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sheng zhoukan

四川开江:构筑巴山米粮仓

以县域集成改革为突破­口,科学有效助力脱贫攻坚,让当地群众分享到了更­多红利,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 □ 何努

“老大的收获。”刚刚百姓的认可,是我最

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的四川省开江县­任市镇党委书记李皓,回到镇上就去田间察看“稻田+”的春种。他说,脱贫攻坚战虽然胜利了,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启,把任市镇发展成全省特­色镇、中心镇,是他设定的新目标。

近年来,开江县围绕“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的总体目标,坚持走“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改革活县、人才兴县、文旅靓县”发展路径,以县域集成改革为突破­口,科学有效助力脱贫攻坚,让当地群众分享到了更­多红利,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摘掉穷帽子

“梁平的坝子,开江的田,成熟一季管三年”,开江县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但传统种植收益甚微,土壤生态系统退化,市场风险难以掌控……

若计算土地、劳动力成本,传统耕作模式每亩利润­不到200元。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产不增收,不仅导致种粮积极性下­降,而且,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也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

开江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中国油橄榄之乡、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

管示范县。党的十九大以来,县委、县政府明确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实现县域二次创新创业、全面振兴发展的“最大机遇期”的战略摆位。

2014年,开江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51个、2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146­个、贫困人口59796人,贫困发生率12.04%。

开江坚持“13531”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以党建引领“摘穷帽”,对标补短“改穷颜”,三产互动“拔穷根”,管服并重“断穷念”,扶危济困“兜穷底”,让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坚持“四个不摘”要求,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6.55亿元,县本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29亿元,全县脱贫攻坚投入20­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63个。

2020年,开江坚持战“疫”战“贫”两手抓,扎实开展就业扶贫春风­行动,2.3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7­50笔、7909.8万元,切实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

目前,开江5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高质量通过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迈出了同步全面小康的­坚实步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有效实践和探­索。

小天府 米粮仓

开江县委书记庞佑成说,开江作为全省9个、全市唯一的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县,肩负着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立标杆、做示范、闯新路的特殊使命,“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落实省委和市委关­于集成改革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以更大的勇毅气魄去闯、更大的格局智慧去创、更拼的作风劲头去干,奋力探索县域集成改革­开江模式,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贡献开江力量。”

开江围绕“1234”工作思路(即一个理念、两大抓手、三产融合、四大产业),走“现代农业+美丽新村+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子,全力打造“川东小天府、巴山米粮仓”和创建中国西部鱼米之­乡(虾蟹之都)。

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建设大基地。2016年以来,开江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种养循环、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形成河谷平坝“稻田+”、丘林山区“果林+”两大产业模式,初步建成以优质大米、大闸蟹、小龙虾为主导的“稻田+”核心区2.5万亩、辐射区5万亩;建成以油橄榄、银杏、椪柑、枇杷等适生水果为主导­的“果林+”核心区1万亩、辐射区5万亩。

目前,“稻田+”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四川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以经营主体为重点,培育大业主。开江实施龙头企业引领、经营主体孵化、为农服务支撑三大行动,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元,引进省内外农业企业在­开江成立稻法自然公司、民生渔业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发展种养大户­和加工、流通、服务等企业主体。

成立产业研究中心和职­业农民培训中心,与上海海洋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院校建­立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孵化壮大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县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8­00余个,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纳入名录库管理家庭农­场1029家,鸿发家庭农场入选全国­26个示范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以数字农业为平台,抢占大市场。开江与京东集团深度合­作,建设数字农业信息平台、智慧农业管理中心和农­产品溯源信息化系统,开展远程诊断、实时监控、追溯跟踪等服务,今年将建成特色水产、优质大米等京东农场3­个以上。推行“电商+商超+物管+社区实体店”配送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双向流通­格局,推动开江农产品走向全­国。

全域推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有机康养、兼作套种”的绿色种养模式,“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稻田+”有机鱼、稻蛙香米通过有机认证,橄榄油、橄榄酒入围全省优质品­牌,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达到18个。

以融合发展为目标,打造大景区。开江坚持把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根据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系统整合农事体验、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完善打造花卉主题园、农耕体验园、生态体验餐厅等主题景­区,配套建设“三农”创客空间、生态体验餐厅和共享农­庄,不断丰富园区内涵,拓展休闲观光功能。

积极策划薅秧歌、耍火龙等文化创意活动,大力发展田园、果园休闲体验主题游,成功举办荷花文化节、“中国·西部小龙虾美食文化节”;“稻田+”园区作为全省4个现场­点之一,成功承办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核心区任市镇竹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激发大动能。开江深入推进农村“6+13”综合改革,基层供销社、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分别列入省市改革试点,成功探索“五加”促“五化”模式,荣获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案例提名­奖。

目前,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通过省级验收,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流转率达35%以上。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飞地发展、资金托管、固定收益、逐年返本”方式,助力集体经济增收。探索建立“土地入股固定分红+二次分红”利益分享机制,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融入双城圈

开江是四川东大门,位于万州和达州之间,距万州深水港50公里,达万高速、达万铁路和已开工的成­达万高铁、开梁高速均过境设站,在四川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中,开江作为东向出川、联动渝万,取道万州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凸显。

开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文章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创建等多重战略机­遇,赋予开江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乡村振兴等利好政策,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区位发展基础逐步改善,为开江做强发展支撑、积蓄发展动能提供了千­载良机,做到“干字当头、快字为先、好字至上”, “生态开江”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在集成中有重点,在重点中有协同,努力形成具有开江特色­的集成改革路径。开江突出区域协同发展­主导,贯穿特色产业培育主线,激发内生发展动能主因,彰显幸福指数提升主旨,以6个专项改革方案为­框架,全面纵深推进县域集成­改革。

从“十三五”成果来看,开江坚持量质并举、突出特色,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坚持城乡一体、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GDP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两年实­现翻一番。

当前,开江乡村振兴已全面铺­开。开江科学编制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和争创乡村­振兴先进县实施方案,建成甘棠—任市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面积两万亩、辐射带动3万亩;1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基本完­工。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河湖水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全县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95%,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推广,建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62个,行政村“雪光工程”覆监率达80%。

长岭镇中山坪村、回龙镇锁口庙村、任市镇竹溪村,分别获得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