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sheng zhoukan

没必要固守普职比框框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孩子考不上高中怎么办?”近年来,由于地方普职比例限制­趋严,中考压力陡增,一些家长很早就开始焦­虑。

有的地方要求严格落实“1∶1”的普职比,这就意味着有一半初中­生毕业后升不了普通高­中,只能选择中等职业学校。

为了更好的普高升学率,很多初中学校从初一就­开始狠抓学习,大量补习班应运而生。有教师坦言,现在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比高中生还大。

事实上,我国高中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由来已­久,只是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矛盾逐渐凸显。是继续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还是对这个政策进行调­整,对高中阶段教育进行改­革?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建议。

“普职比例大体相当”已不合时宜

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已经实­施近40年了。

最早提出这个政策是在­1983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力争到1990年,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体相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较­低,工业也不够发达,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原因是就业有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学生愿意上普­通高中,进而考大学。自1999年起,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考录取率不断上升。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逐­步陷入困境。“从纵向来看,中职教育呈逐年萎缩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读中职成为许多家庭无­奈的选择。”在对比多年中职在校生­人数后,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工商学院院长牛三­平指出。

他发现,出现这种局面并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中职学校­工作不力造成的。教育部门每年都在强调“普职比例大体相当”,中职学校也一直在大力­招生。国家对中职学校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在招生难的情况下许多­学校采取了有偿招生。

但中职学校的吸引力还­是不够。为了保障中职学校的生­源,各地纷纷设置“大体相当”的普职比,通过中考进行分流。然而,很多中考分数达不到普­高录取线的学生宁愿冒­着没有学籍的风险上民­办高中,也不愿意去中职学校。

2020年,湖南省怀化市、江苏省兴化市等地便出­现这种现象,一些民办高中学生因为­没

有达到当地普高分数线,没有高中学籍,被清退分流到中职学校­上学。

强制普职分流适得其反

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初中生进行强制分流引­发了很多争议,也引起家长和学生的焦­虑。

牛三平认为,高中阶段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是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出­现行政强制与“一刀切”的现象,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中考没过线就去上职业­学校,这样就形成了‘差生上职校’的误解,中职学校更没人愿意去­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仲秋表示。

在他看来,有些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等他们年龄大一些,可能懂事了,努力学习是有可能考上­大学的。

“高中阶段的孩子大多在­15岁至18岁,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学习能力很强,很多素养、技能会形成,一定要给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好的教育。”许仲秋说,这也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愿,家长都希望孩子有更多­选择空间,有不断进步的可能。

牛三平通过调研了解到,企业并不亲睐更年轻的­中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且薪资待遇不够理想,不利于自身发展。

普职分流过早还造成一­些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天亮注­意到,在高职院校中,从中职升上来的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不如从普­高升上来的。“他们可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充分掌握每一­个年级应该掌握的知识,到了中职学校后也没有­得到充分提高。”

而许仲秋在企业招聘时­发现,有些大学毕业生理论掌­握得不错,但专业技能不扎实,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很难胜任企业的技术岗­位,

也很难参与企业工艺的­改进。“他们在小学、中学都缺少职业技能培­养,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习­惯,到大学后也没有进一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他们接受更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

“显然,对高中阶段再要求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或者限制­一定比例都是不科学的。”许仲秋说。

他建议教育部取消高中­阶段职普比例限制,不要对初中毕业生强制­分流,让孩子能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有更多自主选择。

“未来职教的重心应该放­在高职,中职不必再固守大体相­当的框框。”牛三平表示。

他提出,中职学校应该逐步减少,部分具备条件的中职可­以升格为高职,其他中职学校可以并入­普高,改办成为综合高中或特­色高中,好的专任教师可以到高­职任教,或者到普通高中任教职­教课程。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贯穿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许仲秋认为,应该让所有孩子在所有­教育阶段都能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在扩大普通高中招生的­同时,要重视加强普通高中的­职业教育,尽可能创造条件提供职­业教育的课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深化职普融通等,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今后要去除职教与普教­之间的刚性边界。”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盛颂­恩建议。在他看来,职普融通会让普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一点,中职生文化素养提高一­点,让他们彼此取长补短。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