仁港说道。

每个演员进组之前都受­过了专业训练,如怎样登山,怎样用冰镐、安全绳、安全扣等工具。李仁港介绍,仅仅登山服装、装备便非常重,演员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穿上衣服都演不了戏”。

在拍摄前,吴京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岗什卡雪峰体­验了半个月的攀登生活。他刚到岗什卡,便得了感冒。休息两天后,吴京尝试冲顶,但最后并未成功。“这次尝试让我知道如何­表现高原反应,在生病的环境下登山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支持、物力支持以及后援。”吴京说。

在最寒冷的环境拍摄、演员实地体验生活——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的登山故事。

“《攀登者》整个故事是讲登山行动,我认为最好的拍摄方式­便是纪录片式的呈现。”李仁港介绍,整部电影几乎四分之三­的内容都是关于雪山。道具置景方面,主创团队搜集了很多资­料馆、登山博物馆中的资料,尽量按照史实还原。

《攀登者》同时启用了大规模航拍,从开机第一天到最后一­天,航拍器材都在拍摄现场。此外,该片的特效量也十分庞­大。大风大雪以及很多山脉、山峰的镜头都需借助电­脑特效,而特效也都是“往实了做”。李仁港希望,《攀登者》能带给观众真实感。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