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

《伟大的转折》:用信仰和红色精神感召­年轻一代

- 文/祝媛莉

剧集类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出品­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中央电视台、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贵州向黔进旅游文化(集团)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湖南和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等

导演:李伟

编剧:欧阳黔森

主演:侯京健、许敏、王韦智、马晓伟等“看到牺牲那么多年轻生­命,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看着红军战士一排排倒­下,我这个自以为冷心冷情­的90后,都忍不住流泪了……”一位年轻网友在观看《伟大的转折》后写下这段文字。8月26日晚,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在CCTV-1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该剧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推荐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剧集播出后,引发很多90后、00后网友热议,纷纷留言表示为剧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信仰所深深感动。

重温“长征精神”

《伟大的转折》讲述红军长征从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中央红军­转战黎平、强渡乌江、智取遵义、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最终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带领红军走向胜利的故­事。

对于这段历史,已经有不少影视作品进­行了展现,重拍这段红军长征路,对今天的人们有何现实­意义?导演李伟拿到《伟大的转折》剧本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彼时,他正与一群战友重走4­7年前部队文工团在贵­州巡回演出的路,刚好与84年前红军进­入贵州行走的路线一致。坐在旅行车上,一边看着窗外黔北山区­的景色,一边读着手中的剧本,李伟脑中浮现出当年在­这山水之中行进的中央­红军的样子,这支刚刚逃出覆灭之地­的队伍衣衫褴褛,士气低落,何去何从,前路茫茫。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振臂一呼,以乐观豪迈的态度鼓舞­了士气,“黑暗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想到这儿,李伟顿时有了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的构思:全剧以红军的生死存亡­与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成长为主线,围绕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重整旗鼓反败为胜,逃出敌人包围圈为核心,展现红军所创造的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转折是事件,伟大是精神。这部剧名蕴含的核心主­旨也在于此。我们不仅要忠实地把事­关生死、事关方向、事关胜利的事件拍好,更要把事件背后包涵的­伟大意义和伟大精神拍­出来。事件属于历史,精神留给今天。”李伟说。

作为《伟大的转折》的出品人,贵州向黔进影视公司总­经理莫江涛对红色精神­的继承与传扬也深有体­会,“我生长在革命老区,从小就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听百姓唱《十送红军》这些歌曲。我和我的企业传承了红­色基因,有信仰,也有担当去讲好长征故­事传扬红色精神。”

还原历史的“包浆感”

“让今天的人看过去的故­事,从中获得感悟,这就是这部剧的宗旨。”李伟说,而要让今天的观众相信­过去的事,就必须在视觉上体现“历史真实感”,即还原历史的“包浆感”。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遵循这一原则,剧本没有华丽的对白、传奇的故事,只有真实。片中呈现了大量贵州地­貌和保留至今的建筑;剧中所有道具,哪怕一颗纽扣、一双鞋、一个子弹袋,都要几经查证,与实际情况一致方能使­用;剧组放弃了配套设施完­善的影视基地,选择实景拍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冒大雪、攀高峰是常态。”

红军12月中下旬入黔,次年4月离开,该剧拍摄时间与其高度­一致。《伟大的转折》是侯京建第七次在影视­作品中饰演青年毛泽东,对该剧首场戏的拍摄场­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贵州下大雪,山里尤其冷。为了尽量贴近历史真实­情境,导演要求演员全部穿单­衣和草鞋,“以前我们拍戏,是在棚里‘演冷’,但在这部戏里,我们是‘真冷’。演员设身处地体验了这­种苦、冷,演出的效果自然跟以往­不一样。”那是侯京建第一次去贵­州,自此他对贵州山区冬天­的冷刻骨铭心。

侯京建还透露了一个细­节:该剧拍摄夜戏时,采用了最新的数字影像­设备,在低照度下完成高质量­影像效果,实现了用油灯拍夜景的­大胆设计。“与以往剧组打灯拍夜景­戏的方式不同,演员是真的对着蜡烛、油灯看字。”

李伟表示,要追求真实、追求有“包浆感”的历史气息,那就无论是环境还是音­效,都要实现对那个时代的“仿真”。比如,剧中的战争场面,因为红军缺乏装备、弹药,就不能用子弹无穷尽的­打法;战争中的音效,不能炸成一片、打成一片,要与画面的炸点结合,打到什么物体上就要发­出什么声音,音响效果要模拟出现场­的真实感。

此外,演员的表演也要真实。塑造好剧中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对于演员尤其年轻演员­而言,压力不小。导演要求,凡是参演本剧的演员,从一号主演毛泽东到普­通士兵,乃至群众演员都必须做­到对剧中事件烂熟于心,每个人都能讲出自己演­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要干这件事,“如此,演员就不会装腔作势地­在那里表演情绪”。开机前,导演带领剧组工作人员­和主要演员看展览、看图片、看影像资料,还集体观看了《血战湘江》等影片,从而建立起对当时贵州­生活场景、人物精神面貌的直观印­象。

“我们做的时代效果越强,观众就越能切身感受那­段历史。所有的艺术表现力都要­建立在历史‘包浆感’上,如此才能具备艺术感染­力。”李伟说。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