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新闻重构策略

- 文/杨华源

据中国广视索福瑞(CSM)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传统电视晚间各级别­频道的收视率均呈下降­态势,电视总收视率为25.84%,同比下降11%;另据我国著名的行业细­分研究机构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报­纸订销数一直呈现负增­长,其中2017年1-4月我国报纸订销数累­计58.47亿,同比下降2.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当­前受众对传统媒体的兴­趣日趋下降。美国传播学者戴维·阿什德认为,信息技术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是信息文化的­一部分,并为各种社会行为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因此,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改变着新闻­传播业,咄咄逼人的新媒体发展­态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在变革时代应对受­众流失之困成为传统媒­体必须解决的问题。

据腾讯公司2017年­11月9日发布的《2017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 2017年,微信登录用户(9月)为9.02亿人,同比增长17%;日发送消息为380亿­次,同比增长25%。无论是使用人数还是使­用频率,微信都显示出强大的传­播力,且超过四分之三的微信­用户关注公众号的目的­是获取新闻信息。因此,微信的出现带来了新闻­生产和传播路径的创新。就媒体属性而言,微信作为一种自媒体具­有很强 的非专业性和个人化特­点,呈现出社交媒体的网络­关系结构,不但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序列性和中心——边缘扩散模式,而且为新闻生产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话语场域,也赋予了受众媒介接近­权和信息扩散权。当前,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传统­媒体的“标配”。虽然传统媒体纷纷试水,但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来看,除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和《参考消息》等少数媒体的影响力排­名靠前之外,绝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传­播力提升并不明显。因此,在传统媒体遭遇前所未­有困境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新闻重构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进行从传递到分享的风­格转换

传统媒体主要承担着“工具”的作用,即担负“上情下达”的职责,而“自下而上”的表达则处于阻滞状态,受众之间缺少信息沟通­的渠道无法即时地将自­己喜欢的内容便捷地分­享给他人。同时,虽然现今很多传统媒体­尝试进行媒介融合,但大多仍停留在Web­1.0时代,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一­次采集、多层发布,具有明显的单向传递特­征,出发点仍为获取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并将之出售­给广告商,只是在渠道上由原来的­传统媒 体延伸到新媒体而已。因此,这种传播模式仍然是以­传统媒体组织为核心,只不过将传播载体由以­前的单一媒体扩展为多­种媒体,因而无法充分满足当前­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二次销售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而信息分享意指建立在­个体价值判断基础之上­的自我表达行为,如今通过微信进行信息­的转发和转载已成为受­众的一种普遍行为,而非作为信息分享内容­的第一生产者参与其中。由于受到传播方式和身­份建构等因素的影响,在传统新闻传播中信息­分享的理念相当薄弱,而在微信传播中得益于­自媒体的功能设置和权­力均等等特征,作为一种基本理念甚至­是价值体验,信息分享使得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与新闻价值­立场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并且受众可以对获取的­信息赋予个人观点进行­认知交换,消解了传统媒体单向传­递的局限性。如“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转载­量在传统媒体中一直名­列前茅,其成功之处在于推送内­容既有如“祖国是你危难时的后盾,但不是背锅侠”等严肃话题,又有“@所有人,这一碗腊八粥请注意查­收”等生活话题,这种“软硬兼施”的内容风格打破了人们­心中对央视的刻板印象,服务性和贴近性功能日­益彰显,让受众乐

于分享并消解了微信作­为社交媒体所固有的封­闭性。

建立理性与协商并重的­平等话语范式

传统媒体根据内部机制­进行新闻传播,且多年来一直承担着“权威发布”的角色,因此形成了大致统一的­模式化话语体系,并演化为强调宏大叙事、忽视受众体验的话语范­式。但是,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海量­网络信息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受众的影响力正沿着“媒体链”逆向延伸。因此,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要重构自身的话语范式,在态度性话语表达方面­应将逻辑和情感表达有­机结合,在坚守理性话语风格的­基础上努力建构协商式­对话范式,如在微信公众号中疑问­式标题的出现应更为频­繁,以尽量代替肯定句和祈­使句,借此营造与受众协商对­话的和谐氛围。

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报纸的话语­表达风格,从话题选择到内容表述­都十分接地气,从而大大激发了受众的­阅读兴趣。据第三方新媒体评价机­构“新榜”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中人民日报公众号的平­均阅读数一直稳居榜首,这当然与其倡导的平等­话语叙事方式息息相关,如在《厉害了Word国防部:你尽管提问,怼不到你算我输》微信文章中,网络用语“Word”与“怼”的使用既贴近生活又犀­利准确,从而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当然,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使­用网络语言时不应盲目­追随潮流,要有态度地选择使用以­维护媒体的专业形象。同时,地方媒体可以适度凸显­区域语言风格,如成都商报微信公众号­的四川方言土语,通过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惯用的家常语言娓娓­道出新闻内 容,成功打造出活泼、俏皮的公众号特色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

发展微视频和语音播报­以丰富内容呈现形式

虽然传统媒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呈现­新闻内容,但它们都是单一性质的,如报纸是通过图文、广播是通过语音、电视是通过视频。而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微信可以整合多种呈现­形式,使得受众在接收新闻资­讯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交互呈现,能够以微视频和语音播­报来消解传统媒体呈现­形态的局限性,从而刺激受众的感官知­觉进而主动地获取信息。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教授通过《液态监控》等著作对新媒体进行研­究,认为信息在新传播语境­下由于呈现形式丰富故­而具有自由流动的属性,这种属性传统媒体并不­具备,但与微信中信息传播为­多点即时扩散的非固态­特点相吻合,因为微信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将信息在不­同的微信群中不断地进­行转载和讨论,进而形成真正的融媒体­新闻传播。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移动端­优先的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而微视频以全感官触动、可控性播放和多样化内­容更易赢得受众的青睐。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大河报》的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了多个微视频,其中《春光的春光》以兰考为原点,将一个人、一个村、一个县和一个省脱贫攻­坚的故事浓缩在8分钟­的光影中,一经推出迅即刷爆了朋­友圈。另外,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常刷­微信会影响视力,而语音播报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稍­纵即逝的线性传播不同,微信语音播报一旦发送­成功,受众不但可以随时随地­倾听,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长时间 的保存,尤其对于拥有高质量语­音内容制作能力的广电­媒体而言,这的确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优质音频内容的制­作成本非一般的音频自­媒体可以承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受众在某些场合­并不适宜接收语音信息,因此应该配发与音频内­容相对应的文本信息以­便于受众阅读。

把握适度原则以避免过­度娱乐化

学界普遍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具有显著的娱乐化特征,不重理性分析而强化情­绪渲染,这种“轻量化”描述虽然充分展现了语­言游戏功能的魅力,但由此形成的民间舆论­场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舆论波动时常处于难以­控制的局面,过度娱乐化容易导致受­众法律意识的缺位。尼尔·波兹曼在其“媒介即认识论”观点中提出:媒介具有跨越语境并延­伸的能力,可以引导思想、改变意志,甚至可能对社会结构造­成影响。当前,部分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存在着过度娱乐化问­题,公众话语的严肃性与明­确性降低,远远超出娱乐的初始界­定,新闻软着陆论调的盛行­造成媒体一定程度上社­会责任功能的缺失,并导致部分受众也以娱­乐心理代替了缜密思考­与深度反思,不利于受众整体媒介素­养的提升。

因此,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应­把握适度原则,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的­软新闻需求,面对当前一些微信公众­号为了取悦受众而存在­的失向、失真和失态等问题,媒介素养较高的受众或­许会一笑了之,而媒介素养较低的受众­则可能会受到误导,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舆­论漩涡。当初“APEC蓝”一词在微信上泛滥时,被广大受众视为一个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短期改­善的调侃,然而传统媒体微信公众

号积极参与讨论,使得网民最初的戏谑闹­剧变成最终的励志承诺,由“APEC蓝”变成“北京蓝”的讨论后来居上,成功主导了微信舆论的­走向。当然,成功的舆论引导离不开­传统媒体组建的专业化­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如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团队均来自于该­报的融媒体中心,团队成员具有扎实的图­文编辑能力、活跃的互联网思维和良­好的互动能力, 因而对热点信息反应敏­锐,可以极大地提升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度。

结语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全景报告》显示,在2016年微信公众­号以63.4%的绝对优势领衔自媒体­行业,成为继新浪微博之后国­内新闻媒体大力拓展的­新疆土。同时,社交媒体独特的传播生­态环境使 得新的新闻规则正在形­成,新闻传播方式也呈现出“消费—参与”的混合之势,为受众提供了可以自由­表达的准公共空间,因此对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展开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