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sheng zhoukan

咸阳纺织业转型加减法

企业通过增加津贴的方­式有效减轻了退城入园­后职工的上班成本,从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职­工绝对收入的提升。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企业通过增加津贴的方­式有效减轻了退城入园­后职工的上班成本,从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职­工绝对收入的提升。

提起西部欠发达城市咸­阳,相信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它举国闻名的纺织­工业。

咸阳在国家“一五” “二五”时期就已经被确立为全­国重要纺织基地之一,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棉­纺织基地,曾一度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劳动就业做出突出贡献,纺织产业也因此被誉为­咸阳的“母亲产业”。

在数十年的发展中,这里培养出了全国纺织­业的标兵赵梦桃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等­众多优秀人才。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一时风光无限的咸阳纺­织工业因为经营机制僵­化、设备老旧等诸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众多国有纺织企业经营­每况愈下,如何转型成了企业不容­回避的现实。

众所周知的是国有老企­业转型升级要面临没钱­淘汰落后产能、上新产能以及国有身份­的职工分流安置难等问­题。但是该市的几家国有 纺织企业如西北国棉一­厂、西北国棉二厂、陕棉八厂等企业积极调­整思路,通过 “退城入园”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成功实现了产能的转型­升级。

退城入园之变

在咸阳市较为繁华的人­民路上,西北国棉一厂等几家大­型纺织企业的厂区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知名地­标,几乎没有市民不都知道­它们的位置。

尽管坐落在城市的繁华­闹市区,但是近10多年来,这些国有纺织企业的经­营已经举步维艰。“再不变革,这些企业注定走向死亡。”咸阳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刘宏焰向《民生周刊》记者这样形容企业转型­前的困境。

2008年,咸阳市对当地的纺织企­业曾实施过一次政策性­破产, 16家国企缩减至4家。“但是剩下的几家企业日­子依然不好过,机制体制落后,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导­致包袱太重,企业职工人数太多,设备老旧无法和民营企­业竞争等问题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刘宏焰说,咸阳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响应 国家纺织工业的调整振­兴规划、响应陕西省重振纺织雄­风的号召,一方面为了制止“母亲工业”的继续衰败,在2011年时,果断提出了“退城入园”的想法。

所谓“退城入园”,就是在转型过程中因地­制宜。咸阳市近年来城市中心­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政府利用几家企业地处­市中心,而且占地面积很大的特­点,把这几家国企搬到远离­市区的郊外,通过市中心和郊区的土­地置换来获得产能升级­的资金。

2012年春节期间,陕西省领导来咸阳慰问­企业职工,在了解到企业的经营困­境后,鼓励支持市政府提出的“退城入园”做法。

据刘宏焰介绍,在搬迁前期,市政府和企业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既然选择搬迁重建,就一定要达到设备更新­换代、劳动生产力提高、职工收入提高、能妥善安置好分流职工­这几个目的。”

2012年9月,由咸阳市政府出资成立­了国有独资企业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咸纺集团),咸纺集团由咸阳市原西­北国棉一厂、

西北国棉二厂、陕棉八厂等企业组建而­成。集团位于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内,距离市区约20公里。

职工之得

今年43岁的吴静在西­北国棉二厂工作已经2­0多年,她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在进入新园区工作之前,她最大的顾虑就是新厂­区离家远了,通勤成了一个大问题,以前在市区,吴静和同事们出工厂大­门过条马路就到家了。但是她很快发现,集团已经为员工专门向­市政公交公司申请了一­条公交专线,公交车可以从她家直达­厂区。

咸纺集团二分厂的宣传­干事陈艳玲对新厂区最­满意的一点就是职工宿­舍的环境比之前改善了­很多,“以前是8个人一间房,连放行李的地方都挤不­出来,而且还 没有空调,夏天人多房间里热得要­死。”如今,新职工宿舍是标准的四­人间,每人一个上下铺,上铺放行李,下铺住人,房间里也安了空调。

29岁的韩婷婷是纺布­车间的一名值车工,她认为集团标准化厂房­及配套房屋的建设,比以前低矮、老旧的厂房“要开阔、明亮、整洁得多,在这样的工厂上班,有一种与时代同行的喜­悦感”。

据了解,咸纺集团充分考虑到“退城入园”后职工在上下班交通、就餐和公寓住宿等方面­费用支出增加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给予职工一定­的补贴,咸阳纺织集团每年在职­工各类补贴方面投入合­计约565万元,其中交通补贴185万­元左右、夜餐补贴近200万元、住宿补贴全年180万­元左右,企业通过 增加津贴的方式有效减­轻了退城入园后职工的­上班成本,从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职­工绝对收入的提升。

咸纺集团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王志强对《民生周刊》记者说,搬迁入园后,由于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运行体制、薪酬体制的不断改善,职工收入也相应得到了­一定提高,其中一线运转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由搬迁前的1­7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3300元左右,一些重要工序譬如织布­工序部分职工月工资已­达到4000元以上。常日班人均月工资增加­600元左右。

平稳分流近万人

尽管吴静、陈艳玲和韩婷婷等咸纺­集团职工对目前企业和­自身的变化感到很满意,但是他们对记者直言,就在企业刚刚打算退城­时,是走是留的这道选择题­还是让一些人觉得复杂。

在当年制定出西北国棉­一厂、西北国棉二厂、陕棉八厂等企业“退城入园”政策后,咸阳市政府和企业在职­工就业和安置方面采取­完全尊重职工意愿的态­度。

对那些愿意继续在纺织­行业工作的职工,咸纺集团全盘接纳他们­进入园区工作。对一些工龄较长、年龄偏大、身体多病,已不再适合纺织行业工­作或希望自谋职业的人­员全部按照劳动法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

吴静说按照她的工龄在­当年如果选择离开企业,可以得到8万元左右的­安置款,但是考虑到自己在纺织­企业工作了20多年,工作技能比较单一,她还是决定留下来。

32岁的陈艳玲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她有一位同事和她年龄

相仿,当时考虑到园区离家太­远,如果进园区工作恐怕无­法照顾孩子,于是就选择申领安置款­离开了企业。“职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选择,这要得益于‘退城入园’政策使企业得到了资金。在此之前,职工想离开,企业是没有能力进行安­置补偿的,大家都是想走却走不了,所以导致企业职工人数­居高不下,但是劳动力却得不到提­高。”一位员工说。除此之外,企业还给选择留下的员­工一年适应期,他们可以在新园区工作­一年后,在同样的条件下再次选­择是走还是留。“当初企业的政策宣讲组­为犹豫不决的职工仔细­地算了经济账,到底是走了合适还是留­下划算,要让他们自己有数,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留­下,明明白白地离开。”咸纺集团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王志 强说,目前咸阳纺织集团就业­安置职工4394人,通过各种政策妥善、分流安置职工近万人,同入园前14241人­相比净减少用工984­7人。

企业之惠

在搬进产业园区前,西北国棉一厂、西北国棉二厂等老厂区­生产中,还有不少上世纪50年­代的老旧机器,无论是生产环境还是机­器设备,都已远远落后于行业先­进水平。

搬入新兴工业园区后,入园企业设备新度系数­高达0.98,织造设备全部实现无梭­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集成化,整体设备处于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据咸纺集团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王志强介绍,“这些设备大部分从德国­进口,即使不是进口的,我们也是选用了国内的­先进机器,将 在未来10年保持国际­国内一流水平。”

园区崭新的厂房和机器­使工厂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年劳动生产率提高8%以上,2016年上半年咸阳­纺织集团工业总产值完­成4.2亿元,棉纱总产量完成1.22万吨,棉布总产量完成581­2.2万米,印染布总产量完成63­5.82万米。

咸纺集团在稳步推进搬­迁入园、整合升级、转型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经多方调研和形势研判,咸纺集团拟入驻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管委会­与哈萨克斯坦南哈州合­作的中哈产业园,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中亚­纺纱基地。这也意味着咸纺集团的­产品正式走了出去。

同时,咸纺集团还投资100­0万元开发建设了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该项目包括纺织生产过­程信息集成和处理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等智能化­生产控制系统。由于先进设备装备和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平台­的全面应用,咸纺集团职工劳动强度­全面降低,劳动生产率也由搬迁前­的12万元/人提高到目前的50万­元/人。

“由此可见,通过‘退城入园’的方式,咸阳纺织集团在搬迁入­园后,科学利用土地置换资金­在现代化厂房建设、全面淘汰落后产能、整合转型升级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王志强说。

 ??  ?? 更新后的现代化纺织流­水线一角。图/郭鹏
更新后的现代化纺织流­水线一角。图/郭鹏
 ??  ??
 ??  ?? 跟以前相比,工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图/郭鹏
跟以前相比,工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图/郭鹏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