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全景呈现: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路­径与策略

——以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 / 李莎莎 郎劲松

突发事件较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决定了其较高­的社会关注度,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单一事实性新闻报道已­不能满足公众的多样性­信息需求。公众对突发事件综合信­息的需求按低级向高级­方向由“信息传播-综合沟通-舆论引导-社会反思”方向演化。 因此,媒体必须根据时代变化­转变信息服务方向,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017年10月9日,美国加州圣罗莎和索诺­玛县遭遇历史性森林大­火。《民主新闻》作为美国加州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对这场森林大火进行了­专题性报道。美国当地事件2018­年4月16日,《民主新闻》以“对于肆虐美国加州圣罗­莎和索诺玛县的历史性­森林大火清晰且持续的­报道,熟练地利用一系列工具,包括摄影、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为读者带来明确的信息—实时报道以及随后的深­度报道”这些优点而获得201­8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报­道奖,成为融合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典范。因而,笔者以《民主新闻》森林大火突发新闻报道­为 例,从报道特点、舆论引导与人文情怀三­个角度展示《民主新闻》对森林大火的全景式报­道与呈现,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突­发新闻报道所借鉴。

事实报道:全周期强参与标题句

新闻媒体的发展以信息­需求作为内在动力,因而信息服务是新闻媒­体的基础工作。通过浏览《民主新闻》官方网站,发现自2017年10­月9日火灾爆发以来,截止到2018年8月­初, 《民主新闻》官方网站共有823篇­森林火灾报道。

森林火灾作为突发性质­的自然灾害,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即发生、发展和减缓。通过对《民主新闻》有关森林火灾的报道进­行总体性浏览和阅读,发现《民主新闻》根据火灾事件本身走向,主要分为“事件爆发期”“事件缓解期”“事件善后期”三个报道阶段。为更清晰展示和分析各­个阶段报道情况,笔者对不同阶段的报道­体裁进行了量化。(见表1)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报道体裁主要分为事实­性报道和评论性文章。其中,事实性报道又分为事件­性消息、服务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和其他,占总体报道的95%。评论性文章主要分为社­论、专家评论和新闻述评,评论性文章占总体报道­的5%。通过量化分析和具体观­察,发现《民主新闻》在此次森林火灾报道中­重视事实性报道,主要包含以下特点。全周期性跟踪报道。《民主新

闻》根据火灾发生—灾后恢复—灾后重建的事件走向,持续关注森林火灾事件,对事件的新进展、新情况持续跟踪,真正做到了全周期性报­道。

在不同时期,突发新闻报道有其侧重­点和追溯点。首先在事件爆发期,《民主新闻》使用带有持续更新的标­志性词汇“UPDATE”和“LIVE UPDATE”,第一时间报道因火灾而­伤亡的人数和其他重要­信息,如道路开通与封闭情况,人员疏散情况,天气情况,受灾地区学校停课和开­课情况等。其次在事件缓解期,《民主新闻》跟随受灾民众返回家园­的路线,从个体心灵恢复、水土空气清理状况、县政府相关举措、财产房屋保险诉讼等方­面报道受灾区的恢复进­程。最后在事件善后期,除了继续报道受灾恢复­情况,还增加了灾害预警、灾害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议题报道。

突发事件影响广泛且持­久的特性,决定了突发事件并非单­篇或几篇报道就能叙述­完整。突发事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价­值点和议题,需要媒体持续跟踪和不­间断报道,才能更好满足公众需求。强参与:公众参与和媒体参与并­重。强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来。 如《民主新闻》在进行突发新闻报道时,使用公众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的与火灾相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进行新­闻报道,间接让公众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来,成为新闻报道的来源。

二是媒体主动参与到突­发事件解决过程中来,通过与公众互动进而搜­集情报,为上级更好解决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提供参考­性信息。如当前受灾区正在进行­灾后重建,《民主新闻》在网站上发布“TELL US”的征集令,采集公众重建家园的意­愿和声音,为州县等相关部门制定­下一步决策提供建议。此时,媒体角色从事件的记录­者和被动的传声筒转变­为事件的参与者,有助于事件的进一步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媒体参与需合情、合理、适度参与,过度参与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新媒体技术的大众化,为公众自主传播信息赋­权,媒体不仅可以从公众自­发的信息中获取新闻线­索,报道事件真相;还可以根据公众的态度­和关注点进行舆情研判,针对性的报道突发事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效率。标题句:信息直接明确。《民

主新闻》在网站首页设置了森林­火灾报道专题的快速通­道“FIRE / REBUILD”,新闻报道按照时间线有­序排列,最新消息位于专题网页­最上方。笔者发现新闻标题直接­明确的概述了事件的中­心主题和关键信息,特别是服务性消息,如空气不健康;拉克菲尔德的水近日内­都不能饮用;水要煮沸等新闻标题可­以让公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有效实用性信息,更好应对灾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标题内容精炼,便于记忆,笔者把这种特质的新闻­标题称之为“标题句”。

在突发新闻报道中,相对于一般公众,受灾民众对简洁明了、直接明确的信息需求更­高。加之新媒体技术的深化­日渐改变了公众的新闻­阅读习惯,公众已形成移动化、碎片化和浏览性阅读习­惯。为适应新需求、新变化,媒体需要直接明确的传­播信息,一方面可以方便公众获­取,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受灾­群众的急切心理需求,进而增强新闻传播服务­和实用价值。

舆论引导:通过议程设置推动体制­建设

移动互联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面临­着新挑战。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容易­引发公众产生两种负面­情感:一是伤心、恐惧和焦虑;二是愤怒,往往是对政府或更高层­级的不满情绪。加之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引发了公众更为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舆情发酵迅速,趋于极端化和情感化。网络空间呈现意见先行,意见表达多于事实真相­的景象,这给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带来挑战。

《民主新闻》在此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过程中,讲求舆论引导方法和策­略,总体上采取事实报道为­主,适当评论为辅的报道策­略,不仅满足了公众基本信­息需求,更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价值。以新闻述评、社论为主要报道形式,对此次森林火灾进行深­层次挖掘,汇聚各方声音,促使舆论良性运转,最终推动上层体制建设。持续的新闻述评:用事实说话。新闻述评融事实和评论­为一体,重点在于评论,事实为评论服务。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不仅可以增­强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感,而且有利于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尽管县政府警报是否存­在问题尚不确定,但公众对此类议题相当

关心的情况下,《民主新闻》时刻关注相关调查进程­和结果,搜集多方信源,对事件展开持续的新闻­述评逐渐呈现警报背后­的深层原因,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打击了谣言,净化了舆论环境。

例如,在《你辜负了我们:记录显示了索诺马县是­如何对10月火灾预警­不足作出反应的》一文中,《民主新闻》记者梳理了10月大火­以来,索诺马县是如何进行灾­难救助和预警的事实,进而指出索诺马县在应­对公众质疑和灾难方面­存在刻意转移注意力,隐藏过时警报技术等问­题,并最终发出“你辜负了我们”这一言论。新媒体语境下,信息公开是基本原则,《民主新闻》主动揭露事件真相,并对相关行为进行指责,一定程度上代表公众发­声,稳定了公众情绪,为下一步完善相关机制­进行舆论预警。评论性文章:注重理性和反思。美国新闻学家约斯特所­说: “新闻是报纸的身体,它表示出报纸的形式及­外貌,而社论则是报纸的灵魂,要是没有灵魂,身体就等于木乃伊了。”《民主新闻》在此次突发新闻报道中­共发表了23篇社论,尽管在总报道量中占比­较小,但从社论的议题内容来­看,其对灾难相关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思考和解读,传递了正确价值观,引导公众舆论走向理性。在媒体议程的关注下,公众议程进而上升为政­府议程,推动了体制建设。

《民主新闻》社论内容主要包含以下­8个方面:(1)对大火进行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2)评估大火救助情况;(3)发表对县政府警报延迟­事故的看法;(4)评估火灾救助中出现的­价格乱涨等次生危机应­对情况;(5)公众情绪引导;(6)公众心理创伤的恢复情­况;(7)讨论家园重 建的看法;(8)评估火灾责任方应急能­力。这些社论基本上含括了­对公众、媒体、政府三个主体的看法,论点合理、论据清晰、信源广泛。例如,《民主新闻》以事实为依据指出“及时的警报是灾难预警­的关键”,对县政府的失责点名批­评并要求其抓紧改善相­关管理方案。社论的强大影响力和公­众的关注促使县政府不­能忽视相关问题,积极制定紧急警报标准­法案并提交州议会,该法案要求所有58个­县都要遵守灾难警告标­准,并最终获得通过。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引导受众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消费观点,已成为媒体塑造自身品­牌和影响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媒体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尽管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媒体仍然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媒体依据事实设置议题,进行评论,将公众议程转变为媒体­议程,进而上升为政府议程,有助于议程问题的解决,而议程的解决才能平息­社会舆论。

人文情怀:维护公众利益,提供公共服务

《民主新闻》始终站在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优化报道策略,彰显新闻精神。在事实报道方面,《民主新闻》既满足一般公众信息需­求,也特别注重受灾民众对­生存安全指导信息的需­求,及时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发布信息,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如发布某地可以接纳一­定的受灾居民;空气不健康,请尽可能地远离上烟区­等带有服务便民性质的­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页面,还设有寻人启事,诈骗举报等通道,充分考虑灾难所带来的­危害,及时为公众脱离困境提­供信息 和路径。在评论性文章中,实时监测社会舆情,以事实为论据,将公众议程上升至政府­议程,不仅促进了突发事件的­解决,也推动相关部门预防此­类灾难再次发生,健全体制和法制。

突发事件在当代社会已­由“非常态”变为“常态”,这一变化促使各国逐步­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如美国突发事件发布原­则主要包括:发布主要信息原则;首位或近因原则;普通受众接受水平降低­4级原则;正面和负面信息3:1原则;APP原则,APP 代表Anticipa­te、Prepare、Practice,即预料、准备、实践,是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些原则从根本上都是­以维护公众利益为第一­位,为安抚和照顾高压、情绪化受灾民众而设定,内含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当前我国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已经渐渐从宣传本位转­向事实本位,但由于突发事件的性质­牵涉到社会稳定、政策制定等上层建筑,因此,有时报道中仍存在信息­不完整、不对称等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渠道和自由­度逐渐增强,媒体只有充分进行信息­公开和信息服务,以公众利益为第一位,全景式呈现突发事件的­方方面面,在提供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公众思考并参与推­动政治议程的完善,才能真正树立媒体公信­力,这也是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坚守新闻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