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江苏媒体深度融合实践­研究

- / 刘峰

摘要:在我国全面实施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以及“互联网+”政策推动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媒体现已进入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期。江苏在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也迈出­了坚实步伐。本研究在对江苏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行实­证考察、案例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江苏全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需着力从“采用中央厨房模式,推进媒体生态系统建设”“构建全媒体矩阵,全方位聚拢优质传媒客­户”“开辟内容深耕空间,提高媒体竞争品牌优势”“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培养新型传媒人才,增强媒体核心竞争优势”等路径入手,全面提升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以及公信力与影­响力。

关键词:江苏省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深度融合 路径研究

在我国全面实施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国内媒体从增量发展阶­段到初步融合阶段,再到深度融合阶段,为我国媒体融合先后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当前已进入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媒体深度融合最终走向“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必将成为国内媒体深度­融合所努力实现的趋势­目标与创新发展的方向。

江苏作为国际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一员,其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各省前列。在当前的媒体深度融合­阶段,其媒体融合该如何推进?本研究在对江苏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行实证考­察、案例剖析的基础上,着力从“采用中央厨房模式,推进媒体生态系统建设”“构建全媒体矩阵,全方位聚拢优质传媒客­户”“开辟内容深耕空间,提高媒体竞争品牌优势”“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培养新型传媒人才,增强媒体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入手,对媒体深度融合路径做­出积极探索与研究,以全面推进媒体生态建­设与发展,实现融合力的最大化,最终全面提升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全面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一、采用“中央厨房”模式,推进媒体生态系统建设

江苏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设进程中,在理性分析、 调查研究、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将“中央厨房”模式作为全省主流媒体­实现自身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以确保媒体融合战略的­持续推进。建设过程中,将信息、采集、加工、技术、推销、指挥六个子系统组合成­一个统一体系,通过“中央厨房”这一汇聚素材资源和功­能模块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共享效应的实现,全面推进江苏全省新闻­生态系统的升级和更新。通过全媒体新闻平台,再造新闻生产流程并建­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指挥­体系,使之成为融合枢纽、新闻生产的中枢神经,推进实现共享效应,以期赢得未来媒体竞争­的优势。

在“中央厨房”模式的组织架构中,通过打造空间平台(媒体矩阵新闻采编和运­营管理的指挥中枢、中控平台,即“超级编辑部”)、业务平台(由指挥、信息、采集、加工、推销、技术等系统组成)、资本平台(招商与资本管理部门或­单位)、技术平台(着力解决媒体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短板,使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得以顺利进­行),从而确保“中央厨房”在运行中“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效果的有效实现。与此同时,再借助媒体新闻客户端,让媒体深化融合平台有­效发挥出立体指挥作用。江苏省级媒体打造的新­闻客户端有江苏广电2­013年8月20日上­线的“荔枝新闻”,全面覆盖iSO、Android等主流­操作平台,标志着江苏广电向全媒­体战略集团转型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新华报业2015年1­1月17日上线的“交

汇点”移动新闻客户端,与平面纸媒《新华日报》、PC端网媒“中国江苏网”共同构成江苏第一主流­媒体矩阵。2015年12月19­日,《扬子晚报》APP互联网数字终端“扬眼”上线,其客户端包括新闻、微矩阵、服务、活动等四大模块,成为一款服务+新闻的智能媒体产品,也是《扬子晚报》在品牌上的一大创新。如今,《扬子晚报》新浪官方微博粉丝超过­1400万,在江苏所有媒体类官方­微博中,影响力指数一直稳居第­一,全国前十。

从江苏13个区市来看,目前大多城市的党报集­团或广电集团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如2017年8月1日,由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被称为南京媒体融合与­转型发展的新标杆。再如2016年5月1­8日,由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看苏州”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它以创新的互联网思维,以强大的新媒体技术,最快、最权威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发布最快、最有价值的苏州本土及­全球资讯。市民通过“看苏州”新闻客户端,不仅能看新闻、读资讯,还可随时随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参与­全国首创的新闻地图应­用。“看苏州”新闻客户端被打造成一­个建立全方位报道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移动平­台,以及集新闻资讯、直播互动为一体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又如由宿迁市委宣传部­牵头,宿迁日报社具体建设运­营的“速新闻”新闻客户端,于2014年12月2­6日上线,与当地报纸、广电一道成为宿迁市域­媒体的“三驾马车”。“速新闻”以新闻信息为核心产品、以舆论引导为根本任务、以便民服务作为延伸功­能,采用“1+10”共建模式,市县(区)联动,共建共享,共推共用,成为地方最及时的新闻­阅读平台、最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最全面的便民服务互动­平台,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服务广大群众的新平台­和主阵地。2018年6月29日,以新闻资讯、社交娱乐、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无线应用客­户端“速新闻”,荣获了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中国新媒体最具影响力­50强”。

江苏在采用“中央厨房”模式推进媒体融合与生­态系统建设进程中,全省媒体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各自媒体品牌­优势与对外竞争力,切实发挥“中央厨房”的龙头作用。如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率­先整合电视新闻板块,将电视新闻中心、公共频道、城市频道、教育频道的新闻采编人­员统一纳入融媒体新闻­中心,使之集媒体策划、采访、制作、播发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同时通过统一汇聚新闻­素材、融合发布新闻产品、集中监控运行流程以及­共享新闻生产资源等手­段,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着力推进媒体内容资源­的深度融合。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于 2014年9月成立“全媒体中心”,搭建起“中央厨房”平台,由约40名编辑组成一­支信息稿件的“烹饪团队”,统一采购、分类加工、集中分发,在内容生产与传播上给­人留下了“全员、全天候、全新理念”的烙印,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被新闻界誉为“苏州日报现象”。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广­大读者尤其在政府等各­级决策层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使之­成为传播、塑造品牌形象的理想载­体。由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新闻类和生活类城­市应用客户端“无线苏州”,则是集媒体资讯与城市­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媒体平台。自2012年上线以来,截至2018年9月,用户已突破340万,其中苏州本地用户占比­达90.16%,被称为苏州人的城市生­活管家。

江苏媒体通过“中央厨房”建设,有效提升了信息传播时­效,强化了媒体的传播能力,有效增强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全面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媒体深度融合矩阵化、平台化、生态化等特征得到彰显。

二、构建全媒体矩阵,全方位聚拢优质传媒客­户

在多平台、多点位的全媒体矩阵建­设中,江苏省积极发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汇聚作用和吸­纳能力,凭借其拥有全网大数据­的建构能力、挖掘能力的优势,构建“交汇点”“荔枝新闻”等客户端,使之与纸媒《新华日报》、PC端网络媒体“中国江苏网”等共同构成互为协同、覆盖多种传播形态的江­苏媒体矩阵,实现了“报、网、端、微、视”全媒体形态的内容常态­化生产,最大限度地产出多样化­的新闻产品,营造传统媒体、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三圈­环流的效果,以构建形成多元传播渠­道的全媒体矩阵,并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聚拢优质用户。如以2018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新华日报》累计推出直通“两会”特刊100个整版;“交汇点”推出两会频道、专题栏目41个,发稿1786篇,其中原创628篇,总点击量1.64亿次。中国江苏网在集纳中央­媒体权威稿件的同时,及时将3373篇重头­稿件、融合报道产品等推送给《新华日报》、交汇点等。为进一步增强形象宣传­效果,同时发布视频560个、图片861幅、直播36场,累计点击量达3996­万PV。移动客户端与传统媒体­真正融在了纸上、融在了端上,使得移动优先、做优纸媒的融合传播得­以体现,传媒用户得到了有效聚­拢与共享。在2018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的媒体矩阵,真正实现了报网互动、网间互动、微博及微信互动,矩阵式宣传效果受到全­国媒体瞩目,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受到­了中宣部8次表扬。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则是­围绕两会重点、特点,推出《筑梦新征程》全国两会专题,综合运用动漫、

虚拟技术以及H5等全­媒体手段,制作出原创产品,可交互、跨终端的融媒体特色凸­显,全媒体报道模式成效显­著,全面提升了传播力与影­响力。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着力打造“云·组团·多终端”新型传播体系,在全国省级广电媒体中­率先推出“荔枝新闻”客户端,月度覆盖人数超过55­0万,日浏览量突破千万人次。艾瑞数据显示,其在全国新闻资讯类客­户端排行榜中进入前1­0位,巩固提升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主渠道地位。此外,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积极­做好融媒体矩阵搭建与­运营工作,积极建立融合发展、立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2017年8 月,为满足用户多样性需求、优化融媒体传播,依托荔枝云系统,融媒体平台“我苏”正式上线(即由我苏网、官方微博等共同构成的­产品群),与江苏全省13个区市­建立高效联络沟通机制,及时发布图文、视频以及H5等相关内­容,以实现高效能传播,从而形成规模化、集群化传播效应。

再如“智慧无锡”是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打­造的无锡本地生活服务­客户端,集新闻资讯、社交娱乐、生活服务为一体,于2012年 12月28日成功上线。“智慧无锡”所具备的模块包括新闻、直播、点播、专题、政务、报料、互助、调查等等。“智慧无锡”紧扣“民生”主题,布局智能交通、生活助手、电商服务等三大板块。2017年7月26日,艾媒咨询发布《2017上半年中国媒­体APP总下载量排行­榜》和《2017上半年华东地­区媒体APP总下载量­排行榜》两个榜单,“智慧无锡”以362.11万的总下载量位居­全国榜单第23位、华东地区榜单第11位。

三、开辟内容深耕空间,提升媒体竞争品牌优势

内容生产是传播的发动­机,优质内容永远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形­态,进而引发内容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变革。2017年9月19日,新华传媒云智库平台项­目正式启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迈出了崭­新步伐,通过创建江苏省内首家­主流媒体高端智库,实现了从“智库型媒体”向“媒体型智库”的战略转型,着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服务于江苏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使之成为党委、政府和行业、企业的“耳目、尖兵和参谋”。

近年来,由《新华日报》策划发起了“全国两会”“十九大”报道以及“国家公祭日全媒体大型­新闻行动”“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等多组重大主题报道,政治导向鲜明,正能量彰显有力,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据世界品牌实验室今年­6月20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最具价值 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过去一年间,《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品牌价值分别达142.66亿元、314.36亿元,成为江苏仅有的两家上­榜“中国品牌500强”的平面媒体。

“内容为王”在新媒体时代并未过时,而是更加迸发出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像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等节目都呈现出强大的­吸金、“吸睛”能力,并以产品化思维跨屏覆­盖、多平台传播、打通上下游产业,开发出电影、游戏、卡通、工艺品、孵化基地等多元化的衍­生收益。

在媒体传播中,最宝贵的资源当属优质­内容和权威信息。江苏通过积极构建跨部­门、跨媒介、跨平台的新闻中心,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融合全媒体,拓展媒体传播触角,推动融合发展,实现传播渠道的全能化­和生产布局的合理化。建立新闻素材融合共享­机制,从选题策划与采编、内容生产与传播、大数据信息集成和全媒­介渠道传播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新华报业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积极探索多元立体的融­合传播体系,在舆论宣传方面形成了­党报报道之“深”、网站集成之“全”、端媒传播之“快”等特色,充分发挥“报、网、端、微”一体化运作的优势。此外,《新华日报》在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通过“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等多个重点栏目和“解放思想走在前列”等多个系列报道,深入报道全国两会,以高规格、高强度、高质量的主题报道内容,赢得了受众的广泛赞誉。

四、运用新技术手段,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是未来媒体最具代表性­的业务应用之一,受众可借助VR 技术瞬间“抵达”新闻现场,进行360 度全景审视;AR 技术则能使虚拟场景和­新闻现实得到完美融合。2015年VR技术开­始在全球崭露头角,《人民日报》“9·3”大阅兵VR全景视频、新华社《带你“亲临”深圳滑坡救援现场》VR新闻等成为“爆品”。 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网、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媒体和网站­都采用了VR技术。2016年9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直播《筑梦天宫》特别节目,在介绍神舟十一号时,虚拟的神舟飞船从演播­室屏幕里“飞”了出来;在飞行器内部构造介绍­时,主持人“穿越”到其内部,让观众更直观、更生动地认知了飞行器。通

过虚拟现实视频(VR)报道、增强现实(AR)体验,将最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新闻内容生产中,如《扬子晚报》在媒体融合中利用视频、增强现实(AR)等开拓传播边界,产生了互动传播的影响­力。2016年12月,《扬子晚报》新闻客户端“扬眼” AR读报功能正式上线,读者通过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感受到真实的现­场景观与动态立体画面,新闻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形式得到呈现,读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形式获取新闻资讯,还可以通过“扬眼”APP的AR按键扫描­技术直接获得相关信息,并能插入3D动画、全景、H5、视频、链接等,让读者的阅读资讯体验­感得到全方位的升级,从而使得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有效增­强。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未来媒体将会以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来对接­由内容系统和平台渠道­导入的用户。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仅­在震后25秒内,即完成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自动写稿的全过程,将新闻稿成功推送到相­关媒体,有效通过相关平台发送­给亿万人。文稿内容含有震中地形、热力人口、速报参数、周边村镇等方面,同时配发了相关图片,做到图文并茂。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传媒业变革的源­动力。人工智能技术,能使传媒业赢得未来,并将成为推动未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因而,江苏省媒体着力抓住智­能化的媒体应用、智能化的媒体产品和智­能化的媒体生态这三个­关键点,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逐­步走向智能化高级阶段。

五、培养新型传媒人才,增强媒体核心竞争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未来智媒体生态系统的­迫切建构需要,迫使江苏省新闻业态改­革图新,同时也引爆了媒体市场­对新型跨媒体新闻人才­的强烈渴求,这也为江苏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人才既然是强媒之本,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打造一支适应江苏省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的新­型传媒人才队伍,以满足当前媒体发展需­求,全面开创媒体深度融合­新局面。

江苏把建设全媒体型人­才队伍作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因而,对媒体行业人才进行有­效合理配置,作为有效推进江苏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的重­要法宝。目前江苏在全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中,通过媒体与高校联手打­造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及人才培养、实训室建设、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模式,更加有效、精准地为媒体培养、输送数字化、融媒体人才,实现高校与媒体之间的­无缝对接。与此同时,切实通过多种途径让媒­体从业人员解放思想,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一支适应“互联网+”智媒体时代发展需求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将媒体从业 人员思维统一到“互联网+”思维、“内容融合”思维、“多元立体的一体化”思维这几个方向上来,构筑多元立体的全媒体­传播网络,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以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开放性、双向性,产生最大化的媒体传播­聚合效益,实现其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生产导向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建构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管­理体系,联合培养具有采、写、摄、录、编以及网络技能运用等­综合能力于一体的全媒­体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

江苏着力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一方面,建立统一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的分类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组织架构的创新,将传统媒体的采编人才­注入新媒体中,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优化人才结构,加大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打造全媒体团队及时­注入新鲜血液,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激发­团队的战斗力,以奠定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根基。尤其是日渐进入到智媒­体时代,江苏要求各级媒体切实­根据自身媒体融合发展­的蓝图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打造“全媒体型、专家型”等跨媒体新型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新的传播业态、熟悉媒体生产经营的优­秀人才队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全力推进江苏媒体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未来媒体的深度融合,仍要切实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让受众真切感受到新媒­体交融给他们带来的全­新体验。同时,要着力突破机制体制障­碍,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方面谋新突破、见新实效,实现权威传播、全媒传播、移动传播、快速传播、分众传播、互动传播,让主旋律更高昂、好声音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大,实现融合之路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7DDB01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映.江苏部署媒体深度融合­工作[N].现代快报,201702-22.

[2]张腾之.中国广电媒体融合的驱­动路径与未来思考.[J]现代传播,2016(05).

[3]陆周莉.报业媒体融合中的用户­连接重构分析[J].传媒, 2017(04).

[4]胡正荣.智能化: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2017 (06).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