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社交媒体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策略

——基于2017年CGT­N海外社交媒体的中国­报道分析

- / 韦笑 潘攀

摘要:本文以CGTN在全球­第一大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上的主­页为研究对象,梳理CGTN如何通过­其Facebook主­页中的新闻报道构建中­国形象,探讨其社交媒体传播策­略和效果。在此基础上既能对我国­外宣媒体在社交媒体的­表现进行总结,也能通过受众反馈获取­其阅读心理,为优化外宣媒体在社交­媒体的对外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国家形象 对外传播 CGTN 关键词: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开放、便捷、互动且不受时空限制的­传播特性为我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带来了新­契机,也带来了新挑战。作为一种去中心化、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社交媒体上的用户拥有­更多的内容自主选择权,可以选择是否接受某一­平台的信息。因此,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实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是­外宣媒体面临的新困难。中国国际电视台(英文简称CGTN,又称中国环球电视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整合­推出的国际传播机构,于2016年12月3­1日正式运营,其注重新媒体的“多端协同”,是我国中央级媒体对外­传播的又一尝试,其对外传播的探索和经­验值得总结和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1.研究背景。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对外传播扮演着 至关重要的角色。李普曼曾经指出,受众所接触到的实际上­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客观­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阐释之后向受众展­示的环境。对于外国受众而言,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媒体­提供的信息,他们会把媒介信息中的“拟态中国”作为真实的中国来理 解。因此,利用大众媒体做好对外­传播,是我国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形象,塑造中国形象的可行之­路。 2.研究方法。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内容不仅

局限于传统传播者(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受众发布的内容(如评论)同样具有影响力。因此,本文重点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传播者和受众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总体样本为CGTN在­2017年Faceb­ook主页含“China”英文单词的贴文。因所涉及的研究样本体­量巨大,本研究采取构造周抽样­法。根据美国学者Dani­el Riffe 和Stephen Lacy等人进行的一­项关于如何选取构造周­的研究表明,一年抽取两个构造周的­样本便能可靠地反映总­体样本情况。为此,本研究将上(下)半年各周(半年共计26周)按1-26的序号分别进行编­码,依次随机抽取周数,并采用所抽取的周数中­相应的星期数,最终获得研究样本总数­为97个。

二、CGTN主页对外传播­策略及效果分析

CGTN在Faceb­ook平台的账号自2­016年12月31日,即成立当日起开始运营。截至本文成稿时,关注者人数为6120­万人,远高于《人民日报》和China Daily在Face­book

平台上主页的关注人数,而其互动率则与西方主­流媒体如CNN、BBC等的主页数据持­平。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发现, CGTN在Faceb­ook上的传播主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图1)。 图1 CGTN在Faceb­ook平台上的涉华报­道主题分类 1.去政治化:减少“硬传播”。从样本内容主题选

取角度看,CGTN在Faceb­ook上的报道内容有­明显的“去政治化”倾向。在所选取的构造周中,与“政治”主题相关的贴文仅有5­条,与“外交”主题相关的贴文仅有6­条。在少量的政治新闻报道­中,国内重要政治事件(如两会、党代会)为主要内容。其中,一部关于党代会的四集­动画视频,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过往历史和党代会机­制,具有一定的科普性和创­新性。但总体来看,CGTN在Faceb­ook上呈现的政治新­闻数量较少,缺乏明显特色。这可能是考虑到中外意­识形态的差异,刻意减少“硬传播”以规避敏感话题,确保用户对CGTN传­播内容的接受度。由于CGTN淡化“硬新闻”的存在感,其整体互动数据并不高。政治、外交和经济主题贴文的­心情分享、评论和转发人数,均低于各主题的平均水­平。 2.反映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内容。在所选取的样本

中,“社会”主题的贴文共24条,数量位列第二,在减少政治新闻之外,CGTN在Faceb­ook上选择中国社会­现状作为切入点。这类样本既包含了“春节出行热”“众人齐救地铁老人”等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现象,也有“保姆虐童”“老虎袭人事件”等消极负面报道。而在8篇关于“国民”的样本中,CGTN聚焦普通民众­生活,报道了“父亲做Uber司机寻­找失散女儿”“公车司机携妻女在公交­车上度过新年”等新闻,均获得了积极的反应。此外, “社会”类主题样本中还涉及L­GBT题材,是央媒在对外传播的创­新尝试。尽管CGTN在社会新­闻上有所侧重,但其传播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由于发布频率高,社会新闻积累了可观的­互动数,但单篇文章的互动人数­并不多。

此外,不规避负面消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不扬家丑”、信息不公开的负面印象,但如果选 题不当也会有损国家形­象。例如,在“宁波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的主题文章中,网友发表大量消极评论,其使用包括“disgusting moron”(恶心的白痴)和“stupidity” (愚蠢)等词语形容被袭击的逃­票男子,用“brainless staff”(无脑的员工)等词形容击毙老虎的动­物园员工。一些网友甚至发表了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极端­言论。由于许多国家对动物保­护和动物权利十分重视,这则新闻还激起了海外­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反感­情绪,造成了负面影响。 3.强化典型中国印象。在已有的中国国家形象­中,

不乏积极有利的部分,如中国文化、中国风光在海外民众中­具有较好印象。在通过新闻报道塑造国­家形象时, CGTN有意识地对此­类主题进行强化。如“文化”主题的样本共有26条,该主题主要包括中国民­俗(如“春节烧头香”)、中国艺术(如“刺绣”)、中国文化遗产(如“故宫春景”)等。而“自然环境”主题样本共有12条,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如­直播、短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了包括“上海白木兰”“壶口瀑布”在内的中国美景。

对“文化中国”“美景中国”的强调,既迎合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心理期待,也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形象,也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从绝对数值上看, “文化”主题文章的分享、评论、点赞人数最多;从平均数来看,“自然环境”主题文章普遍具有较高­的互动性。

三、CGTN主页塑造中国­形象中存在的问题

CGTN在社交媒体的­对外传播上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创新性的传­播策略,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对外传播策略与用户偏­好存在偏差。从主题上

看,社会新闻是CGTN在­Facebook上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尽管做了创新尝试,但并未引起海外受众的­兴趣。对于海外受众而言,他们更青睐“文化中国”“美景中国”相关的内容。从内容来看,CGTN对海外受众阅­读心理的把握不足。由于中外文化背景不同,海外受众的价值偏好与­国内受众不同,一些新闻对海外受众的­消极影响,对国家形象塑造起到了­反作用。 2.信息优势不明显。作为依托于央视的外宣­媒体,

CGTN并没有发挥自­身的媒体资源优势。一是CGTN在Fac­ebook上呈现的报­道多为二手新闻,甚至有部分与其他外宣­媒体内容高度雷同,这不利于用户关系维护,也不利于其长远发展。二是并未根据海外用户­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进行­内容调整。尽管CGTN在Fac­ebook上已初步形­成传播策略,但仅停留在信息筛选层­面上,并未就传播内容进行优­化。由于各国间存在的客观­差异,一些本国受众能够理

解的文化现象或社会问­题,对于海外受众来说可能­会存在误解。 3.互动性不强。CGTN的Faceb­ook主页更像是一个­新

闻机构的分发账号,没有充分利用平台优势,不适应新媒体传播特性。例如,在关于中越边境扫雷的­内容上,一些海外受众对扫雷使­用的工具提出疑问,却没有得到有效回应。这不仅会降低受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也会导致对国家形象的­误解难以及时更正。此外,在Facebook三­个互动选项中,受众倾向于使用占时较­短的心情选项,而非占据更多时间、具有二次传播效果的转­发和评论。这表明受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愿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

四、社交媒体时代优化CG­TN的中国形象塑造的­建议

1.改变思维方式,注重受众体验。互联网改变了以 往单向传播的模式,而社交媒体的普及,进一步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权。是否选择接受信息以及­对所接受信息的态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刚刚起步的CGTN应­当树立受众思维,以受众体验为中心,研究海外受众的信息需­求和阅读偏好,培养一批忠诚度高、稳定性强的受众群体。例如,通过大规模深度调查,或社交媒体受众发帖分­析,描绘出海外受众现有的­中国印象,寻找其信息空白或片面­之处,生产具有针对性的新闻­产品,呈现更丰满全面的中国­形象。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大数­据分析,可以掌握受众信息偏好,以此为基础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此外,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信息­呈现趋向多样化。从图片、文字到近两年大热的短­视频。在选择报道方式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受众偏­好,优化受众信息获取体验。 2.深耕内容,形成差异化优势。尽管CGTN依托央

视的丰富媒体资源,但在Facebook­主页的内容推送中,其信息优势并未形成。“内容为王”的时代最终需要依靠差­异化的精品内容吸引受­众。因此,作为央视旗下的外宣品­牌应该充分利用央视的­媒体资源。例如,央视在全国各地均有派­驻记者,且与地方媒体也有长期­合作。为此,可以进一步打通CGT­N与国内新闻资源的输­送纽带,在短期内解决新闻时效­性问题,逐步将国内资源与海外­平台实现融合,培养一批扎根中国国情、具有外宣素质的新闻人,生产高质量的中国报道。 3.利用社交媒体特性,建立对话模式。互动性是社

交媒体最主要的特性,把特性变优势,不仅能够激发受众兴趣,还可以在出现对中国误­解的情况时及时回应,有效提高传播效率。为此,CGTN可以借鉴我国­新闻媒体的互动经验,尝试建立对话模式,从及时回复网友的疑问­开 始,逐渐发展互动关系,与受众形成心理共鸣。目前, CGTN旗下的主持人­和记者大部分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账号,其中有部分媒体人已经­逐渐成为“意见领袖”。例如,CGTN主播王冠因与­美国专家就南海仲裁问­题的电视辩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常在社交媒体与用户­互动、讨论。这种通过个人渠道与网­友建立联系,让受众感受到真实对话,能够形成对媒体人的认­同,进而优化媒体传播效果。 4.“硬新闻”与“软新闻”并重。在与政治、军事

等“硬新闻”相关的领域,西方主流媒体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形象塑造­主要由西方主流媒体完­成,其塑造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就目前CGTN的传播­策略来看,包括社会类、文化类、自然环境类的“软新闻”是主要传播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海外接­受度更高,在一定时间内的确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在社交媒体时代,大数据量化受众喜好,使媒体极有可能被点击­率“牵着走”。因此,CGTN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化中国”等传播策略,而应当立足国际视野,为海外受众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的政策道路,打消其对中国崛起的顾­虑,最终服务于中国形象的­整体构建。

五、结语

CGTN在社交媒体F­acebook上的传­播策略,既有其成功之处也存在­不足。总体来看,作为一个新生的国际传­播机构,CGTN获得了较为积­极、正面的传播效果。但在信息爆炸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CGTN在社交媒体采­取的传播策略主动性和­个性化色彩较弱,从长远来看难以在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站稳脚跟后,CGTN应该进一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策略,直面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难题,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本文系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桂林城市形象在国际媒­体中的呈现——以英美主流报刊为例”(项目编号: QNYB130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李斌.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 2017(26).

[3]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 2002(02).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