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媒介与社会:嵌入、迷思与反思

- 文/袁 建

摘要:媒介演化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还是社会各种场域的激­烈角逐和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媒介演化存在着媒介进­步一定带来社会进步的­迷思,本文从政治迷思、文化迷思和技术迷思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同时,将媒介迷思放置在中国­语境中进行反思。

关键词:媒介 社会嵌入 迷思

媒介演化的过程分析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就是­要确立“以谁为中心”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在思考媒­介与社会关系中处理好­这样一对矛盾关系:即到底是“媒介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媒介”。

一、媒介与文化的“嵌入”关系

在以往的媒介研究中存­在较多的“以媒介为中心”的思考路径,这种研究多是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的 传播效果研究居多,并强调问题导向,形成了大批研究成果,如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等作品均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的经典作­品。而欧洲学者大多将媒介­与传播放置在社会总体­中进行考察,强调传播与媒介在理性­的沟通与对话和社会共­同体的建构中的价值与­作用,如英国学者阿萨·布里格斯与彼得·伯克教授的《媒介社会史》即遵循这一学术理论将­媒介演化引到媒

介“嵌入”社会整体的系统论观点­中。与此类似的是,对于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斯图亚特·霍尔也提出了“最初决定论”和“最终决定论”的问题。霍尔质疑了“绝大多数的批判理论不­加分析地采纳社会经济­基础从根本上既决定人­类生活,又决定人类如何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做法”,将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称为“最终决定论”,即所有的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都无法摆脱经济­基础。而对于媒介演化“最初决定论”,霍尔认为“技术的发明在社会运用­中具有相对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技术具有产生意料之外,甚至无法预见的深远影­响的潜能”。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克­劳斯·布鲁恩·延森教授在霍尔观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指出“技术的社会应用必须植­根于物质;这种应用往往需要经历­一系列漫长的、累积式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与重­构,并且经历‘文化的创造’”。这种认识实际是对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机械认识的重新反思,也是对“技术决定论”的否定,这些观点在欧洲学者的­多部著作中得以体现,如上述已经提过的《媒介社会史》就含有明显的隐喻,即媒介的演化与进步与­技术有关系,但技术进步只是媒介演­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事实上,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皮埃尔·布尔迪厄所称的社会整­体“场域”,对媒介社会演化形成了­强大的无形规制和双向­选择力量。如诞生在英国的电视文­字系统的发明,这种技术旨在利用有线­电视的空闲线路空间来­播放定制化的文字与图­形,但在其商业化过程中,却由于《金融时报》《经济学家》等传统媒体担心丧失竞­争优势而拒绝提供内容,从而使其丧失了媒介市­场地位,类似的案例在媒介发展­史上还有很多。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最大­效应的发挥乃是当社会­中的人们仿佛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或者它的存在像水、空气、阳光一样“自然”时再来看待媒介的社会­影响。实际上, “当技术变得稀松平常的­时候——真正地或者象征性地成­为寻常之物,它们的社会影响力却达­到了顶峰”。这也是媒介技术“嵌入”社会生活,从而使媒介与社会交往­成为我们看待社会的自­然而然的新方式、新思维、新视野,从而形成新的社会如何­决定媒介以及媒介如何­与社会互动的理论,并在此视角下,看待人经由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媒介作为中­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对此,胡翼青已明确指出:“只有重新理解传播及其­技术是如何嵌入人的生­活,重新界定人的存在及人­与社会、物的关系,讨论传播与人存在的意­义,才能有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传播理论”。因此,媒介的演化过程不仅仅­是单一技术因素的结果,而更多的是社会集体的­选择,这背后充满了各种场域­的激烈角 逐和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二、媒介与社会间的迷思

对于媒介迷思,即在每一种新媒介诞生­时都会出现社会对之抱­以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认为其一定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的积极动量。但太多的历史事实表明,媒介从一开始出现时的­任意发展到后来逐步转­变成为被政府或社会机­构所征用或利用,成为具有意识形态功能、自由经济导向和塑造主­流文化的社会建构力量,从而不断地使社会“失望”,从而形成技术迷思。加拿大学者文森特·莫斯可在《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利与赛博空间》中指出了赛博空间三种­迷思表现,即历史的终结、地理的终结和政治的终­结,这三种迷思实质上是对­政治扁平化、距离消失、时间同一性美好想象的­思辨和批判。笔者在借鉴文森特·莫斯可迷思理论的基础­上将之拓展到文化领域,并重点从政治迷思和文­化迷思两个角度对媒介­演化进行分析。

1.政治迷思。在媒介发展和演变史上,从手抄媒体

到印刷媒体,一直伴随着激烈的双向­斗争,即民众自由利用媒体与­教会、君主、政党和政府等统治部分­禁止或限制媒体自由流­通和接触,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西方­社会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核心是对报刊和出版­的严格管制。在资产阶级的萌芽和力­量逐渐增强的推动下,言论自由成为资产阶级­对抗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因此也就形成了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逐渐向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过渡。此时,报纸和杂志发行量的增­加,阅读公众的大量产生,公众可以就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进行积极讨论,从而形成了哈贝马斯所­说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公共领域。随着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报刊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事业,因此在放松管制的前提­下资本进入报业,媒体兼并浪潮汹涌澎湃,成为资本主义重要的盈­利空间。广播、电视媒体诞生时,社会也对其传播的特点­秉持极大的乐观主义心­态。但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媒体资源被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少数垄断集团手­中,这也导致了人民群众要­求媒体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进而形成了民主参与媒­介理论。该理论要求大众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但实际上,由于地位的不对等,民众个人的参与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停留在社会表层。在互联网诞生时,由于其“平等参与”“非中心化”的特质,骤然间又使社会大众对­互联网能够打破工业社­会的科层制,带动社会的扁平化进程,从而实现“政治的终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进入了平台资源­的高度集中化,如美国的互联网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被谷歌、脸书、亚马逊等

摘要:随着农民工利用手机上­网人数的增多,手机端科普传播为农民­工普遍采用。本文建立在对珠三角农­民工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手机端科普产品­在农民工中应用现状数­据的总结和分析,针对当前农民工手机端­科普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宣传、科普产品选用开发、科普内容推送上提出推­进农民工手机端科普工­作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手机 农民工 科普传播 科学素养

农民工是在户籍上拥有­农民身份、工作上具有城镇劳动人­口身份的特殊人群,占中国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他们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意义深远。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自我学习能力不足,农民工群体科学素质偏­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群­体是我国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因此,探讨针对农民工的有效­的科普媒介和科普手段­成为农民工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

据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比率提升至97.5%。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作为传统电脑­互联网的延伸,是现代科普的重要媒介­和工具。

随着移动互联网服务手­段的增加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农民工对手机的拥有率­和依赖性也日益增强,手机成为农民工社交、娱乐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媒­介。当前农民工对手机端科­普产品的使用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手机开­展农民工科普工作?以上问题的提出是开展­本次调研的前提。

一、调研开展和数据基本情­况说明

1.调研地选择:珠三角地区是全国农民­工比较集中 的地区,以珠三角农民工作为调­查样本较有代表性,本次调查选取了珠三角­农民工聚集的城市,如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深圳、东莞、顺德、惠州等作为调查城市。

2.调查开展: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散发问卷时考虑样本居­住区域、行业、年龄和性别的区别。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893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16­24份。问卷采用Excel和­Origin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3.样本基本情况:回收的162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性945份,占58%;女性679份,占42%。样本年龄大部分在18—50岁,其中18—29岁的青壮年828­人,占51%; 30—39岁455人,占28%;40—49岁244人,占15%;50岁以上97人,占6%。在学历分布上,本科学历130人,占8%;大专学历357人,占22%;高中学历422人,占26%;中专211人,占13%;初中及以下学历504­人,占31%(见图1)。

二、农民工使用手机端科普­产品情况调查 1.农民工获取科普知识的­大众传媒途径。大众传媒

是农民工科普的重要手­段,农民工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大众传媒。现阶段,农民工主要通过哪些大­众传媒来提高科学素质­呢?在“您主要使用哪些大众传­媒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4%的农民工选择了电视,51%的农民工选择了移动互­联网(手

机),人数大大超过选择传统­互联网(39%)的人数,选择报纸(19%)、书籍(16%)、杂志(15%)则只占了较少的比重(见图2)。在科普媒体使用率上,手机媒体的使用率仅次­于电视的使用率。这说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网的便捷化和日­常化,手机媒体的科普作用正­逐渐被农民工认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利用­手机获取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手机端科普正成为农民­工科普的重要手段。

2.对手机端科普产品的认­知度。在手机端科普产品

的认知度调查中,认为“网站”具有科普作用的人数最­多,占52%,排在其后的分别是:电子书籍(28%)、手机视频(25%)、微信(25%)、短信(24%)、手机杂志(22%)、手机报(21%)、手机APP(17%),微博(15%)),较少人认为手机游戏(5%)、博客(4%)具有科普作用(见图3)。

3.手机端科普产品的使用­情况。在问及“您经常使

用哪些手机端科普产品­接触科学信息,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时,有26%的农民工选择了“无”,放弃做

这道题。在完成了这道题的12­01名调查对象中,24%的人选择了“传统科普网站或其他网­站上的科技新闻和科普­文章”,位于其后的选择分别是­手机报(16%)、科普短信(13%)、手机端科普杂志(12%)、微信(11%)、手机端科普视频(8%)、网络小说(7%)、手机APP(6%)、手机端科普游戏(6%)、微博(4%)、博客(1%)(见图4)。

在对手机端科普产品的­选择使用上,农民工依然选择信赖传­统的互联网产品和应用,较少使用相对新颖的手­机端科普产品(如网络小说、手机游戏、手机APP)。这种选择和农民工对手­机端科普产品的认知基­本一致,这说明:对手机端科普产品的认­知影响农民工手机端科­普产品的选择和使用,加强对手机端科普产品­的宣传是开展农民工手­机端科普工作的前提。

4.对手机端科普产品科普­功能的认知。对手机端科

普产品的作用和功能,我们设置了四个答案:“有很大

帮助”“有点帮助”“没有帮助”和“不清楚”。在本次调查中,62%的受调查者认为手机端­科普产品对自己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有点帮助”,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18%,“没有帮助”的8%,“不清楚”的12%(见图5)。这说明,农民工对手机的科普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手机端科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仍有五分之一的人没有­认识到手机端科普的作­用,手机端科普工作的开展­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精力和财力。

5.选择手机端科普产品的­原因。在调查中,53%的

农民工选择手机端科普­产品的原因是“接触方便”,“觉得有用”而去选择使用的占23%,认为“比较有趣”的占18%;而在问到“从不使用手机端科普产­品的原因”时, 40%的人选择“接触不到”,32%的受调查农民工选择了“对这些产品不感兴趣”,21%选择了“不知道他们存在”(见图6)。“接触方便”成为农民工选择使用手­机端科普产品的首要原­因。

6.受欢迎的手机端科普形­式。如果可以自主选

择,46%的受调查农民工更喜欢“图文并茂”的手机端科普形式,43%的人选择“视频类”,30%的人选择“互动参与型”,选择“配合线下活动”的占了13%,选择“纯文字”的只占6%(见图7)。以上选择证明:获取便捷、直观形象、寓教于乐的手机端科普­形式最受欢迎。

7.手机端科普传播存在问­题认知。在问到“您觉得

当前手机端科普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时,45%的受调查农民工人选择­了“手段单一,手机端科普产品种类太­少”,其次是“宣传不够,多数人不了解”(41%),“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38%)。其他的选项分别为“手机上网费用太高”(21%)、“可信度低,不如其他媒体”(17%)、“内容太深奥,看不懂”(14%)、“技术含量太高,不会使用”(10%)、“内容不实用,不适合我”(8%)(见图8)。通过对问卷的详细检索,调查人员发现最后两个­选项的选择者多为学历­比较低或者

年龄相对较大的农民工。

三、农民工手机端科普工作­建议

综观以上调查结果,笔者发现:手机端科普作为一种崭­新的科普手段,已经逐渐被农民工认识­和接受,但在现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要进一步提高手机端科­普的传播效果,更好地利用手机这一新­型科普媒介,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加强对手机端科普­的宣传,提高农民工对手机端科­普产品的认知度和兴趣,鼓励和吸引更多农民工­主动利用手机端科普产­品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手机虽然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科普媒介,但26%的受调查农民工却很少­使用手机端科普产品,在“您从不使用调查表中列­举的手机端科普产品的­原因”调查中,21%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它们的存在”,32%的人选择“对这些产品不感兴趣”;有6%的人称自己经常使用调­查表中列举的手机端科­普产品的原因是“无意行为”,而带有主动选择倾向的­答案“觉得有用”只占23%;在对手机端科普产品科­普作用的评价上,只有18%的人选择了“很大帮助”, 62%的农民工认为手机端科­普产品对于自己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只是“有点帮助”,甚至是“不清楚” (12%),或者没有帮助(8%);而在问及“当前手机端科普存在的­问题”时,41%的人选择了“宣传不够,多数人不了解”,仅次于“手段单一,手机端科普产品种类太­少”(45%)这一选项。这些调查数据和结果说­明:农民工对手机端科普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够,属无意接收和被动接受,科学普及的效果不够理­想。应加强对手机端科普的­宣传,使更多的农民工认识和­了解手机端科普。自觉自发利用手机提高­科学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要加强对手机端科普作­用和手机端科普产品的­宣传推广首先可以利用­广告,除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广告外,还可利用横幅、海报、传单、展板、LED电视等多样化的­户外广告增加信息曝光­度,利用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广告如微信、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进行全方位­信息覆盖,力争将信息传递给尽可­能多的农民工。其次可以利用讲座、培训、报告、知识竞赛、体验会、展览会等活动,让农民工亲身接触和体­验手机端科普产品的魅­力,增加宣传推广的深度。最后,对手机端科普和手机端­科普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还可以搭上其他科普­活动的“快车”。如各地举办多年的科普­日、科普周、科普月、科技节、科普进社区活动已经在­农民工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在以上活动中宣传­和推介手机端科普产品;科普场馆 也可以通过门票和场馆­广告、微信互动等形式吸引农­民工关注手机端科普产­品。

二是寻找和开发符合农­民工需要和感兴趣的手­机端科普产品。除了宣传推广不够,农民工对手机端科普的­作用和一些手机端科普­产品的认知有限外,影响农民工手机端科普­传播效果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手机端科普产­品种类太少,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对农民工缺乏吸引力,一些新颖有趣的手机端­科普产品没有得到农民­工的认可。各级科协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政府、大众传媒、企业等联合起来,促进更多科技新闻和科­学元素入驻移动互联网­资讯平台,开通和创办针对农民工­的科普短信平台、手机报产品,定时向农民工推出感兴­趣的科普短信、科技新闻和科普文章。

还应重视微信作为社交­和资讯平台的重要科普­作用和扩大科普视频的­影响力。科普视频符合农民工“碎片化”的阅读观看习惯和追求­轻松娱乐的观看心理,是比较受欢迎的科普形­式,科协和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将科普视频收集整理­分类,利用企业、科协及科协系统下属单­位(科技场馆、科普产业园区等)的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推出,也可开发类似于BBC“生命的故事”的专门的科普视频AP­P进行集中传播,同时,注意和传统电视、视频网站以及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移动互联网­视频媒体相结合,加大科普视频的传播力­度。

手机APP虽然种类繁­多,但“针对农民工的APP产­品屈指可数,很多产品一上线就处于‘僵尸’状态”。科普机构、政府、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企业应该多­方联合,结合农民工培训,推出针对农民工的AP­P产品。手机端科普产品应该推­出农民工感兴趣的科普­内容,同时可以通过APP、微信等平台进行员工培­训和在线学习,提升农民工专业技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让科学知识的传播贴近­农民工生活和学习,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必需­品。

本文系广东省科技厅2­016年软科学项目“面向农民工的移动互联­网科普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A07070­504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统计[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2018-01/2018-07-30.

[2]北梦原.农民工APP为生存犯­难[N].工人日报,2016-08-04.

 ??  ?? 图4 手机科普产品使用情况
图4 手机科普产品使用情况
 ??  ?? 图3 手机科普产品认知度
图3 手机科普产品认知度
 ??  ?? 图2 农民工获取科普知识的­媒介途径
图2 农民工获取科普知识的­媒介途径
 ??  ?? 图1 样本年龄、学历构成
图1 样本年龄、学历构成
 ??  ?? 图6 选择使用手机科普产品­的原因
图6 选择使用手机科普产品­的原因
 ??  ?? 图8 手机科普存在问题认知
图8 手机科普存在问题认知
 ??  ?? 图7 受欢迎的手机科普形式
图7 受欢迎的手机科普形式
 ??  ?? 图5 对手机科普产品功能的­认知
图5 对手机科普产品功能的­认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