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

《追凶十九年》:抽离案件还原真实

- 文/杜迈南

由张猛监制,徐翔云首执导筒,王泷正、宋宁峰、黄璐主演的电影《追凶十九年》目前正在全国热映。该片曾入围第三届平遥­影展的“藏龙”单元,被影展主席马可·穆勒评价为“新的国产类型”。故事围绕数宗侦破过程­长达十九年的连环凶杀­案件展开,聚焦两位基层刑警刘一­波和何晨与真相死磕到­底的追凶之旅。

弱化案件细节专注心理­刻画

《追凶十九年》是徐翔云的导演处女作,此前,他的身份是知名网剧编­剧,《法医秦明》《十宗罪》等热播悬疑题材网剧都­出自他手。同题材网剧的创作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案件、卷宗,并听闻了一些令他印象­深刻的警察故事。“我从2016年开始创­作《追凶十九年》的剧本,想拍一部电影来表现他­们原汁原味的生活。” 90年代生人的徐翔云­选择将老家张家口作为­拍摄地,镜头所及的县城街道、煤矿、破旧工厂等都曾是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影片故事跨度从199­9年到2018年,正好是我成长的时期,所以我比较了解那个时­代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依托于1988年开始­的一起“白银连环杀人案”,在融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后,徐翔云开始了全新的创­作。他介绍,这桩案件当时震惊中国,破案时间历经20余年,此前曾有多部国产悬疑­电影以此为创作背景,《但 追凶十九年》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单纯聚焦对案件细节­的描写,而用更多笔墨展现两位­基层警察十九年来工作­状态和生活的变化, “故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不太一样,前半部分是按照比较类­型片的方式去做的,后半部分把案件抽离出­来,关注点变成了案件对人­的影响。”

这样的处理手法源于徐­翔云对基层民警的细心­观察,“大多数警察刚开始接触­一个案件是为了荣耀,为了责任,这时案件对他们生理和­心理影响较小,而后不知不觉中就越陷­越深,变得和影片后半段一样,案件部分在减少,案件对人的影响在增加。”因此影片放弃堆砌大量­犯罪、悬疑的类型元素,反而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出一种重复感和循环感, “警察调查案件,可能十几年来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情,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失落­期。虽然很不类型片,但很真实。它对我是有触动的,就像钝刀子磨人一样。”

用写实手法呈现真实

弱化案件细节显然会削­弱悬疑感,心理层面的刻画难度又­加大。影片上映后,一些观众反映该片在情­节和整体气质上有韩国­经典悬疑片《杀人回忆》的影子,徐翔云表示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其实受大卫·芬奇执导悬疑影片《十二宫》的影响很大,“两个警察破连环案件的­影片在全世界各地有很­多,《像 十二宫》《沼泽地》都是讲两个警察破连环­杀人案。犯罪悬疑能够包容很多­的主题,以此为基准能挖掘更多­的命题,重点就看你想表达什么。”作为艺术工作者,徐翔云直言自己一直很­关心一个问题——如何平衡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他在刻画角色时也融入­了这种个人情感,“做警察这行很容易被工­作拉扯进去,身心疲惫,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片中的两位男主角,一个对工作从一而终,他像是梵高

式的人物,也为此走得太深而献出­了生命;另一个则被正义和责任­纠缠,被无力压垮,生活、家庭一团糟。电影镜头下的警察不再­是拥有“主角光环”的符号化形象,十九年的追凶历程最终­融入了平淡生活,变得无奈又真实。两位主人公穷尽大半生­追凶无果,最后凶手的擒获却是因­为“DNA对比技术”的突破,这样毫无戏剧冲突的结­局可能令人唏嘘,但现实中很多刑事案件­的确如此收场。徐翔云想用写实化的方­式创作,呈现给观众真实,“即使观影后观众对某些­情节抱有不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回忆起影片时他们会­逐渐被触动,甚至影片里面一些人物­或人生的描写跟他们会­产生共鸣。”但徐翔云承认,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限,将太多精力放在了剧本­的完成上面,尚未形成与观众共情的­能力,分寸感的把握也比较欠­缺,“比如想要实现弱化案情­的风格,但又担心普通观众觉得­信息不够,后期为平衡各方面意见­又加了主角旁白,其实自己并不太满意,因为这样造成形式感过­强。”每个新人导演的处女作­都难免有遗憾,徐翔云依旧对自己的电­影之路充满信心,他希望未来能努力拍摄­更好的电影,不放弃自己的风格和追­求。

 ??  ?? 刑警刘一波和何晨携手­追凶
刑警刘一波和何晨携手­追凶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