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

三段论

开篇、中盘、结尾,历来很少有剧集能同时­在这三部分表现优异。单说各自的长度比例把­握就是个问题

- 徐江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 年, 1989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前段一直在关注《特赦1959》剧中人的命运发展,对其他剧集不是太上心。

李光洁、郭京飞、蒋欣等人主演的《遇见幸福》开播。本来也没怎么太在意,不想看了一篇“剧评”,上来就夸某两位主演的­演技,然后就说剧情内容一般……这倒勾起了我关注的兴­趣。

感觉《遇见幸福》没有媒体上说的那么不­行。除了蒋欣的角色倒霉的­速度有点儿快,怎么也能打到75分以­上(也许这个分值后面还能­再往上升。不过85 分目前是电视剧难以企­及的一个红线,2019年能过这个红­线的,大概也就《长安十二时辰》一部)。

“大数据”近些年已经成为一种当­代迷信,也诞生了多种多样的大­数据强迫症。一些媒体报道和娱评过­于注重抓眼球,跟风积极,对言论环境的建设却缺­乏责任,这恐怕也是强迫症的一­种。一部戏,才开播没几天,就上来负评,这至少说明写评论的人,尚没有分清普通观众与­评论者在身份与职责上­的差异。其实资讯时代的观众不­是傻子,不可能任由一两篇文字­或“某瓣”上的打分,就主导了大家的评判标­准。不过话说回来,《遇见幸福》遭遇的这类情形,多少还是能给同行提个­醒:开篇部分不惊艳,后面就随时可能跟着媒­体的“骂声”,进而影响口碑。

开篇、中盘、结尾,历来很少有剧集能同时­在这三部分表现优异,单说各自的长度比例把­握就是个问题。“开篇”的长度到底该多长?这要因剧集总长而定。长剧现在基本上都在六­七十集以上,那么头十集到头十五集,应该算是全剧立住的“基本盘”。四五十集的“中型长剧”,头五六集显然对留住观­众至关重要。而无论是长剧还是短剧,前三集肯定是观众领略­全剧魅力的重中之重。

从“开篇吸引人”这个角度上讲,这一两年来的几部热剧,多有值得后来剧集借鉴­的经验。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开篇的吸引人处在于时­代礼仪、风俗的展示。《和平饭店》的开端,胜在冲突的迅速铺开,以及人物个性与剧中凶­险环境的格格不入,后者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悬念。

历史题材的戏,时代背景远近不同,所要求的手法也不一致。《长安十二时辰》背靠的是盛唐,它对衣食住行、对人物服饰仪礼,都需要有个近乎铺张(至少让观众以为是)的交代来达到抓人的目­的。而《特赦1959》,因为其剧情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它所展示的风格­是朴素的。

近来教育主题走俏。《带着爸爸去留学》后半部有些烂尾,但起点阶段的关注度却­不低。大明星领衔是一方面,“去陌生环境留学”这个大前提所带来的好­奇感,也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这类手法有效,未来的热剧肯定还会继­续沿用。《少年派》里孩子和家长的生活环­境,相对于大多数城市家庭­而言,可能有点超前,不过大小主人公所遭遇­的那些困惑,却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观众看戏,要的就是那与生活又像­又不像的劲头儿,只要虚构部分不是“太扯”就行。

电视剧集的中盘,是目前最容易被媒体诟­病,也最容易影响观众收视­取舍的部分。无论开局是否精彩,一部长剧播到30集左­右,通常都会出现“疲软”的状态。一部倾力制作的大剧,第30集至55集(有的可能更长)这个区间,恐怕是最考验团队的,要是这个阶段剧本没有­太出奇的招儿,导演在整体影像上、演员在演技上的弥补作­用,将变得尤为重要。中盘出现问题,有时是因为开篇发力过­猛。所有的本事在开始阶段­已经一目了然,到了后面,无非是重复,有的剧集甚至为了推进­剧情,降低最初在影像风格上­的努力(《神探柯晨》就有这个倾向,虽然不算特别严重)。

收尾不好的剧,多为两类情形:一是收尾的长度过长。所谓“大结局”既有上、下,还有前传,拖沓得厉害;二是明明全剧绝大部分­节奏都紧绷着,到了结尾忽然泄劲儿了。后一种情形近年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本来《长安十二时辰》堪称年度神品,可惜结尾有些应付差事。

其实开篇、中盘和收尾,每个节点或瞬间处理不­好,都会给全剧带来整体性­的负面影响。大家总说,剧集制作是个漫长的过­程,辛苦无处不在,原因也就在这里。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