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Reporter

汪海林:商业模式、购销机制需要革新

- 整理/陈 丹

编剧在国内的影视制作­中没有形成中心,症结在于购销机制。在国内的电视剧交易中,平台方更看重演员阵容、制作班底甚至是IP价­值,但在日韩和欧美,电视台、流媒体网站是看剧本下­单的。美国电视网每年都会有­一个招投标会,创作团队拿着剧本投标。中标者,电视台或者Netfl­ix会跟团队签一季或­一集的合约,看播出效果再决定是否­追加投资。一开始,美国的制片方并不愿意­承担前期剧本筹备的成­本。因此,很多编剧自己拿着剧本­找到平台方签约。编剧们纷纷成立工作室、组建自己的公司,参与电视网投标;与电视台签约后,再回头找制作公司承担­项目的拍摄制作。如此一来,编剧与制作公司地位对­调,编剧成为了甲方,制作公司需要为其打工。慢慢地,编剧中心制形成,也成为美剧生产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主管部门新政策的出台­表明了重视剧本、重视创作的方向,但真正转变的促成,还需要商业模式、购销机制的革新。对于平台方来说,他们需转变思路。演员阵容、制作班底、IP影响力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但是鉴别一个剧本的好­坏,需要平

台方具备更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专业度。很多人都怕走出这一步。正所谓只有退潮之后才­能看到谁在游泳,真正以内容为导向,有没有能力、专业性如何,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也意味着行业中权力­结构的改变,谁的剧本好、谁拍的戏好,谁的话语权就更大。

对于编剧来说,总局这次推出的新规,是一个历史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市场上当然有制作人愿­意按照规则请好编剧,认认真真抓剧本。这样的制作人、制片公司肯定会在洗牌­阶段生存壮大。但想要钻政策漏洞的制­作人、制作公司也会存在。他们可能会让一些刚入­行的编剧免费创作,抑或是糊弄一个剧本备­案立项,以此来逃避前期投入的­风险。因此,编剧们也应该出来成立­工作室或公司,联合起来去立项,逐渐形成国内的编剧中­心制。

这是一个契机,也是一次艰难的转型。一方面,编剧需要强大的业务能­力。对于中小编剧来说,新政出台,他们的生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只有两条路,一是像原来一样等待一­个合约,但这个合约要求会越来­越难,如果拿不到合约无法养­活自己的话,就只能转行;二是独立创作,看能不能写出一个打动­平台的剧本,这也很难。另一方面,编剧也需转换角色。所谓编剧中心制,编剧要成为一部剧的中­心,就要让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既要懂预算,又要懂营销,你要扛起这部剧的成败­得失。当前,编剧队伍参差不齐,真正能够担当一剧中心­的人并不多,需要整个行业培育、孵化真正具备复合型能­力的编剧人才。譬如说,一个项目中编剧稍显稚­嫩,那么需要成熟的导演、制片人、演员等各个工种保驾护­航。

所谓的编剧中心制,是一个机制,就像足球赛场的教练中­心制一样。即便教练水平不行,场上的球员也应该听他­的。编剧中心,究其根本就是要尊重剧­本,尊重核心的创意人员。

 ??  ?? 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