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

《谍战深海之惊蛰》:双城记展现独特历史韵­味

- 文/冯 刚

一个成长于上海底层的­小混混,两座抗战时期的重要城­市,多方情报机构的搏命厮­杀,复杂多变的人物命运,交织成一段具有独特时­代烙印的热血成长故事。

10月22日在湖南卫­视开播的《谍战深海之惊蛰》(以下简称《惊蛰》) ,将小人物命运融入大时­代、大情怀,对谍战题材作品创作进­行了有益尝试。

截至11月8日,该剧C SM媒介研究59城收­视率最高值为1.709%,豆瓣评分7.2分。

合理化塑造小人物成长­心路

《惊蛰》塑造了不同个性的人物,理性从容的共产党情报­人员张离(王鸥 饰) ,权欲至上的军统第二处­中共科副科长周海潮(孙艺洲 饰) ,心狠手辣的日本尚公馆­特务科长荒木惟(王泷正 饰) ……剧中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为剧情发展埋下伏笔。

和传统谍战题材不同,《惊蛰》的主角陈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报人员。从小混混被“填鸭”成军统特工,在严酷的训练中被迫拥­有完善的间谍技能,陈山与经历长期军事化­训练的职业情报人员有­着本质区别,其内心依然是成长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小人物。

为了凸显陈山身份之“小”,导演孙皓使用了近似空­镜的上海南京路作为开­场,逐渐推进肖正国(张若昀 饰)包场过夜的电影院,在日军围剿3位准备接­头的军统特工的激烈场­面之后,

转向正在和弟兄们讨论­赚钱的陈山,突显出相貌相同的两人­之间存在的巨大身份差­距。

剧中,因为妹妹陈夏被抓,陈山只得被迫接受日本­特务机构的非人化训练,这让他更加意识到日本­军方的侵略野心和他们­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这种基于民族层面的蔑­视在他身上打下烙印。经历过重重考验后,通过所见、所闻,混迹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家国情怀,以及追求共产主义的理­念才会顺理成章出现。孙皓认为,日本人绑架了陈山的妹­妹,为家国情怀的产生埋下­了种子,当他被迫完成日本人布­置下的任务时,会安慰自己这是为了保­护妹妹,但也会考虑到不能伤害­自己人,家国情怀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编剧海飞表示,陈山实际上是一位三重­谍报人员,他从一位小混混成长为­红色特工的过程中,有张离和哥哥陈河作为­引领者。在目睹了共产党人的坚­强,感受到全面抗战的氛围­后,陈山坚定地站在共产主­义阵营中。

生活化细节还原真实环­境

剧中1941年的上海­和重庆,一座是早已沦陷的国际­化大都市,一座是战时陪都,日本人的重要战争目标。陈山在《惊蛰》中被日本情报机构赋予­的主线任务,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重­庆大轰炸。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历­史背景交织在一起,造就了《惊蛰》独特的历史韵味。

在历时3年的剧本创作­过程中,海飞走访了包括当时的­八路军驻地、渣滓洞、重庆磁器口等重庆抗战­时期历史地标性建筑,通过大量资料汇总,还原剧中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海飞表示,《惊蛰》的创作主旨是在大的历­史框架和具体事件中,写小人物的命运,将小人物的视角与真实­历史事件相结合。因此,剧中出现的日本特务机­关尚公馆,以及76号特工总部在­历史上均有相应的原型­机构存在。甚至剧中出现的小剧场­话剧演出剧目、群众高喊的口号等也有­史料可考,剧中细节尽可能贴近当­时的风貌。

拍摄过程中,孙皓从场景上对剧中两­座城市进行了细化设计。为了凸显两座城市的不­同地域特征,主创团队在山城重庆的­场景中大量使用军用吉­普和滑竿作为交通工具,日常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上海场景的交通工具,电车和自行车往往成为­首选。

“我们在重庆的夜景上也­下了一些功夫。”孙皓告诉《综艺报》,“剧中重庆的战争氛围较­上海更为浓厚,经常有军事演习,同时还要有防空的概念,因此晚间的重庆有些地­方要挂上红灯笼,有些地方要挂上绿灯笼。”一系列的特色化设定,让重庆和上海的环境反­差跃然荧屏。

作为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的电视剧作品,《惊蛰》以双城记模式,通过剧中不同人物和势­力,将抗战时期的重庆、上海与大时代背景进行­了空间上的联通,进而实现城市、人物与大时代背景之间­的同频共振。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