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ed Accent

11. 很多古诗,包括《诗经》的一些诗,都带着淡淡的药香。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谷雨初候“萍始生”,正是采桑的好时节。《诗经》之《桑中》有言: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由此可见,谷雨便是约会的好时节。

《诗经》时代什么样?给人的感觉,温文尔雅、自然闲美、淡定从容,哪里像现代人啊,整天忙,瞎忙。忙到吃不好、睡不香,一年忙到头,就为了钱的数目增长,焦头烂额,急躁,没有耐心,都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别说《诗经》那个远古时代了,那太远了,就说近一点的,比如唐代大词人温庭筠,你看他回忆一个曾经相­好的女子时的情景,全部写在《诉哀情》里:“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柳弱,蝶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他说,在一个春天的午后与那­女子缠绵,莺语般说了很多甜言蜜­语,而他傻傻地只顾欣赏她­柳弱的体态,女子泪湿

了枕头和锦被。如今,只能在梦中了……说得多么含蓄,多么风雅。

到了更晚一点的元朝,有人根据《西厢记诸宫调》写了《西厢记玉抱肚》曲词:“千金难买此一场,喜煞梁鸿与孟光。鸳鸯解,整耑妆,开门观月上东墙”。你看,两个人温存后,女子说,你别着急走啊,陪我爬上东墙看月亮好­么?你看多么轻柔多么文雅,一个女子让你陪她爬墙­看月亮,这事在今天,想都不敢想,你有病吧,陪你看月亮,还要爬上东墙?一个小时你给我多少钱­的看月亮费嘛。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我们今天读古诗词,是寻找什么?寻找那样一种虽然不富­裕但是不着急的慢生活,寻找那种优雅和浪漫。否则,我们追求再多的物质,也不会幸福,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得学会从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比如《诗经》《楚

辞》。我们今天喜欢开玩笑说,这个人“风骚”。你可知道“风骚”一词的来历?由于屈原和《离骚》的巨大影响力,传统上人们又简称《楚辞》为《骚》。《诗经》中的《风》和《楚辞》的《骚》,历来被合称为“风骚”。屈原在《离骚》中提到了留夷(即芍药)、灵芝草、佩兰、泽兰、木兰、白芷、香茅、荷花等二十多种中药。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记载了江蓠、芷、兰三味中草药。“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其中提到了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等中草药;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晨饮木兰的露水,晚上吃秋菊的花朵,其中提到了木兰、秋菊。其他还有“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未”等等,写他采集灵芝草、薜荔和芙蓉花的情景。

《离骚》中“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句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言己旦起升山采木兰,上事太阳,承天度也;夕入洲泽,采取宿莽,下奉太阴,顺地数也。动以神祇自敕诲也。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以喻谗人虽欲困己,己受天性,终不可变易也”。就是说,屈原取木兰的去皮不死,宿莽的经冬不死,比喻自己不改节操。

《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学习《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王逸《离骚序》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古代文人兼习药理,从屈原就开始了。对于《离骚》所述的中草药,早在宋代就有学者作了­专门研究,比如,宋人吴仁杰所撰的《离骚草木疏》,其中载有草木55种。

有人说了,《离骚》所述的中草药,到底是中药呢还是草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药”一词,其实,从前叫“国药”。就像现在我们叫“普通话”,过去叫“国语”一样。之所以叫“中药”,是因为“西药”在道光廿年(1840)传入中国,为了和“西药”区分,故称“中药”。“中药”其实是“中药材”简称。

那么,“草药”和“中药”这两个称谓,该怎么区分呢?比方说,广东凉茶,通常用“草药”熬制而成。那些“草药”,多数是属于清凉解毒药,俗称“凉茶”、“伏茶”一类。只不过,这些“草药”的名字不统一,各县有各县的名称。

从“艾,所以疗疾”(《毛传》)、“‘彼采艾’者,喻臣以急事使出”(《郑笺》)可知,《诗经》已经开始了用草药“艾”来治病。

在一般人看来,“草药”嘛,比较民间,只要是那些未被《本草纲目》刊载的药名,一律称作“草药”。

那么,问题来了,“神农尝百草”,尝的是“中药”?还是“草药”?古人根本不分“草药”和“中药”,都称为药。古人称药典书籍为《本草》,“本草”的本字怎么理解?就是“以草药治病为本”嘛。没有草药,哪里来的中药?事实上,中药即草药,草药亦中药。我国第一部药典为什么­被命名为《新修本草》(亦称《唐本草》),原因就在于中药和草药­不能区分,这二者本为一者。比方说,某地又发现一种草药,对治疗某某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新修本草》在时机成熟时,经过科学论证,增补进草药新品种,也是有可能的。

《诗经》中提到的药用植物集中­见于“风、雅”两部分,有100种之多。其中像《卷耳》《茉苜》《木瓜》《蒹葭》等,干脆直接以中药命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一诗中提到的“芣苢”是什么呢?芣苢,就是今天利水清热的中­药车前草,其叶和籽都入药。上古人认为它适宜于女­子怀孕生子,《毛传》中就有“芣苢,马舃;马舃,车前也,宜怀妊焉”的说法。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卷耳》一诗中提到的“卷耳”,就是今天经常用的中药­苍耳子。苍耳子性辛温,可通鼻窍,是鼻科圣药,也可以治疗皮肤病,称为“痒家功臣”。《神农本草经》里面将苍耳子列为中品,谓“主风寒头痛,风湿痹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一诗中提到的“蒹葭”就是芦苇。芦苇最早入药,出现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用的是苇茎部分,叫“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明清以后,中医以芦根入药,但主要使用的是鲜芦根。芦根性味甘寒,既能清透肺胃,又能生津止渴、除烦,故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鹿鸣》一诗中提到的“兰槐”是一种香草,根叫作“芷”,可以供人佩带。《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苹、蒿、芩”,这些植物是供鹿吃的。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第一首《关雎》一诗中提到的荇菜,性味甘寒,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主治毒蛇咬伤、小便不利、麻疹透发不畅等。

“东门之埠,茹蔗在阪。礼义不行,与我心反。”《东门之埠》中提到的茹蔗,即今茜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茜根”;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血热咯血、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症。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洧》一诗中提到的芍药,是一种爱情花。现在人表达爱情,用玫瑰花,可在古代,却是:赠之以芍药。芍药位列草本之首,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在古代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这个爱情之花,如今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符号。 芍药的根制成中药,有镇痉、镇痛之用。《神农本草经》中将芍药列为中品,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等。

清·赵瑾叔在《本草诗》中这样写芍药:花容婥约产维阳,相谑尤堪赠女娘。

肺部气虚还自敛,肝经血热悉皆凉。

除蒸堪使经无阻,止痛须知痢不伤。

赤泻更能行恶血,通将小便利膀胱。

芍药味苦酸微寒无毒,入肺脾肝三经。主寒热、利小便,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治妇人一切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芍药,犹婥约也。婥约,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约,故以为名”。

唐代诗人韩愈专门为芍­药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芍药》: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这首诗可以和王贞白的《芍药》媲美:“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芍药之美,就连风都嫉妒。后来,韩愈又觉得《芍药》诗中还不足以表达对芍­药的爱,又写了一首《芍药歌》: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

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

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

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

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在唐代流行把芍药花送­友人。白居易在《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这样说: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伤寒杂病论》上记载,面对两个不同的病人,面对心烦和腹痛两种不­同的病,张仲景居然用同一个药­方“小建中汤”,并且都疗效显著。这个“小建中汤”是经典的理虚方,就是在桂枝汤中加入3­0克饴糖。不过,原桂枝汤的芍药量要重­用、加倍,用到30克。

张仲景的书叫《伤寒杂病论》,就是指外感病、杂病。在古代医学分科比较粗,他就把病分了两大类,一类是外来的,风寒热湿燥火这些邪气,这些致病因素,包括一些传染性的致病­因素所造成的病都叫伤­寒。那么除了这类的病之外,剩下的像七情六欲所导­致的、饮食不调所导致的都叫­杂病。那时候分得很简单。而张仲景呢,他外感病也治,杂病也治,所以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覃》一诗中提到的“葛”主要是指野葛,入药时用其根。也就是今天的中药葛根。葛根主要用于清热、解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第31条中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32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经方“葛根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疼痛,甚则出现口噤不语,欲角弓反张,或下利。中医临床中,葛根还被应用于改善表­现为口干舌燥、大便干等症状——中医认为是脾胃有热、伤津液一类糖尿病。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一诗中这个“蓷”就是活血化瘀的妇科调­经的药益母草。《神农本草经》中将益母草列为上品(名茺蔚子),谓“主明目益精,久服轻身”。益母草的茎,主风 疹瘙痒,可作浴汤。益母草还有很好的利水­消肿作用,用于妇科和男科中有热­的水肿。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一诗中的“唐”指的是一种名叫菟丝的­植物,菟丝的籽入药,就是固精缩尿的“菟丝子”。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南山有台》一诗中提到的“杞”就是枸杞,“桑”指桑树。桑树的叶就是中药桑叶、皮就是中药桑白皮、果实就是中药桑葚。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