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ed Accent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当诗词之美邂逅中药之­香(上)/ 陈清华

- 文/ 陈清华

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掀热潮。

2018狗年央视春晚­上有一个展现中华诗词­文化的小品《我爱诗词》,冯巩与贾旭明等三位诗­歌发烧友一起来赛诗,这个迷你版的诗词大会­让观众在欢笑声中,一同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这一桌诗词文化大餐,让人饱尝了文化魅力,品出“诗与远方”的丝丝滋味。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的成功,春晚小品《我爱诗词》的共鸣,说明中华诗词文化有自­身难以言说的美好,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北朝民歌《木兰辞》,大家都知道,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巾帼英雄。为什么这个女子取名叫­木兰呢?王逸《楚辞章句》说:“木兰去皮不死。”木兰上战场,是不是像木兰一样“去皮不死”呢?品味起来,实在有趣。

神话传说,太乙真人用莲藕拼出哪­吒的人形,助他起死回 生。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美的,更是实用的。古人说“止怒莫若诗”,意思是说,仅仅把诗看成“言志”,太低了,诗歌可以“止怒”,有陶冶情操的养生功能。比方说,面对大雾,船不能开,很多车主不能过海。有的人,“路怒症”发作,着急啊。可面对不测天气,着急也不能解决问题,是吧。有的人,则诗意满满,一句“浓雾停行船,轻风睡小树”,轻松化解“路怒”。一路等待,一路诗。

原来,生活处处皆诗意。诗意,何必远方。这是一篇散发着草木清­香的文字,是一篇用当归远志甘草­人参等中药名串连起来­的文字,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一节­节凸显。别有一番滋味。相信能给读者强烈的阅­读快感。

美好的古典诗词里,有中华民族从远古延亘­而来的龙骨;美好的古典诗词里,也弥漫着青铜寒光的药­香。

山”。冯巩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接招:“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接下来,是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中的诗句“俩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华严经》里的诗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以及清代陈沆的《一字诗》诗句:“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其实,要说我呀,古典诗词中带“一”字的词,写得最动情的,莫过于清代大词人纳兰­容若的《画堂春》了: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这一句,没有说愁,但愁的力 量比“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大多了。

“相对忘贫”这简单的四个字,比“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更有感情的穿透力。纳兰容若的《画堂春》完全可以和白居易的《长相思》相媲美——“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也完全可以和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打个平手——“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咱接着说冯巩和贾旭明­的斗诗。下面他们俩改了规则,用“西安”俩字斗诗。一个说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中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另一个说唐代诗人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诗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诗词接龙环节更是妙趣­横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信手拈来的这些中华诗­词,让人在放笑之余,体味到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的成功,春晚小品《我爱诗词》的共鸣,说明中华诗词文化有自­身难以言说的美好,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首《送别》,王维写得简单而美好:“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诗像大白话,但细细品位,脑海中却是一幅美好的­画卷。

古典诗词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北朝民歌《木兰辞》,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巾帼英雄。为什么这个女子取名叫­木兰呢?王逸《楚辞章句》说:“木兰去皮不死。”木兰上战场,是不是像木兰一样“去皮不死”呢?品味起来,实在有趣得紧。

古诗之美,要用心品读。七夕节,现代人怎么告白?我爱你?还有吗?你听听古人的告白:“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天不老,情难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是吧。

既然说到了爱情,那就不妨说说李清照。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6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易安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青­梅竹马的太学生赵明诚,二人情投意合,感情笃深。自恨枝无叶,莫谓日无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她只能独守空房。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她写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易安不说“闲事休管,无事早归”、“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日勤三省,夜惕四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之类的教训话,那太庸俗、太唠叨,丈夫是个大学者、金石学家,用得着说这类的“鸡汤话”么?易安是词人,当然用词说话。她说呀,老公,你不在的日子,从早到晚,天空都是“薄雾浓云”。我一个人闻着香炉里瑞­脑香散发的袅袅青烟,百无聊赖。今天又是重阳佳节,看着别人一个个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我只能一个人玉枕孤眠,纱帐内凉初透。重阳是菊花节,这天黄昏,我独自赏菊东篱、借酒浇愁,馨香满怀袖。莫道不销魂,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都掀起­来了。陪伴我的只有菊花。看着把酒相对的菊花,“人比黄花瘦”,顿生人不如菊之感。

据说,易安将此词寄给丈夫后,丈夫暗中叫劲,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这首《醉花阴》。

靖康之乱之后,易安一家避乱江南。也许是“名高妒起,宠极谤生”的缘故吧,丈夫不久后辞世。易安那个悲伤,无法形容。和着血泪,她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饮酒、听雁、观花、守窗、听雨,失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读之,不禁潸然泪下。

北宋词人晏几道(即“小晏”),在《临江仙》中这样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他把失恋的痛苦写得那­么柔软,惹人疼爱的感觉。女人看了,都不忍心拒绝“小晏”了。

诗词不仅是美的,更是实用的。日前在《生命时报》看到一则报道,说在意大利的药店里,人们经常能在药盒上看­到几句优美的小诗,这些诗被称为“药诗”。这些诗是诗人、文学家或 医学家针对不同的疾病­创作出来的。据说可以净化心灵,能把患者的思绪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些药诗在当地颇受欢­迎,很多诗人愿意免费为大­众创作这样的诗歌。

古人说“止怒莫若诗”。意思是说,仅仅把诗看成“言志”,太低了,诗歌可以“止怒”,有陶冶情操的养生功能。比方说,面对大雾,船不能开,很多车主不能过海。有的人,“路怒症”发作,着急啊。可面对不测天气,着急也不能解决问题,是吧。有的人,则诗意满满,一句“浓雾停行船,轻风睡小树”,轻松化解“路怒”。一路等待,一路诗。原来,生活处处皆诗意。诗意,何必远方。诗歌为什么能“止怒”呢?这是因为,无论是诗歌中跳跃的生­命音符,还是诗歌里蕴涵的的“文化密码”,都能让人超越当下的苦­难与庸常,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隐秘­的自然世界。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的那样:“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便是天人合一,是为道。

孔子说,学《诗》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当大家都讨厌下雨时,你眼中的雨却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这个时候你还会因为讨­厌凄雨冷风而难过吗?当大家都因为好友分别­而悲伤的时候,你眼中的分别却是:“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陆龟蒙)。你还会为离别而怅惘、而伤感吗?

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重复一­句很朴素的话:你用素心看世界,世界看你当如是。你复杂了,世界就不会简单。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这样­说:“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这是王维过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之东)时写的诗。他说,话说呀,我每次循青溪入黄花川­的时候呀,总是沿着青溪水漫无边­际地散步。你看那流水,随着山势千回万转。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却是“危径几万转”,那么地千回万转。乱石丛中听

着潺潺的溪流声,一片喧哗。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如此声色相通,幽美、静谧。溪中的那些菱藕荇菜微­波荡漾,摇曳生姿。澄澄碧水倒映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我平常就是一颗素心。我的心,平素已习惯娴静,看着眼前这淡泊的青溪,就像我的素心一般素净。这就是我的归宿,我辞职算了,离开是非之地,就留在这素淡的风景里,坐在这盘石上垂钓,隐居在这个小镇。在这无名的溪水边,一直到老。古有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今有我王维隐居青溪。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表面上看,王维写的是青溪素淡之­景,这个“恬淡”就是他追求的境界,其实,他真正要表达的,是自己自甘淡泊的心境。“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清川的淡泊和自己的素­愿、心境已融合为一了,这就是“茶道”中的“禅茶一味”。

皎然禅师可能是最早提­出“茶道”这个概念的人。他在一首诗中这样说:“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为什么叫“禅茶一味”?用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话­来讲,“(唯识学是)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意思就是说:破分别心,最终达到无分别智。

“我心素以闲,清川澹如此”,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事需寻欢,有生莫断肠。遣怀书共酒,何问寿与殇。

大家看,王维的诗《青溪》中用了菱叶、荇菜、葭苇等植物,为我们描绘了唐代植物­世界的一角。中国古典文学中素有植­物世界,诸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空见葡萄入汉家”、“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脍炙人口的古诗中,都含有草药、植物。

草药、植物出现在诗词中,不仅有哲学寓意,也有中医学的寓意。这是研究传统文化非常­有趣的一个角度。北大教授楼宇烈日前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中国文化复兴有赖于中­医复兴》。我觉得很有道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这篇文章,读一读,会有启发。

我们来看一首有趣的词。清代文学家袁龙在《贺医者婚集药名·南黄钟画眉序》中这样庆贺一医生朋友­的新婚:

琥珀合欢杯,青黛红花麝香坠。正梅标三七,桃灼归。拜慈姑知母垂怜,使君子伏神生畏。

袁龙的词写得非常有意­思。既然新郎是医生,袁龙就用中药名填词庆­贺。大喜的日子,交杯换盏,袁龙用“琥珀、合欢”两味中药名来表达。新娘靓啊,靓在一头乌黑。袁龙用青黛、红花、麝香来表达。至于新娘的年龄,实事求是,不是二八,是三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2­1岁。新娘思君心切,人家说当归。至于长相嘛,就像羞怯灼热的粉面桃­花。新娘拜谢姑母(慈姑),求日后多怜养自己(知母),严加管教,使自己敬而生畏(使君子、伏神)。

洞房花烛夜,什么样呢?“乳香细解丁香结,定心丸升麻甘遂”。人家用乳香、丁香、升麻、甘遂四味中药名和中成­药名“定心丸”来描述。乳香细解丁香结,妙不可言,给人无限的遐想。“乳香”这位中药,名字有些暧昧,袁龙用起来,却像一个高兴的小孩子,满是童心。

优秀的诗人总有纯朴的­一面,不失童心。清代诗人袁枚在一首五­言绝句《所见》中写道:“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 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非常简单,非常单纯,就是描写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走到树林。听到蝉叫,他停下来,想去捕蝉,那蝉大概意识到什么,闭口,不叫了。

唐代诗人胡令能在《小儿垂钓》中这样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个小孩学着钓鱼,路人问路,不说话,远远地向他招手。

唐代诗人白居易更有趣,他在《池上》中写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娃撑着小船偷采白莲­回来,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结果呢?荡开的浮萍中有一条水­道,清晰可见。

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描写了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手牵风筝的开心场­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写道:“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儿童追蝴蝶,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油菜花深处,再也寻找不到了。儿童追黄蝶的样子,活泼明朗。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童真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你看,小儿躺在溪头草丛剥莲­蓬的样子,多么顽皮。诗人范成大在组诗《田园杂兴》中这样写道: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别小看这个童心,童心就是“元气”,就是“元神”,是最好的中药,这恰恰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要寻找的。

“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这也是童心。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大福由命,小福由勤。一肥遮百丑,四两拨千斤。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想开了,就快乐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一个人讲古代优秀的­中华文化,那个人讲的多是励志版­的,我觉得比“教学版”差远了,境界不高。不过,有几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你把《道德经》背下来,老子跟你一辈子。你把《孙子兵法》背下来,武圣人跟你一辈子。你把《论语》背下来,孔子曾子跟你一辈子。你把《心经》《金刚经》背下来,佛菩萨跟你一辈子。

可以再续上一句,你把优秀的古典诗词背­下来,美好跟你一辈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知识分子对良医始­终寄托着一份理想,故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妙用中药名称来写诗,这也是古诗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本草里面有春秋。什么叫春秋呢?本来,春、夏、秋、冬,这是四时的运行。

《周易》开篇,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就是春夏秋冬。为什么这么说呢?《说卦传》中有云:“乾,健也”。《子夏传》中有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盖天之体以健为用,而天之德莫大于四时。是故,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震元”、“离亨”、“兑利”、“贞贞”,往来循环。周易之名,即以此也。

《周易》说“元亨利贞,无咎”。有人就简单地理解,说“元亨利贞”就是吉祥,总之就是好。这么理解,太浅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讲一个历史故事。《烈女传·孽嬖·鲁宣缪姜》中记载曰:缪姜者,齐侯之女,鲁宣公之夫人,成公母也。聪慧而行乱,故谥曰缪。初,成公幼,缪姜通于叔孙宣伯,名乔如。乔如与缪姜谋去季孟而­擅鲁国。晋楚战于鄢陵,公出佐晋。将行,姜告公必逐季孟,是背君也,公辞以晋难,请反听命。又货晋大夫,使执季孙行父而止之,许杀仲孙蔑,以鲁士晋为内臣。鲁人不顺乔如,明而逐之,乔如奔齐,鲁遂摈缪姜于东宫。始往,缪姜使筮之,遇艮之六。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善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终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放,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 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不得出矣。”卒薨于东宫。君子曰:“惜哉缪姜!虽有聪慧之质,终不得掩其淫乱之罪。”诗曰:“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此之谓也。

用今天的话来翻译一下,大意是说,鲁宣公夫人缪姜,中年丧夫,辅佐年幼的儿子成公执­掌鲁国,和乔如关系不一般。缪姜打算在鲁国专权,就和乔如商量除掉季文­子和孟献子这两个碍路­的家伙。不巧,晋国楚国两国开战了。缪姜选择这个时机,跟鲁成公说:把季、孟二人驱逐吧。鲁成公说,眼下楚晋两国正在交战,再等等吧。鲁成公婉拒了母亲的请­求。缪姜又派乔如去贿赂晋­国官员,交易的筹码就是让晋国­杀掉季文子、孟献子。后来,事情败露,乔如潜逃到齐国,缪姜被打入冷宫。

缪姜请人卜筮,占卜到“随”卦。算卦者说:这是好卦,“元亨利贞”,多好啊。艮位随卦,随其出也。恭喜您,不久就会离开冷宫。

缪姜微微一笑说,好啥好啊?“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搁别人身上也许好,搁我身上就不好了。元,是善;亨,是通;利,是和;贞,是正,是贞操。而我,寡仁,说不上元;少义,谈不上亨;搞阴谋诡计,哪里有和;我是一个荡妇,更和贞无缘。“元亨利贞”四德我一样也没有,如何能随其出呢。这是我咎由自取啊。

所以,“元亨利贞”这四个字,一般人不会挂在办公室­或者书房。

“元亨利贞”本来是春、夏、秋、冬,从什么时候开始,“春秋”有历史学、文学的含义呢?甚至有“春秋笔法”一说。“春秋时期”又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春秋时期”,指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

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这段历史。

这段历史为什么叫“春秋”呢?那是因为孔子写了本评­述历史的书,书名就叫《春秋》。所闻“春秋笔法”,原意也是孔子评述春秋­历史的笔法。

历史是记人事的,在夏商周三代称为“史”“书”“典”。孔子写一本评述历史的­书,书名怎么就叫《春秋》呢?“春秋”可是天时,天时与人事岂能混为一­谈?原来呀,孔子反映天时的“春秋”,和人事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以天时纪人事,谓之春秋”。

在夏商时代,人们普遍流行敬天,天道、天时,这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到了周朝,尤其是西周王朝后期,天道观衰微,人道观兴起。老子在《道德经》中干脆不讲、不提天道,将“天”省略不提,只讲“道”。在《论语》中,孔子索性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是也。郑子产则公然说:“天道远,人道迩。”

孔子30岁以后,创办私学。50岁以后出仕,当过司空,相当于国土资源部部长;也当过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55岁周游列国;68岁后归鲁,整理文献。

孔子周游列国“面70余君”,风尘仆仆的,他到底要干什么呀?是为了救世。如果天下太平,就用不着救了对吗?这也从侧面说明,“春秋时期”是个大乱局,太混乱了。战争频频——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无非是抢地盘。混乱到什么程度呢?就像遍地开花的“共享单车”公司一样,野蛮生长之后是大浪淘­沙,活下来的企业也就那么­几家。春秋时期说有万国,夸张了,孔子周游列国“面70余君”,说明孔子时代至少还有­70多个国家,到了春秋结束时还剩多­少呢?只剩14、15国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轴心时代”这个概念。他认为,公元前500年前后是“奠定人性精神基础”的时代。东方出了“智圣”老子、“文圣”孔子、“武圣”孙子、“民圣”墨子,西方出了苏格拉底、柏拉图。钱穆也是类似的观点,他在《孔子传》中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复又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老子在这几十年间“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这篇文章,我们不是谈本草春秋,而是讲古典诗词中暗含­的本草春秋之美。

“是草皆为药,无山不出云。”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经写过一首《肾补》诗。诗中写道:“老去自添腰腿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妆白玉浆。”一般人50岁之后,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其主要表现就是腿脚不­利索,髌骨软化,腰酸腿疼。症状主要出现在半蹲位­时,步行上下楼梯特别是下­楼梯时膝盖疼痛加剧。苏辙在诗中介绍了一治­腰酸腿疼的秘方,办法就是:吃板栗,以此达到补肾的效果。苏辙用的就是吞咽法。栗子怎么个吃法呢?就是生食,放在口中细嚼,直到满口白浆,然后慢慢吞咽下去。

宋代诗人陈亚在《生查子》一诗中写道:“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志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有回乡曲。”其中用到中药白芷、苦参、槟榔、当归、远志、菊花等。陈亚擅长以中药入诗,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诸如“风雨前湖近,轩窗半夏凉”、“棋怕腊寒呵子下,衣嫌春暖缩纱裁”、“若是道人头不白,老君当日合乌头”等。

稼轩先生(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大家都说他豪放,他自己也总想去战场奋­勇杀敌,觉得被称为词人是一种­侮辱。他在为韩元吉祝寿的《水龙吟》中说:“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可你知道么?稼轩先生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不信的话,你看他在《定风波》一词中怎么写的:“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词是写给他新婚妻子的。词中他不说思念,却暗藏了五味中药:木香、禹余粮、石膏、防风和甘松。意思是他思念成疾,成病人了。想老婆想成相思病了,够温柔的吧。所以,他说,自己需要吃药。

稼轩先生在词中为什么­用禹余粮呢?这味药很有哲学寓意。他的意思是自己的思念­如潮水,泛滥成灾,需要收敛。《伤寒杂病论》第159条,有这样一个经方:赤石脂禹余粮汤,是个收敛固肠的药。赤石脂和禹余粮都是收­敛的,固涩力量相当强大,方中就两味药: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张仲景交代: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就是说,如果患者大肠滑脱、下利不止,就像吃了巴豆剂一样,就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如果患有慢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肠易激惹综合征,有用“赤石脂禹余粮汤”的机会。

一听辛弃疾的《定风波》,有人说了,苏轼也写过《定风波》呀。没错。我们现在就来对比一下,看看苏轼的《定风波》是怎么写的。苏轼写: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一生屡经磨难,65岁那年从海南岛北­归,路过江苏镇江的金山寺。他幽默地在金山寺的墙­上自题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曾三度流放,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十年逆境,但他依然不失潇洒、从容,在风雨中活出了诗意人­生。

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那是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他写自己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有一种与命运对抗的姿­态,笑傲人生江湖。“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风雨雨都经过,依然我行我素。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

稼轩先生的《定风波》写的是相思病,和苏轼的《定风波》不能是一个主题,而且稼轩先生写词擅长­用中药名。他在《满庭芳·静夜思》一词中,更是一口气用了25味­中药的药名: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镂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中药名,皆被稼轩先生信手拈来,巧妙地入词。当归,大家知道,这是女子滋补养颜的圣­药。在四物汤、乌鸡白凤丸、四物益母丸中,当归都是主角。

古人对这些中药的吟诵,非常巧妙,比如这首妇孺皆知的诗:“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其中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没药、白头翁,都是常用的中药。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有首诗《西江月》:“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骨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诗中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等药名,很自然地描写了当时的­打斗场面,妙趣天成。

南朝文学家沈约,在《奉和竟陵王药名诗》中这样写道:

丹草秀朱翘,重台架危阙;木兰露易饮,射干枝可结。阳隰采辛夷,寒山望积雪;玉泉亟周流,云华乍明灭。合欢叶暮卷,爵林声夜切;垂景迫连桑,思仙慕云埒。荆实剖丹瓶,龙刍汗奔血;别握乃夜光,盈车非玉屑。

描写了战乱后的深冬山­夜的凄凉景象。诗中巧妙地使用了18­种中药:丹草(茜草科植物)、重台(蚤休的别名)、木兰、射干、辛夷、积雪(草)、玉泉、云华(云母的别称)、合欢、(黄)连、桑(叶)、思仙(杜仲的别名)、荆实(即:牡荆)、龙刍(龙须草的别称)、夜光(蝾螺)、玉屑(又称玄真、玉英)、葳蕤、水萍(又名浮萍)。

唐人权德舆有一首七绝:“七泽兰芳千里春,潇湘花落石磷磷。有时浪白微风起,坐钩藤阴不见人”。诗中用了泽兰、落石、白微、钩藤四味中药连缀成篇。

提起《金瓶梅》,一般人通常认为它很俗­对吧?可是,作者却赋予它一个《金瓶梅词话》的书名,至少从标题上貌似雅了。

《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五回,写陈经济请胡太医给潘­金莲开一剂打胎药。胡太医吹大牛,夸其灵验,专用一首《西江月》为证:

牛膝蟹爪甘遂,定磁大戟芫花,斑蝥赭石与硼砂,水银与芒硝研化。又加桃仁通草,麝香文带凌花。更燕醋煮好红花,管取孩儿落下。

词中引用了不少药名,像什么牛膝、蟹爪、甘遂、定磁、大戟、芫花、斑蝥、赭石、硼砂、水银、芒硝、桃仁、通草、麝香、凌花(凌霄花)、燕醋、红花等等。

这个胡太医也是胡乱吹­嘘,堆砌了很多中药名称,词写得很一般。没有什么文采。

《中医拾趣》中载有无名氏写的一篇­游记:何首乌,仙茅人,厚朴有远志,年三七,与友白英、石韦、陈皮、秦艽乘地龙遨游天南星。时当半夏,星上遍布红花、紫草、玉竹、艾叶,千里光闻藿香。五人合欢归于萝芙木下­读百部,骓黄古今,言谈如玉屑,时久果然益智不浅。又尝穿山甲行猎,舞大戟,发赤箭,斩杀蜈蚣,射死水蛭,活捉蕲蛇,满载鹿茸、犀角、虎骨、熊胆。唯夏天无冰凉花、冰片,难以久留。一日,忽思当归熟地,乃敷轻粉,涂铅丹,骑穿山龙而归。乡人见之皆不相识,原来五人已成白头翁矣。

不足两百字的游记,巧妙地用到中药名40­多个。

清·赵瑾叔在《本草诗》中这样写道:

时当半夏已生齐,霹雳痰宫震鼓聋。制以生姜经可引,代将贝母见休迷。管教痰湿难存胃,须识胎儿易堕脐。血少汗多兼燥渴,古人三禁耳曾提。

诗中说到半夏这味中药。半夏是非常重要的药,运用广泛。张仲景《伤寒论》第149条,有个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功效:辛开苦降,散结除痞。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半夏泻心汤运用广泛,大凡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肠炎、胆囊炎、非特异性肠炎、顽固性腹胀、美尼尔综合症、妊娠呕吐、口腔粘膜溃疡、小儿久泻等,都有用半夏泻心汤的机­会。

半夏这个药,味辛温、有毒,入心脾胃三经。半夏通阴阳,能引阳气入于阴。发表开郁,下气止呕。除湿痰,利二便。能行水气以润肾,燥和胃气而通阴阳。治一切脾湿之症,为除湿化痰,开郁发表之品。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必须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孕妇忌用,恐堕胎元。如不得已用之,复加姜汁炒过。古人立半夏有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

明朝李梃在《野寺》一诗中写道:“隐白云中一老僧,大都离俗少人憎,几回太白商丘过,汲取阴陵泉几升。”诗中涉及足太阴脾经5­个重要穴位: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清代赵瑾叔这样写红花:“红花活血味辛温,火焙还教用酒喷。遍体疮疡苗可捣,天行痘疹子须吞。宣通枯闭经中滞,救转 空虚产后昏。记取当归常共用,不愁燥粪结肛门”。诗人详细地描述了红花­的性味、炮制方法和功效主治等­等。

药食同源,薏苡仁既是粮食也是中­药。苏东坡曾写诗赞薏苡仁:“不谓蓬荻姿,中有药与粮,舂为芡珠圆,炊作菰米香。”

 ??  ??
 ??  ??
 ??  ?? 半夏手绘图
半夏手绘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