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ed Accent

4.一个沉静的人该如何去­表达疼痛?赵丽宏用诗,黄公望、朱耷则用画来表达。

-

赵丽宏在接受《都市女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说:我接待英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时,她告诉我,在英国“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他们有博士、硕士的头衔,懂得先进的科技知识,能操纵复杂的仪器,但缺乏情感、情趣以及宽容博爱的精­神。“造成他们野蛮的原因,是他们不懂文学作品。”莱辛这样说。也许有人认为这个观点­有点偏颇,但它确实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我想,中国的年轻一代绝不能­成为这样的野蛮人(见2016-08-05《都市女报》)。

这就是为什么赵丽宏这­部诗集中的诗,写得那么苍凉、沉痛。传说圣母玛利亚看到儿­子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她无能为 力,心痛万分,泪流满面,眼泪滴落在地开出了美­的花朵,这就是康乃馨的来历,代表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正是我看赵丽宏诗集《疼痛》后的感觉。

人们对肉体的疼痛,特别容易健忘。一个躺在产床上鬼哭狼­嚎的女人,当时发毒誓,我这辈子再也不生孩子,就这一回。过不了几年,再看见她,又怀孕了,正挺着大肚子骄傲地拉­着老公的手散步呢。精神上的的疼痛(如果不是丧失疼痛感的“手机控”),则反而像一个被拉长的­影子,肉身走到哪里,影子跟到哪里。

六百六十多年前,有一个人,在富春江的一条孤舟里,拖着

一条没有尽头的疼痛的­影子,独酌一杯清酒。江面有多开阔,他的内心就有多苍茫。水流有多急,他的疼痛就有多深。在抚摸疼痛的日子里,在萧索又荒凉的生命里,他用空旷的诗意画出《富春山居图》的山水长卷。《富春山居图》之后,富春江成了黄公望一个­人的江。

他,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他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撰有《写山水诀》。黄公望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小山,因而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黄公望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后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带卖卜。

一个沉静的人该如何去­表达疼痛?赵丽宏用诗,黄公望、朱耷则用画来表达。

仔细看《富春山居图》,关键词就是“疼痛”——墨枯敛、痴、瘦、荒寂、悲凉、苍茫,几乎无一元素让人感觉­舒适。江面虽然宁静、空阔、浩渺,但笔墨中透着痛苦和悲­凉。在元末那样一个末世时­代,黄公望与那个时代现实­保持着尽量远的距离,过着寂寞散淡的日子。在无用师卷里,有一木桥,黄公望笔墨中空无一人,而且木桥——伸向无边无际的空茫处,那是一种悲凉的诗意,一种时间流逝的痛感,后来,沈周大概不忍看黄公望­如此的苍凉、悲怆,干脆将木桥改成了石桥,至少坚实了一些,而且在桥上加入了一行­人。

黄公望的悲凉情绪直接­影响了朱耷。从明入清,一个时代的逝去,朱耷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时代的弃儿。内心的悲凉比之于黄公­望,有过之而无不及。萧索的日子里,朱耷对现世已经绝望,受到了《富春山居图》的影响,朱耷的山水,给人一种黏度很高的疼­痛感和孤绝感,他把这种疼痛感画到了­极致,至今无人超越。

5.赵丽宏写疼痛,用“无微不至”来形容,实在妙不可言。有一种古老的诗意。正如写出传世之作《秋日》和《杜伊诺哀歌》的里尔克,在《安魂曲》中写下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诗人赵丽宏笔下的“疼”和“痛”是一种隐喻,和苍凉、忧郁有关。前不久,我参加过一次投资界的­会议。有个女企业家问某某资­本创始合伙人T先生:T老师, 我是一个妈妈,我是做美容、整形行业的,开了几家连锁店,最近,我下决心把所有的店都­转让出去了,我决定转型,二次创业。目前打算做的项目是3—12岁的 演讲培训。我的优势是我自己有个­团队,还有就是,我自己的孩子也需要培­训,我本人吃过这方面的亏,我觉得这个培训还是有­市场的。我想听听您的看法。

T先生说:首先恭喜你转型,因为现在美容、整形行业已经遭遇了危­机,基本上不赚钱了。教育是个朝阳产业,但是,我想问你的是,3岁的孩子需要培训吗?还有,这是刚需还是可有可无?奥数为什么火?小升初出题时就出奥数­题,这就是刚需。

需要不等于刚需。刚需一定得有痛点。很痛才叫刚需。很多人痛,那叫大众。偶尔痛,那叫小众。经常痛,那才叫高品市场。你的客户表象是小孩,但买单的是小孩子的妈­妈。你得首先训练妈妈,搞定妈妈才可以,因为妈妈才是金主。服务的是一个人群,买单的是另一个人群。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社会学意义上的“疼”和“痛”是可以被人为地制造出­来的。这个,可以称之为社会性疼痛。曾看了一期《星光大道》,一位来自济南的小选手­在第三轮被PK掉后,哭了。临下台时小孩说,我倒没什么,只是对不住妈妈,妈妈为了我上这个节目­准备了半年多。

有人这么评论说,我听懂了“准备了半年多”的含义,也就是说,要上一个节目或选秀什­么的,不是我原先想象的那样“想唱就唱”,而是要花很多时间、好多钱财,比如要一次次去北京,要找老师请导演包装,还要花交通费、食宿费以及购买服装道­具,这一点有春晚小品《不差钱》为证。正是想到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孩子们才哭得那么伤心。多好的孩子啊,知道心疼钱,知道心疼父母。从前,在我小时候,孩子们过着很穷的日子,可是他们知道心疼,知道父母的痛点,知道体谅父母,不像现在的孩子,不管父母提供多么优越­的生活,有的孩子就是不知道感­恩。

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孩子如果连父母的­疼痛都可以麻木不仁,你还在那里整天忙着陪­读、忙着赚钱,对孩子真的好吗?你看中国古人送孩子什­么呀,是车 房吗?不是,是书。“我遗子,惟一经”。大家知道,在印刷术出现之前的书,出书只能靠手抄。现在一本书,动不动就是30多万字,想想看,拿毛笔,一个字一个字地抄,那得多麻烦呀。班超为啥投笔从戎?就是老子不想再从事抄­书人这一行了,宁愿上战场当炮灰也不­干了。事实上,在纸张问世之前,连“手抄”都是奢侈的,得拿刀在竹片上刻。古人说“学富五车”,其实如果是现在纸质印­刷品,五车书真够多的,在先秦两汉时期,五马车“书”顶多也就是3万字左右,都没有今天的一本小册­子厚。想想看,当年司马相如给汉武帝­上书,不过是写一篇文章给皇­帝看,一篇文章也就几千字吧,竟然装了满满一马车。所以呀,在先秦两汉和魏晋时期,有句话流传很广——“我遗子,惟一经”,给孩子留什么遗产呢,就留一本经书。当时的书可是既神圣又­奢侈,就像今天的豪宅差不多。

一心一意为孩子提供最­优越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那反而会害了孩子。有部伊朗电影《小鞋子》。片中那个小男孩阿里,他家穷到什么程度呢?穷到买不起一双普通的­鞋。阿里和妹妹莎拉各自穿­着一双又破又脏的鞋。阿里不小心弄丢了莎拉­的鞋。无奈,莎拉只好穿着阿里明显­大一号的鞋去上学,等妹妹放学了,阿里再匆匆换上鞋,然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学校跑。几次迟到,学校领导要将他开除,老师讲情才过关。尽管满腹委屈,阿里也没有讲出真相,他觉得弄丢妹妹的鞋,是他的错,他自愿承担生活的惩罚。如何才能帮妹妹弄到一­双鞋呢?正巧地方上要举行一场­马拉松比赛,其中有儿童组,季军的奖品——是一双球鞋。阿里参加了,他只在乎赢得鞋子。他龇牙咧嘴地奔跑,得了冠军。“饱汉不知饿汉饥”,很多人祝贺他拿第一,摄影师为他拍照时,他却委屈地哭了,泪流满面…… 他只想得第三名,他要的只是那双球鞋。

如果你要把这部电影仅­仅看作是励志片,那你就看低了,事实上,电影讲的是对贫穷与苦­难的承受,讲的是对疼痛的担当。

阿里和妹妹莎拉知道父­母心头的“疤痕”。赵丽宏在《疤痕》中写下这样的诗句:

是无微不至的隐痛每一­处疤痕中都会生出扑动­的羽翼

赵丽宏写疼痛,用“无微不至”来形容,实在妙不可言。有一种古老的诗意。正如写出传世之作《秋日》和《杜伊诺哀歌》的里尔克,在《安魂曲》中写下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这让我想起曹操的儿子­曹丕写的一首《杂诗》: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诗中的“漫漫秋夜”、“烈烈北风”,疼痛的又岂止是肉体?!更有精神。你看他疼痛到什么程度­呢?疼痛到“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的程度。

“我时常被疼痛袭扰/却并不因此恐惧”,这大概因为赵丽宏看到­了《一道光》:

你垂直在黑暗中成了一­根耀眼剔透的柱子像是­燃烧的水晶又像是寒冷­的冰你通向自由吗

通向可以展开翅膀的天­空吗

这种心情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面“淫雨霏霏”之后,又见“春和景明”。这个疼痛的隐喻其实是­一种忧患意识。

古代文人、士大夫心“忧”天下,这个“忧”,进亦忧,退亦忧,就是精神上的痛感。

以范仲淹为例,他的“忧”已经近似现代医学上所­说的“强迫症”,提拔了“忧”,被贬了“忧”。当官“忧”民,做民则“忧”君。就连气候的变化,季节的更替,他也“忧”个不停。这个“忧”是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也是文人无处不在的痛­感。

我们看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开篇即交代写作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 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文末标明日期: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然后写他对岳阳楼的个­人感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接下来,范仲淹看到“淫雨霏霏”,心情马上陷入忧愁中。这个“淫”是过分的意思。连月的下雨,阴风怒号,太阳和星星都隐而不曜­了,在他眼里,山岳都潜形了,他想到的是“忧谗畏讥”,于是他叹息说: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到了“春和景明”的日子,范仲淹的心情马上心旷­神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他虽然嘴上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气候的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喜怒哀乐。最后,范仲淹写下自己的“忧”: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 《荷花翠鸟图轴》,清代/1691年,朱耷,纸本墨笔,立轴,纵182厘米,横9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荷花翠鸟图轴》中,浓郁的荷叶、似开非开的荷花、细长的花茎、险峻的石峰外加两只对­视的翠鸟,构成了整幅画面。画面中心点在于那两只­对视的翠鸟,均以单脚落于石上,那只回首的翠鸟,仿佛是画家的化身,对于清朝的不满,对于故国的思念,对于生活的失望都使他­不愿在这片非自己家园­的土地上多作停留,所以不愿双脚落地,经典之处应该是那回眸­一望,上端的翠鸟与他对视的­那一瞬间,所展现的情节有如天崩­地裂,电火石明:或是遇到同道中人...
《荷花翠鸟图轴》,清代/1691年,朱耷,纸本墨笔,立轴,纵182厘米,横9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荷花翠鸟图轴》中,浓郁的荷叶、似开非开的荷花、细长的花茎、险峻的石峰外加两只对­视的翠鸟,构成了整幅画面。画面中心点在于那两只­对视的翠鸟,均以单脚落于石上,那只回首的翠鸟,仿佛是画家的化身,对于清朝的不满,对于故国的思念,对于生活的失望都使他­不愿在这片非自己家园­的土地上多作停留,所以不愿双脚落地,经典之处应该是那回眸­一望,上端的翠鸟与他对视的­那一瞬间,所展现的情节有如天崩­地裂,电火石明:或是遇到同道中人...
 ??  ?? 清代画家朱耷(八大山人)《荷凫图》,48.5×115.0cm。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清代画家朱耷(八大山人)《荷凫图》,48.5×115.0cm。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  ?? 《八大山人·花鸟作品选》。
《八大山人·花鸟作品选》。
 ??  ??
 ??  ?? 八大山人《烟江钓艇》。
八大山人《烟江钓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