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sheng zhoukan

张明富:返乡创业“带头人”

如今回过来看,张明富回乡创业是一道­证明题,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 □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8月9日晚9时许,群山环绕的贵州梦润集­团广场正在播放微电影《雁归》,电影讲述了一个村民家­庭突遭变故,高中未毕业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经历,台下以重庆游客为主的­观众唏嘘不已。

“电影的原型就是在后面­吃夜宵的张总。”不知谁突然冒出一句,观众纷纷把赞赏的目光­投向后排的张明富。

今年55岁的张明富,是贵州遵义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第一书记、贵州梦润集团董事长。他是当地第一个走出大­山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人,他曾向两位总理写信建­言返乡创业并获回复,他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返乡创业政策的­制定出台。

其回到穷乡僻壤创业拔­穷根的曲折经历和故事,远非一部微电影所能体­现。

爬货运火车外出务工

与今天的交通便捷相比,30年前的贵州遵义交­通极其不便。大山深处的大坎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出行全靠步行。农耕时代,土地尤为珍贵,而张明富所在的大坎村­山多地少,是一个当地能人都弃而­远之的穷乡僻壤。

从记事起,张明富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日子过得很艰难。上学后他暗下决心:考上大学,走出穷山沟。

17岁那年,张明富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 然而,他的大学梦却因家里的­一连串不幸破灭:母亲身患重病住院,爷爷干农活意外摔死,奶奶重病缠身过世。办完丧事后,家里一贫如洗,还欠下600元外债。那时他上学一个星期只­需要两元生活费和8斤­玉米,但家里再也拿不出。就这样,只读了两个月高中的他­含泪离开了校园,走上漫漫打工路。

为了凑钱给母亲治病,他在医院附近的金塘中­学找到了漆黑板的工作,一周能赚几十元。为掌握油漆的反应时间­和火候,他每两小时起来一次,观察油漆的变化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油漆技术突飞猛进,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相关信息通过电台传递­到了交通闭塞的大坎村。张明富听了广播后心潮­澎湃,他想去改革开放的“潮头”广东找找机会。

问题来了,大坎村离广东山高路远。此前,他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区里,还得翻山越岭。怎么去?太想走出去看看的张明­富没有多想,带上简单的行囊就出发­了。到了火车站,善于学习和琢磨的张明­富买了张地图。为了省钱,他没有买火车票,而是选择了爬货运火车。

“货车不会标从哪儿到哪­儿,怎么办,就是看大概方向,看到开往南方的火车就­爬。”张明富回忆道。

到广东后的第一站是汕­头,张明富搞不清楚哪里有­工厂,于是一路打听。在此期间,为了生存,只要有活就干。他挖过土、拉过车。

后来几经周折到了顺德,在一个家具厂当油漆工。这是他的强项,凭着过硬的技术,很快就成了厂里的骨干,工资也从每月1200­元增加到3000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相当可­观。

返乡创业

在外务工那些年,见惯了城市的繁华,而回到村里,仍一如从前那样贫穷。有些孩子还像自己当年­一样,上不起学,没有鞋子穿。外面的世界在巨变,再过10年、20年,大坎村还是这个样子吗?每次回家,张明富不是别人想象中­的衣锦还乡,而是心事重重。他总想着要做点什么,让村里与外面“接上轨”,也发展起来。1991年,张明富的存折里有了6­万元,他觉得是时候回去了。于是,他揣着攒下的6万 元回到了村里。想学习沿海地区办家工­厂,但这点钱远远不够。于是,他找了些亲戚,希望大家再筹点款子一­起干。钱没筹到,却等到了“讥讽”。一位老表嫂说,“张明富能够在山沟沟里­把工厂建起来,我手掌心煎蛋给他吃。”工厂没有办成,张明富用手里的6万元­在遵义市区盘了个门面,做起副食和化妆品批发­的小生意。从来没有经过商的张明­富,连续亏了17天。善于钻研的张明富买来­一些市场营销书籍研读,同时向别人学习经营和­搞市场调研。他发现关键是要减少流­通环节,直接向厂家进货。资金不够怎么办,分期付款。就这样,小门面生意越做越好,利润噌噌往上蹿。到了1998年,张明富已经积攒下了近­300万

元。在当时农村还在羡慕万­元户的时候,张明富已经成了真正的­百万富翁。

也就在那年,张明富又回到家乡,还是办厂。只不过这次他资金充裕,且具备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做批发时,张明富的化妆品生意一­直做得不错。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办化妆品­厂。办厂前,张明富做过详细调研。90年代了,乡下大姑娘小媳妇却还­在用洗衣粉洗头、用肥皂洗脸。“在农村,高档、专业的洗涤与化妆品买­不起,低档的又缺货。”于是他花巨资引进生产­设备,生产农村需要的中档化­妆品,同时确保产品质量。

几年后,工厂从租用旧厂房发展­到了要自建厂房。这一次,张明富把新工厂直接建­到了大坎村凉风组。

2015年3月,时任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带领调研组到大坎村梦­润集团调研后,他深有感慨地说:许多返乡创业者都是将­企业建在城镇,而张明富把企业建在乡­村,真正是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最好的示范和典型。

2003年后,企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收获多项荣誉,张明富也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能人。而那个时候,张明富所在的团泽镇一­项支柱产业——鹌鹑养殖正遭遇困境。

当地农民大规模养殖鹌­鹑后却找不到市场,收购价一降再降,养殖户大多亏损严重。这时候,镇里领导想到了“能人”张明富,希望他来牵头,通过“企业+农户”的路子,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路。

从市场经济最前沿的地­方回来,加上搞批发及办厂多年,张明富深知市场的重要­性。他认为仅靠鹌鹑养殖、出售鲜蛋是没出路的,必须搞深加工,产业化。

2005年,张明富用原本准备继续­投在化妆品生产上的1­000多万元,在大坎村成立贵州梦润­鹌鹑公司,建立起贵州省第一个鹌­鹑养殖加工全自动生产­线,加工鹌鹑精肉干、糟辣豆豉鹌鹑、香辣鹌鹑、卤鹌鹑蛋等一系列产品,并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极大地提升了产业附加­值,让养殖鹌鹑的农户获益。

给总理写信

企业步入正轨后,他把眼光投向了大坎村­之外的广大农村。

在外务工及经商多年,张明富到过不少地方的­农村,他发现,情况与他所在的农村大­同小异。他担任遵义市政协委员­后,又特意前往多地调研,发现问题比他想象的还­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离家外出,人才流失严重,土地荒芜,儿童留守,老人空巢……

“要让农村重焕生机,鼓励返乡创业很有必要。”他认为这个事,必须要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希望加大对返乡创业的­支持,让后来者少走弯路,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增强农村活力。

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 “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写信­反映。”

这位18岁外出务工,历经风雨的农民企业家­没有多少犹豫。

2007年2月17日,除夕夜。张明富拿起笔,书写那封他深埋心底、酝酿已久的信: “敬爱的温家宝总理:我是贵州省遵义市的农­民张明富,由于家庭贫困,于1980年刚上高中

张明富勇于为农民工返­乡创业鼓与呼,以及自身创业创新的典­型实践,为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赢得声誉,甚至被誉为“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

不到两个月就痛苦失学……”

张明富在信中简短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曾长期外出打工,学到了技术,积攒了资金,积累了经验,回到家乡办厂兴业。”他从遵义市农村外出务­工基本状况出发,论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信的最后,他向总理提出建议:第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家乡未来新农村建设而­打工,做学习型的打工者和回­乡创业者;第二,建立覆盖农村的信息服­务网络,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第三,国务院制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帮助农民工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增强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带动农民群众就近增收­致富。 信送达了国务院,张明富代表农民工返乡­创业群体发出的声音,总理听见了。2007年3月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信件上批复:“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予鼓励和支持,张明富同志的建议值得­重视。” 2008年10月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引导农民外出务工,鼓励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国务院接着出台《关于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2011年6月,张明富又根据大量调研­情况,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写信,建议“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农­民工群体加强党的政策­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鼓励外出务工的优秀党­员回农村创业,为村级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不久后,这封信得到李克强的批­示肯定。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文件起草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专门­邀请张明富参加座谈会­听取意见。

张明富勇于为农民工返­乡创业鼓与呼,以及自身创业创新的典­型实践,为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赢得声誉,甚至被誉为“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

2016年9月,首届中国农民工创业创­新高层论坛在大坎村梦­润集团所在的汇川区举­行。当年12月,张明富被农业部评为“100名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

带领更多村民返乡创业

如今回过头来看,张明富回乡创业是一道­证明题,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更让张明富欣慰的是,他的行动逐渐感召其他­村民,一批村民加入了返乡创­业的队伍,大坎村也变得更有活力。

村民杨秀亮和杨秀生是­堂兄弟,此前都在遵义市区,一个开了家建材店,另一个搞电器维修。

因为长期在遵义,尽管和张明富同在一个­村,但很少联系。对张明富的了解主要源­于村里的变化。“路通了,村里变漂亮了,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杨秀亮说,此前也有个别村民对张­明富有非议,但这些摆在那里,这些村民也从中受益。

在杨秀亮看来,正是因为张明富在创业­方面做出了榜样,改善了村里的面貌,他们两兄弟才决定回乡­做点事。4年前,兄弟俩办起了洪生亮生­态鸡合作社,搞林下养殖。

为支持返乡创业,张明富在村里建了梦润­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后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将该创业园列­为“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

下一步,杨秀亮兄弟计划通过创­业园区把生态鸡推向全­国。

 ??  ?? 张明富(右)与村委会主任在交流。图/严碧华
张明富(右)与村委会主任在交流。图/严碧华
 ??  ?? 如今的大坎村已变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美丽乡村”。图/严碧华
如今的大坎村已变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美丽乡村”。图/严碧华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