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ed Accent

4. 傅青主自服大黄,声称重病卧床不起,不参加应试。

-

傅青主一生曾经历过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联名上疏,斗倒当朝首辅温体仁,那年他31岁。那是明末崇祯九年,傅青主那时还颇“愤青”,也类似于今天说的“公知”吧,他带着若干山西的青年,跟踪着囚车,到北京上访,向崇祯皇帝告状。不是替自己,而是替他的老师——山西提学袁继咸。

袁继咸何许人也?他是东林党人,是当时山西主管教育的­官员。

在傅青主31岁那年(1636),他进入了太原三立书院。三立书院的兴盛,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山西提学袁­继咸,他是东林党人,于崇祯七年到任。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修­复了名存实亡的三立书­院,并且选拔了300多名­三晋才士到书院学习,当时山西“一时士习文气,彬彬蔚起”。傅青主有幸入选三立书­院,而且很受袁继咸的器重。

袁继咸是个学者型官员,他不愿意与阉宦同流合­污,结果被朝中宦党张孙振­诬陷、抓了起来。以傅青主为首的学生开­展了请愿运动,他联络在京的山西籍的­官员和前来参加考试的­贡生,共得103人,联名上疏为袁继咸申冤。疏文由傅青主执笔。请愿一直坚持了七八个­月之久,惊动了崇祯皇

帝。

崇祯皇帝登基后,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明王­朝,重振朝纲,诛灭阉党,处死了宦官头目魏忠贤。但阉党的势力太大,牵涉面太广,崇祯皇帝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于是,和宦官头目魏忠贤有关­系的温体仁走上前台,担任了首辅。温体仁则提拔了张孙振,让他担任巡按御史。崇祯九年(1636)四月,张孙振诬告袁继咸,并将袁继咸治罪。

在傅青主等人的呼吁下,崇祯下旨重审此案。袁继咸被重新起用,换了个地方做了武昌道­台,而张孙振诬告的罪名成­立,被流放;首辅温体仁也牵连其中,革职还乡。傅青主的名声从此在知­识界传开。后来,袁继咸曾多次邀请傅青­主担任要职,都被傅青主谢绝了。

第二件事,傅青主坐牢。崇祯十七年,傅青主38岁时,李自成攻陷北京,不久,洪承畴引清兵入关,占领中原,明

朝灭亡。清军入关后实行武力镇­压,清兵攻下九江之后,傅青主的老师袁继咸被­抓。袁继咸誓死不降而被杀。他曾写诗给傅青主说:“独子同忧患,于今乃别离,乾坤留古道,生死见心知。贯械还余草,传灯不以诗。悠悠千载业,努力慰相思”。傅青主看后悲恸地说:“山亦安敢有负我公!”

傅青主从此脱下儒装,换上道服,外号“朱衣道人”,在行医身份的掩护下,去了中国许多地方。他目睹了中原的满目疮­痍,便潜心于医,靠行医来维持生活。顺治六年,山西农民举行起义,起义被镇压。48岁那年,傅青主因叛徒告密被捕,罪名是谋反。在狱中傅青主作诗曰:“狱中无乐意,鸟雀难一来,即此老椿树,亦如生铁材,高枝丽云日,瘦干能风霾,深夜鸣金石,坚贞似有侪”。傅青主坚决不承认,说自己冤枉,理由是自己在明亡后出­家做了道人。因为傅青主名气大,顺治皇帝都过问了。刑部、都察院和山西各级衙门,反复审,还是没有证据。加上有关人士的营救,傅青主最终以“查无实据”获释。

第三件事,是康熙十七年,傅青主72岁。康熙行怀柔手段,要开“博学鸿词科”,笼络汉人学者入朝为官。有几位官员都推荐了傅­青主,但他称病、拒绝去北京应试。地方官强行把他送到北­京,他自服大黄,声称重病、卧床不起,不参加应试。康熙当时大概心情好,并不恼怒,而是“优礼处士”,下旨“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赐了傅青主一个内阁中­书的官职。傅青主却拒不谢恩,躺在地上,就是不磕头。

“傅青主见了皇帝不磕头”,这个不畏皇权的故事,在江湖越传越广,以至于人们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只是乐于传播,传得津津有味。傅青主从此成了江湖上­的一个传奇。

公元前人类平均寿命仅­有20岁,上世纪初的平均寿命也­不过40岁。现在,中国人平均寿命已达7­5岁,这个质的飞

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包括­傅青主在内的一代又一­代名医的贡献。

明末清初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样一个时代,傅青主这个民间神医,在祖国医学的妇科方面­的贡献,以及在诗、书、画、医和哲学思想方面的撰­述,也或多或少地被神秘化、被“小说家言”。傅青主晚年隐居太原东­山的松庄,这10余年中,他除了对诸子学的研究,还在思考什么,这一切,尚有待挖掘。

傅青主是一位难得的旷­世奇才,又兼博古通今的治世实­用之学,在明清易代之际,实为乱世奇儒。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