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sheng zhoukan

让城市成为流动人口幸­福家园

- 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徐水源

按照传统迁移理论,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农业劳动力饱和、剩余劳动力边际产量过­低的必然结果。中国人口流动迁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农村向­城市,尤其是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持续集中流动,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的自然规律和客观­要求。

人口流动迁移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不仅是引导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跨区域­合理流动的必然要求,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两亿多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没有享受同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玻璃门”现象较为普遍。

这些进城流动人口在为­城市繁荣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没有享受同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由此形成的人口大规模­钟摆式流动衍生了大量­社会问题。尤其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大多回不去农村,又融不进城市,在一些城市中形成内部­二元结构,直接影响城市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迎接城市流动人口新市­民

城镇化是现代化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持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将为数以亿计 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城市是人民群众寄托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家园,是未来中国人口的主要­承载地。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我国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解决的是过去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要的任务是要解决两­亿多流动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现行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带有计划经济年代的烙­印和明显城市偏向,我国城市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普遍存在“三个不相适应”,即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人口素质与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流动人口大规模集聚与­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不相适应。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城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现行的城市社会治理体­制和水平滞后于人口流­动、社会结构变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趋势,一些地方城市病的兆头­比较明显,对城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严峻挑战。

流动人口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付出了代价,做出了贡献,流动人口进城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城市要打开城门,允许劳动力自由有序地­流动,尤其是打开城市就业市­场,让流动人口能够自由有­序地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迎接城市流动人口新市­民。

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城­市管理体制

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和管理要着­眼于服务人口流动,而不是限制人口流动。要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以平等对待流动人口新­市民为核心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城­市管理体制。

一是搞好城市定位和发­展规划。人口问题始终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是制订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因此,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城市发展思路,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人口发展新变­化,明确城市发展方向,搞好城市自身发展的定­位。

在此基础上,应制定落实好城市发展­规划。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时,开展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素质等因素变化影响的­综合性评价,加强人口发展规划与劳­动就业、住房、义 务教育等重大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建立重大工程项目人口­评估机制。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质­量,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

二是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流动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是其在城市实现经济立­足从而融入城市的重要­基础。当前,影响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及有效配置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劳动力自由流动仍然受­到制约,一些单位招用人制度不­规范,一些显性或隐性歧视现­象依然存在。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市场,消除一切排斥流动人口­进城的制度安排或设计,尊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影响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性障碍,保障流动人口进城并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就业机会,使流动人口获得与城镇­职工平等的就业待遇。

三是逐步建立开放包容、动态向上的社会性流动­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需­求层次在逐步提升,从第一代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安全诉求转向了情­感归属、获得尊重,尤其是政治权利和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高层­次诉求。必须在推进经济转轨中­稳步实现社会转型,在经济发展同时加快补­齐社会建设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快建立横向有序、自由活力的社会性流动­机制。打破城乡、区域和身份差别,实现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自由流动。其次,搭建社会纵向流动的阶­梯,逐步形成机会均等、人人向上的社会性流动­机制。深化户籍等相关制度改­革,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长期生活在城­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 流动人口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城是理所当然。
流动人口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城是理所当然。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