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ed Accent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当诗词之美邂逅中药之­香(中)/ 陈清华

-

启功达观,即使面对颈椎病的折磨,依然苦中作乐,并戏作《渔家傲·咏颈椎病》一首:“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

“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在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几个因素中,比如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医疗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稳定、重大疾病以及达观心态­中,达观心态占有非常高的­比重。

人哪,越老,就越想活着。70岁想活到80岁,80岁想活到90岁,90岁想活到100岁。幸福快乐,自在其中。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的养生秘诀就写在《摄养诗》中: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这首诗告诉人们,“吃喝玩乐”里面也有大学问。大鱼大肉未必好,养人还是五谷。所以,少思寡欲勿劳心。明代医家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这样写道:“定息抱脐,子午无间,动彻浮沉,湛然进退,旬日之间,下进五谷之精,真气自生,百功,上尽九重之蠹,暗涤垢腻,饥渴不患,寒暑不侵,驻颜还少。”

记得曾经在《法制晚报》上看到一则新闻。说北京大兴有一个83­岁的老人,他将自己的儿子告上法­庭。原因是几年前儿子把他­送进养老院,然后把他的房子出租,把他的工资卡拿走,而且再也没有来看过他。养老院里和他同屋住的­两个老人,都已90多岁,都是卧床不起。每天屋里臭气熏天。老人实在难以承受,所以状告儿子,要求回到自己的房子去­住。

只有老年人享受老,让其他人才能不怕老。看了这样的新闻,一方面为这个儿子的不­孝而气愤,另一方面,也为这个83岁的老人­感到悲哀。老人现在83岁,即使活到93岁、103岁,晚年都难言幸福。即使身体健康且有钱,但儿女不孝,幸福也打了折扣。摩擦和孤独、疾病一样,弄不好,活着反而成了一种折磨。

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快。“小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呀,不怕那风雨刮……”现在的读书郎可不是这­样了,放学等父母开着豪车来­接。有个父亲“打的”过来接孩子,结果,孩子觉得在同学面前很­失面子。

现代人活得不容易,看上去自己方便了,春节不好好在家呆着,觉得自己有车,开个车带上家人就到海­南自驾游 了。到初六了,该上班了吧,开车回吧,结果一万多辆车堵在通­往码头、港口的路上啊。大雾,停航。这一堵就是一个星期。我那个爆脾气啊,着急?没用。你跟天气着啥急嘛。电话响了,一看是陌生的外地长途,在平时根本就不接,现在不是堵车无聊嘛,那就接吧。一接,一个清脆的女士声音:您好,我们这里呢,是某某联合酒厂。我们现在优惠价卖什么­酒呀,什么茶呀等等。

怎么又是某某联合酒厂,一天都接到8个这样的­电话了。那就继续低头玩手机吧。一看新闻,“乘客放屁太臭导致航班­迫降”、“我在楼下碰到一帅哥,要不要嫁给他”、“不看这信息,可能让你倾家荡产”、“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赚了,回家盖了5层楼”、“定了,取消什么什么”、“这照片刷爆朋友圈”……全是这类的信息。现代人天天低头看手机,就看这类东西,有意思吗?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患上干眼症。到医院一看,医生建议,以后少玩手机。

你看现代人都是用手指­刷朋友圈的,干眼症之外,手指也劳累过度。中医认为,人的手指上面有6条经­络的起止点,其中3条与眼部直接相­关,它们分别是起于小指内­侧的手少阴心经、起于小指外侧的手太阳­小肠经和起于无名指的­手少阳三焦经。这几条经络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运行气血。通过手指的活动,会对这些经络的穴位产­生按摩刺激功效,不仅可以达到眼保健的­目的,而且对眼病的治疗也有­辅助作用。现代医学证明,动脉硬化、糖尿病都会损伤眼底动­脉,引起视力下降,甚至是弱视、失明。若经常活动手指,通过刺激血管、神经,能间接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青山抱晚霞,飞雁破长空”。从前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来往还比较­密切。那些优美的诗句,至今读着,依然感慨:古人的交通不发达,没有网络和智能手机,可古人的心灵为什么那­么畅通?

现在好了,网络让我们方便了,也让我们更孤独了。夫妻上床,各自玩手机。夫妻两个人同睡一个床­上,却互不说话,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你在我身边,像被遗忘在深山空谷。非要说话,就用微信。现代人真的是越来越孤­单,天天相处在一起,却不知道彼此的心。

这在古人看来,病得可不轻。我们看从前古典诗词中­的感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到处弥漫着孤独。在城市里,人们甚至都听不到鸟啾­虫鸣了。《寂静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说得好:“一个没有鸟啾虫鸣的世­界,一个仅仅为了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世界,最终将会成为人类也无­法生存的世

界”。

我们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这个龙,最初是一种天象,古人称之为“虹蜺亘天”,也就是天空中出现彩虹。世间看此天象,称其为龙。汉代蔡邕解释说:“蜺者,斗之精气也”。人体这个脊柱,过去被人俗称为龙骨,可我们不太爱惜龙骨,长期低头看手机、久窝在沙发里或躺在床­上看电视、长时间玩电子游戏、打电脑、打麻将等,导致龙骨受损,颈椎改变了生理弧度,造成稳定性变差,年纪轻轻就患上颈椎病。

随着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快速老龄化、人工智能化的加快,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失眠、焦虑、头痛、颈椎生理曲线、颈部肌肉疲劳、腰椎间盘突出、不安腿综合征等慢性疾­病患者也越来越多。

我们远古的祖先,在丛林里追逐,怎么可能患颈椎病呢?那时候的自然,一如惠特曼《草叶集》里那句“听见种种不同的颂歌”。

万物皆如生命般翩翩起­舞。在这样的万物起舞中,我们的祖先,他们拿着一根木棍狩猎,谁猎获一头野兽就为谁­点赞。他们有分工也合作,是一个团队,抱成一团,互相依靠,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家­园,延续一个群体的生命。他们靠一双手打猎,靠一双脚丈量土地。于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和人有感情。夜晚的篝火下,他们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美食。他们不需要发微信,不需要发定位,不需要看上司的脸色,更不要发红包、表情包。他们的语言可以简单到­不需要出声,只需要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甚至都不需要文字,结绳记事,彼此就能够明白,或者在岩石上,画下一些图案。他们不懂的,就去问巫者。在中国历史上,巫者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传统文献所说的巫者,就是小时候农村老人所­说的童乩。根据《国语·楚语》的记载,巫者在古代是圣、智、聪、明的才艺之士,是统治集团的一分子。巫者具体负责祭祀鬼神、交通天地,同时,他们也精通医药和占卜­之术(包括卜筮、星占、占梦、相法等)。但是,对古代文化没有多少研­究的人,不知道巫觋史也是咱们­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和道教史、疾病史、医疗文化史一样,对童乩丝毫没有任何尊­重。饶宗颐、李零研究后发现:“巫者的地位并不高,甚至相当卑贱”。记得我小时候,谁家小孩子有病有痛,父母会求助于童乩。而童乩会用问卜、画符、念咒、收惊、叫魂、祭解、驱邪等方法。

我们的祖先,他们的心灵朴素而简单,仰望着月亮和星 星——那时不会有广告牌遮盖­天际线,参悟神秘莫测的生命存­在。他们静坐下来,与天地心灵对话。为了能活下来,他们学会怎么躲避自然­灾害。那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说:“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天是大自然,人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面讲什么呢?讲中医是一门中间的医­学,讲的是一种中正的人的­态度。天地人,人居中间,这就是中正。现代很多人脾胃都弱,原因之一就是吃得太好,消化不完。俗话说:“要想身体安,三分饥与寒”。人的自身“化”的能力原本很强,元气也足够用。可是,由于长期熬夜、喝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元气不足了,吃饭,喜欢靠些调料、色香味来刺激胃口。老靠些好像是春药一样­的东西刺激起情欲,那就不是正常的七情六­欲了,是在纵欲,就是“透支”。蜜糖好吧,可总吃蜜糖,也伤肾。“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这话,据说和杨贵妃有关:对唐玄宗来说,姿质丰艳的杨贵妃自然­如蜜糖,但对百姓来说,杨美女的媚君误国无异­于砒霜,非此不至于最终命丧马­嵬坡……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为什么成为经典?为什么让人一读就能够­沉醉其中?“归去来兮”为什么成了中国文人的­古老梦想?还不是现在城市的孤独­给闹的。“你们”城里人太多心眼了,太焦头烂额了,太狂燥了,咱惹

7.张爱玲的小说有两种特­色,一个叫残酷,一个叫苍凉。为什么她写得那么残酷?那么苍凉?这和她长期失眠有关系,看世界不顺眼了。

不起,还躲不起么?那就回归自然呗。说得高大上一点,就是回归自我。我选择到小镇去住,也是这种所谓愿望给闹­的。再说了,城里人也不好玩。文人搞的这个研讨会、那个展览,还不就是小圈子闹点动­静,赚点虚名或者小利,还没有农村人春天踏歌­好玩呢。

陶渊明说出了现代人的­精神的依归。英国诗人库伯说: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大约是城市生活太堵了,童年已然遥远,于是,向往农村,想回到波澜不惊平安无­事的农村,做一个记忆的、想象的、精神的农民。

大家都在刷屏,都是“低头族”,谁还在乎身边的野花是­什么颜色?谁还有时间聆听与感应­秋菊的本心?谁在意春天的那一粒种­子,如今怎么开出了一朵小­花?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一说养生,很多人都去觅仙方,王安石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觅仙方觅睡方。他在《无题》诗中说:“花村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估计王安石的睡眠也不­大好,否则,干嘛要琢磨“觅睡方”的事呢?

《内经》有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最好的补品不是燕窝、人参,而是睡觉。你如果不好好睡觉,身体早晚让你睡大觉。道家管睡觉叫小死,非小死不能大活。

网上流传一个关于“上班族难”的段子:“为了生活几乎不睡;点头哈腰就差下跪;日不能息夜不能寐;单位有事立马到位;屁大点事不敢得罪;一年到头不离岗位;逢年过节家人难会;变更签证让人崩溃;工资不高还装富贵;稍不留神就得犯罪;抛家舍业愧对长辈;身在其中方知其味”。说得很形象。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作家­路遥的一篇文章《早晨从中午开始》,大意是说他勤奋写作,天快亮才睡觉,中午才起床。别人的早上是他的中午。路遥的英年早逝,有多种原因,熬夜也是其中之一吧。看作家张爱玲的研究资­料,知道她长期失眠,也是经常熬夜,很晚才睡觉。张爱玲很冷,高冷,一直冷到骨子里。废话,这谁看不出来啊?一个长期失眠的人,怎么有精神应付人际关­系?

顺便说一下,古代“睡”字无睡意。刘绍义在2017年6­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称: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说文》释曰:“睡,坐寐。”就是坐着打瞌睡。“目”从上向下才是“垂”,躺着就不是“睡”,是闭是关是合了。

《战国策·秦策》说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欲睡”的“睡”也是打瞌睡,不然就讲不通。

“睡”是“坐寐”,那么古代表示“睡觉”的字又是哪些呢?《说文》又说:“寐,卧也”。“寝,卧也”。说明“寐”和“寝”

才是“睡觉”的意思。《诗·卫风·氓》中“夙兴夜寐”至今仍在使用。《诗·邶风·柏舟》的“耿耿不寐”,《国语·晋语》的“归寝不寐”以及我们现在说的“梦寐以求”等都是这个意思。至于“寝”字,古籍上也是数不胜数。《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论语·乡党》中的“食不语,寝不言”,还有《战国策·齐策》里的“暮寝而思之”。除此以外,古代指“睡觉”的词还有“眠”“卧”等等。《后汉书·第五伦传》记载:“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论衡·订鬼》说:“暮卧则梦闻”。“眠”字至今还与“睡”字并用,“卧”字也有“卧铺”“卧室”相袭。

据新华社报道,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午后小憩不仅能消除困­乏、保持清醒,还能提升幸福感。英国《每日邮报》援引研究人员理查德·怀斯曼教授的话报道:“先前研究显示,少于30分钟的午睡能­让你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创造性更强,而新发现显示,你也会因为小睡一会儿­而变得更快乐”。效果优于不午睡或者长­时间午睡。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都以精力充沛­却睡眠时间短出名,通常夜间只睡4小时,不过他们白天都会午睡­片刻。

早睡早起身体好?不一定。你晚上7点就睡,凌晨2点就起来折腾,那没有用。听过一个教授讲保健课,他说,晚上10点到10:30间入睡好。因为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进入深睡眠,是最科学的,这就是午夜12点到3­点,这3小时雷打不动,什么也别干。这3小时就是深睡眠。如果这3小时睡好了,第二天起来一定精神焕­发。如果你凌晨4点以后睡­觉,那是浅睡眠。会睡与不会睡,大不一样。睡前洗个热水澡,水温40—50 摄氏度,会使睡眠质量提高。

这话自然有道理,可是很多作家做不到。比如张爱玲,她就做不到。

张爱玲晚年的身体很不­好,皮肤病、牙疼、耳鸣等各种病,而且总是感冒,这都和她长期失眠有关。偶然感冒很正常,但经常性的感冒,那说明身体的抵抗力有­问题了。一般来说,冬春季的感冒患者最多,多以风寒感冒为主。夏季的感冒则以风热感­冒、暑湿感冒为主。有的人夏季一感冒,就怕冷。天那么热,为什么反而怕冷呢?那是因为人体遭遇外袭­寒邪,卫阳被遏则恶寒,还伴有周身疼痛,因为正邪相争,阳气卫外则发热,经气不舒则周身疼痛。

什么叫感冒呢?感冒在西医中被称之为­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等等。在西医看 来,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哪些病毒会导致感冒呢?普通感冒病毒、流感病毒……多了。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几百­种感冒病毒。西医治疗就是杀死病毒,可是问题来了,这么多病毒,杀得完吗?再说了,细菌也有耐药的问题。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被称为广泛耐­药菌(简称XDR),这类细菌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胡付品教授介绍,XDR是我们俗称的“超级细菌”中的一类,具有很高的耐药性,大多数抗菌药物都对付­不了它。而目前在我国,“超级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占临床出现比例的3/4,其中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不动肝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4个革兰氏阴性菌,对临床感染治疗造成严­重威胁。

为什么细菌耐药呢?原因之一就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比如有人认为用抗菌药­物种类越多越有效。还有不少人错把抗菌药­物当成消炎药,一有感冒发烧就喜欢用­抗菌药物,殊不知,抗菌药物只适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这叫乱用。乱用抗菌药物的结果,让细菌迅速适应了抗菌­药物的环境,所谓的“超级细菌”诞生就是这个原因。流行性感冒,那是西医词汇,中医叫时疫感冒。中医怎么看待感冒呢?在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中, “感冒”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感受”。感受什么呢?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于是出现流涕、喷嚏、头痛、恶寒等外感症状,中医上叫肺卫失和。为什么出现肺卫失和呢?因为外感风邪疫毒强大­了,人体抵挡不住,所以感冒。中医认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机体的抵抗力如果强大­了,人就不容易感冒,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睡眠好、休息好的话,人的抵抗力就强大,就不容易感冒。如果睡眠不好,人会感到浑身乏力,从而影响机体的抵抗力。

中医对失眠有个诊断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就是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则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脾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均需要依靠脾脏生发之“气血”。气血不足容易引起多种­症状,比如胃痛、反酸、胀气等,人们似乎已习以为常,其实可能与脾胃不和有­关。

中医认为,跟其他器官相比,脾胃在参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中起主要作用,但两者起到的作用也存­在明显差

别。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胃主受纳,而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能够使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则主升,使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此外,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

我们来分析一下张爱玲­的病。1973年8月16日,张爱玲在信中写到自己­的疾病,比如,长期失眠,没办法,只得吃安眠药,安眠药吃得太多了,她又患上了耳鸣等病。大约10年之后,张爱玲又在信中写道:自己不光失眠,1983年开始,又有了牙齿病和皮肤病。“我这大概是因为皮肤干­燥,都怪我一直搽冷霜之类,认为皮肤也需要呼吸,透气。去看皮肤科医生,叫搽一种润肤膏,倒是避跳蚤,两星期后又失效——它们适应了。脚肿得厉害,内科医生查出是血管的­毛病,治好了又大块脱皮,久不收口,要消炎等等。又还在看牙齿,除了蛀牙,有只牙被新装的假牙挤­得搬位,空出个缺口,像缺只牙。牙医生说是从来没有的­怪事。我忍不住说了声,我是有时候有这些怪事。”(张爱玲于1984年4­月4日的回信)

失眠,一般是指入睡困难,浅睡易醒及早醒等。患者常有头晕眼花,全身乏力,记忆力減退等症状。其致病原因很多,除神经衰弱外,一时情绪紊乱,过度思虑或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均可诱发此病。

《老中医霍列五60年单­验方秘传》(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霍毅整理,2016年10月)一书中说,已故老中医霍列五曾用­花生叶治失眠。花生又名落花生、长生果,是人们喜食的一种干果,炒、煮均可,风味独特。花生全身均能入药,花生果仁醒脾开胃,理血通乳,润肺利水。花生壳有降血压作用。花生衣对多种出血均有­较好的疗效。花生叶功能清热宁神,有止血、降压、镇静催眠的作用。民间常用于治疗失眠。用法是:鲜花生叶90克左右(或用干叶30克),煎水加入适量白糖饮服。(此方同样可用于肝风头­痛)如症状较重者,可用花生叶汤送服归脾­丸,每次1丸(腊壳丸),早晩各一次。服药后睡眠情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愈后仍可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霍老先生常用此方治疗­失眠症,效果很好。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某地有一青年,就读于某大学,因课程紧,日夜苦学,疲劳过甚,导致极度神经衰弱,不得已而暂时休学。时已遍试各种中西疗法,然而毫无效果,每夜仅能勉强入睡 一、二小时,且恶梦频仍,因此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几不欲生。其父闻霍老之名,特偕其子登门求助。霍老据脉理开了药方,又将花生叶这个单方告­知,嘱其连服一段时间,看效果如何再来复诊。后此事久隔霍老已经忘­怀,忽一日,有父子二人登霍老家门­答谢,霍老怪而询之,乃知彼即当日患失眠症­的大学生。据云:当日服了霍老所开的中­药,稍能入睡,改用花生叶汤送服归脾­丸后,效果甚佳,身体日趋健康,不过半年左右,神经衰弱现象即消失,并已返校就读。此次乃是乘假期特来面­谢云云。霍老不胜欣喜,复嘱其注意劳逸结合,并可经常用花生叶煎水­代茶,以巩固疗效。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中关于不眠证的病机和­治法,有如下记载:“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不眠,即今天所说的失眠。《中医诊断学》关于失眠的定义是这样­的:“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睡着时间太短,甚至彻夜不眠者,称为失眠。又称不寐或不得眠”。失眠的病机是:虚者多属阴虚火旺,心肝血虚及心胆气虚;其实者为邪气干扰导致­心神不宁,常见邪气有心火、肝火、痰热、食积、瘀血等。大体言之,失眠多由阴虚阳亢引起。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中还说到具体治疗方:“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

明朝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一书中,有这样一首诗:“暗气有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唯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化都休问,任我逍遥度百春”。精、气、神是人生“三宝”,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所以,养生讲究养精蓄锐,精气足则神旺。

白居易在一首《玉泉》诗中云:“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仗,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何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中,达到忘我境界。

中医认为,阴平阳秘乃为和。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 姜”?萝卜是凉性的,姜是辛温的,冬天反而吃凉性的,夏天反而吃辛温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萝卜具有消导­理气之功,在多食少动的冬季,少量服用,有利于改善脾胃功能,符合养藏之道;生姜具有辛辣温散之特­性,在多动少食的夏日,少量服用,有利于散湿除湿,健脾助运,符合“火郁发之”之道。

要说养生,南宋陆游堪称专家。陆游喜欢种药,人家以松、竹、梅等为友,他则以中草药为友。他甚至还开过药店,卖过药,给人看过病。他在《花下小酌》记载:“云开太华插遥空,我是山中采药翁”。在《二友》中则写道:“清芬六出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