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sheng zhoukan

网祭故人:已在路上还需等待

相比于传统祭祀方式,“互联网+祭祀”是新时代、新文明的体现,但一定要给公众融合与­观念转变的时间。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旭

3月20日,河南省安阳市民政局组­织召开了全市殡葬改革­工作会议,宣布从当日起,为期一个月的2017­年春季殡葬宣传工作正­式启动。据该市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该市在今年着重推行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当地群众可以通过网络­祭扫,祭奠已故亲人。

一年以前,安阳市创建了殡葬行业­官方网站——安阳殡葬网,网友在网上注册后可设­置“空中灵堂”,以祭故人。“让生者的思念随互联网­技术跨越时空,并以此表达对逝者怀念­之情,这种文明、环保、新潮,又不违传统文化的清明­节祭祀方式,正逐渐被辖区群众所接­受。”安阳市殷都区一名街道­干部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有资料显示,网络祭祀国内源起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彼时,第一家网络祭祀网站“网同纪念网”上线,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端,不仅让生者可以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也从某种程度上让亘古­延绵了几千年的 祭奠方式与时偕行。

正因如此,2006年,民政部正式发文倡导“网络祭祀”这种模式,随后各省份的殡葬服务­中心也相继推出这种服­务。而在经历了张国荣、汶川地震等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事情后,国人开始认识并使用这­种方式寄托哀思,以至于到了2010年,国内可以搜索到,且拥有注册会员连续使­用的祭祀网站平台已经­超过千家。

尽管如此,《民生周刊》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从2010年至今,无论是拥有官方背景的­殡葬行业网站,还是民营资本运作的祭­祀平台,都在数量上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然而,由于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仍在“真孝”与“伪孝”的价值观念地带游离徘­徊,以至于“传统祭祀”与“网络祭祀”就如对手般矛盾地存在­于清明、中元等我国民间重要的­祭祀节日之前。受此影响,“民本”背景下的网祭平台就质­量而言,出现了良莠不齐。

对此,有民俗专家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于传统祭祀方式,“互联网+祭祀”是新时代、新文明的体现,不 仅方便了群众、优化了政府部门的管理,还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真谛、保护生态环境,但一定要给公众融合与­观念转变的时间。

新青年网祭被斥“不懂礼数”

事实上,近几年只要民间祭祀节­日临近,“传统祭祀”与“网络祭祀”矛盾般并存的现象就会­凸显,而由此形成的热闻与有­感而发的讨论就成为节­日里的另一种看点。

2016年,在杭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做软件维护的重庆籍­青年杨帆,决定通过互联网祭奠去­世周年的外婆,当他把自己给外婆做的­网上纪念馆网址链接发­给山城的母亲时,让其始料未及的是,母亲大发雷霆,斥责他“不懂礼数”。

杨帆告诉事后采访的记­者,自己的外婆去世后被安­葬在当地的一座公墓,清明节前夕,杨帆妈妈打来电话,让他清明节回家扫墓。但没想到,清明节杨帆临时被安排­加班。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帆在新闻上看到网上­祭祀的方式,他决定也为外婆建一个­网上纪念馆。为了把外婆的网上纪念­馆弄好,他还下了

不少功夫。 记者在该网站看到了杨­帆为外 婆制作的网络纪念堂,精美的风景 图片背景下,中间是杨帆外婆的照 片,背景音乐是外婆以前最­喜欢的 《甜蜜蜜》。在杨帆心中,一切都 十分完美。 “这是我给外婆做的网上­纪念 馆,清明节我在这纪念外婆,怎么 样,不比现场扫墓差吧?”网上纪 念馆制作好后,杨帆给母亲发了一 条这样的信息。他还将网上纪念馆 的链接发给妈妈,让妈妈和自己一 起在网上纪念外婆。 “你这是什么意思?在网上弄 个东西就用来纪念外婆?”10分 钟后,杨帆收到母亲的回复。杨帆 打电话给母亲解释,但母亲完全听 不进去,还骂他糊弄人,不孝顺, 快被他气死等等。 无独有偶。作为“网络祭 祀”的2.0版本,当下很多城市流 行的“微信祭扫”方式,也在今年 清明节之前“扫”出来一堆是非。 不久前,四川成都某公墓推出 了微信远程祭祀方式。用户在微信 公众号上填写寄语,随后寄语可同 步到墓地前的一块大电­子屏幕上滚 动显示,以表哀思。尽管是文明祭 祀的一次有益探索,然而同样让公 墓管理者始料未及的是,持批评声 音的群体似乎远比支持­者多。 《民生周刊》记者在收集并整 理网上批评者的观点时­注意到,批 评者大多质疑,清明祭祀是一种庄 严的仪式,并借此向自己的后代进 行一些人伦教育,如今不去现场祭 扫,清明节祭奠还有意义吗?

网络公祭易被公众接受

正如前文所述,从2000年国 内第一家网络祭祀平台­上线,到 2006年国家层面发­文推广这种模 式,再到公众人物去世、自然灾害 导致的事发地群众罹难,对于“网祭”,从陌生到认知再到逐渐­接受,国人至少用了一个世纪­的十分之一的时间。

虽然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民生周刊》记者随机访问的21个­人中,接受网络公祭的人数远­超网祭亲人,达20个人,唯有1人因信仰问题选­择回避问题;而支持网祭亲人方式的­只有9人,其余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去亲人墓前祭奠。

以西安籍在京工作者张­波为例,现年34岁的他200­7年来京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不仅通过中国红十字­协会捐了款,还在多个门户网站开通­的公祭平台上为逝者祈­福。

“那段时间你会发现,周边所有人都在做这件­事,这是一种氛围所带来的­影响力。”但张波告诉同时透露说,尽管想利用清明小长假­带5岁的儿子去京城周­边转转,但今年正好是他的爷爷­去世三周年,作为长孙,“不去坟前祭奠是会让家­族亲属笑话的。”

71岁的首钢退休职工­宋师傅是《民生周刊》记者随机采访者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他说,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那天,他在电视上看见国家领­导出席祭奠仪式并讲话­后很受感染,特意让外孙子替他在网­站上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在宋师傅看来,这种国家公祭是国人爱­国的一种方式,鞭策当代人、教育后来人不能忘记国­家的屈辱史,在网上进行没什么不妥。然而祭奠自己逝去的家­人是一种孝道,同时也是教育下一代,如果还通过网络进行,这种孝道就变了味了。

从2000年国内第一­家网络祭祀平台上线,到2006年国家层面­发文推广这种模式,再到公众人物去世、自然灾害导致的事发地­群众罹难,对于“网祭”,从陌生到认知再到逐渐­接受,国人至少用了一个世纪­的十分之一的时间。

49岁的吴铁军(化名)是哈尔滨某高级中学的­语文组组长,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自己就在某网站给多年­前去世的母亲建立了一­个网络纪念馆,除了清明节和中元节,平时他也会写点小散文“寄给”母亲,而且他还把网址发给了­自己的姐姐和弟弟。

“通过网络祭奠自己的亲­人没什么不妥的,真正的孝不是烧纸、磕头,而是怀念故人的精神品­质。”吴铁军说,自己的姐姐和弟弟平时­也会在母亲的纪念馆里­写和母亲的故事,而且自己的孩子和姐弟­的孩子也会在上面留言。

“网络祭奠让缅怀逝者的­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互­动起来。天上人间,让活着的人能够感受到­故者灵魂未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利用网络祭奠已逝领­导人、明星,以及对自己有恩德和帮­助的老师、单位领导等。这也是网络祭祀自己亲­人的基础。”但他同时也遗憾地表示, “很多人观念中的‘灵魂未朽’只有在坟头碑前才能感­受到。”

采访中,吴铁军还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在哈尔滨工作,距离老家赤峰比较远,除了母亲去世周年的时­候他带家人到坟前祭拜­了一次外,“这么多年的清明节,都是让姐姐和弟弟代我­祭拜。”

网络祭祀正在路上

尽管“传统祭祀”与“网络祭祀”一直都是矛盾的综合体,但在业内人士分析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互联网+”改变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经历过两种祭祀方式­的并存局面后,“网络祭祀”会越来越成为未来国人­祭奠方式的首要选择。

分析认为,按照现代文明标准,这一套扫墓祭祀方式和­行为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和步伐。

分析指出,一方面,“传统祭祀”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焚烧纸钱直接耗费大量­宝贵的森林资源,供奉蔬果直接浪费了饭­菜和新鲜水果。根据中消协2010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便高达100多亿元。

另一方面,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直接加重空气污染程度,而且容易引发山林火灾,危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的清明节­期间,全国共发生火灾319­0起,抢救遇险被困者914­人。

“网络祭祀正在路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有专家建议指出,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能做的不仅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公众­做“网络祭祀”的体验者,还要给行业发展做好制­度设计与优化;对于民营资本运作的网­祭平台而言,则要通过强化服务和技­术创新,以此获得“互联网+”嫁接带来的效益。

 ??  ?? “互联网+祭祀”是新时代、新文明的体现,不仅方便了群众,也优化了政府部门的管­理。
“互联网+祭祀”是新时代、新文明的体现,不仅方便了群众,也优化了政府部门的管­理。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