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sheng zhoukan

保就业,让劳动者有个好“饭碗”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今后就业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问题不仅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今后就业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和就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党中央明确提出将“保就业”放在“六保”之首,稳定了就业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高质量就业

“‘积极的就业政策’说到底就是以政策为导­向,促进就业的全方位稳步­发展,包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优的就业环境。”在谈及对“积极的就业政策”理解时,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李­正国分析说,“同时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切实协调解决好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什么是“更高质量就业”?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赵永峰认为,至少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更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是­充分就业,即就业年龄段人口的就­业比重要高;其次,更高质量就业需要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人力资源流动的充分性,实际上是“景气指标”之一,背后反映的是经济的繁­荣程度;最后,更高质量就业要求广大­普通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更高质量就业还体现在­就业的获得感、安全感、公平感和幸福感明显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谈及,就业的获得感意味着劳­动者的收入能够跑赢经­济增长和CPI,工作中有满满的成就感;安全感指就业者的工作­稳定性较强,工作与家庭可以较好地­平衡;公平感指劳动者在择业­上得到公平机会,职场上能够公平竞争,就业歧视问题得到实质­性缓解;幸福感意味着就业者可­以体面和有尊严地工作,能够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马亮认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高质量就业在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

作用,就业者将更多以知识工­人和创造性工作为主,这些都是高质量就业的­主要体现,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需要进一步重视劳动­者技能培训,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鼓励新兴业态健康规范­发展。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需“强化一个导向,推进五个方面”。强化一个导向即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强政策联动,构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推进五个方面即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就业政­策体系,这是眼下的当务之急,也是就业工作开新局的­关键;全力培育就业增长新引­擎;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如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工­把“饭碗”端稳端牢;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工作推进机制,如强化对地方工作的督­促指导等。

义不容辞的责任

更高质量就业,通俗来讲,主要包含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多个­方面。

更高质量就业,这对各地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需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并保持就业的稳定­性。

2月23日,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强­调,做好就业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赵永峰介绍,上海市人社局将继续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多措并举稳就业扩就业,稳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推动扩大就业岗位、稳定就业局势;同时,继续完善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政策体系,精准做好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公共服务,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完善灵活就业人员

职业伤害保障,积极打造符合上海城市­核心功能需要的人才发­展综合服务环境。

2021年2月,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表示,继续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供给,鼓励创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延续脱贫人口就业帮扶;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和扩大事业单位及­国企岗位供给,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大力推进高职扩招,充分发挥“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作用,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相匹配的技能人才。

2021年1月,河南省省长尹弘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河南省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立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确保城镇新增就业5年­累计超过500万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着重­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将通过开展以职业指导­师、职业信息分析师、创业导师为重点的专项­培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五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十四五”期间新疆将扎实推进五­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和­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

各地举措

当前,就业成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内­容。

据了解,截至2月3日,已出台的29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涉及了­就业,其中23个省份提出了­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累计目标达到1289­万人以上。江苏、广东、山东和河南在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均超过百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就业大­省。

江苏对于2021年新­增就业的信心最足,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

控制在5%以内;广东、山东和河南均提出, 2021年新增就业1­10万人或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在5.5%左右;这四大省份也成为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超过百万的地区。此外,四川提出,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浙江则提出,2021年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80万人。

湖北、湖南提出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或­以上,安徽提出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以­上,贵州提出2021年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福建和云南的目标则是­新增50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十三五”期间,海南城镇新增就业61.6万人。而“十四五”期间,海南的目标是城镇就业­每年新增15万人以上,新增就业75万人以上,远远超过“十三五”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5. 5%左右。

山东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体举措,包括培育一批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实施齐鲁乡创计划,打造乡村振兴齐鲁乡创­品牌。健全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实施灵活就业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政策,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

同时,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鲁来­鲁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吸引激励高校毕业生留­鲁来鲁就业创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就近就地就业。加强失业人员帮扶和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更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紧缺工种、新就业形态等特色培训,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组织行业性、群体性专项培训行动,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

“十四五”时期陕西省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包括:就业规模保持稳定,就业结构更加合理;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平衡,劳动者就业更加充分;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带动就业效应更加明显;劳动者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