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ed Accent

4. 秋季尤其要注意预防心­脏病。

-

说完了音乐和《梁祝》故事,咱接下来谈谈健康吧。

大家都知道,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是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的。

高血脂、高血压、肥胖是三大信号,这些都是“心脏病”的“危险信号”。心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在许多国家,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居总­死亡人数的首位,而且,多数心血管病死亡发生­在创造力最高、对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年龄组。我们看新闻报道,1961年,梅兰芳突发性心脏病遽­然去世,享年68岁。如果顺着时间追溯会发­现,京剧“四大名旦”都是被心脏病夺去宝贵­生命。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是人体最后一个“罢工”的器官,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和灵­敏的预警机制。冠心病的主要临床

表现有三种: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性猝死。冠心病猝死的病理过程­是:在冠状动脉硬化和心肌­缺血的基础上,突然发生心脏骤停。

因此,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观­察来自身体的“报警信号”,比方说,胃痛也可能是个“卧虎藏龙”的“报警信号”。心脏病引起的胃痛是一­种憋闷、胃胀的感觉,有时还同时有钝痛、灼热感、剧痛及恶心的感觉,还可能出冷汗,持续半小时以上,就要特别注意了。再比方说,颌骨疼痛、牙痛。心脏病引起的牙痛与急­性牙髓炎牙痛颇为相似,医学上称之为心源性牙­痛。又比方说,咽喉部不适,在劳累时咽喉部会有紧­缩的感觉,很多人会去耳鼻喉科就­诊,但是检查喉部并无异常,而心电图会提示有心肌­缺血。再比方说,左臂和左肩疼痛较常见,有时也

会放射到右臂。疼痛一般为钝痛,而不是剧痛,通常仅限于前臂内侧,还有可能放射到小指和­无名指。这往往是心绞痛的前兆。有些心脏病只有到了中­期才会被发觉,有时候,过度疲劳感也要小心观­察。正常的活动却感觉到过­度疲劳,甚至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不能忽视­心力衰竭的表现。

这是一个个令人心痛的­案例:名扬中外的香港武打传­奇明星李小龙神秘猝死;著名相声艺术大师马季­在北京家中突发心脏病­去世;59岁的相声大师侯耀­文心源性骤死家中;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在运­动时猝死;美国“超级女飞人”乔依娜突发心脏病猝死;著名的小品演员高秀敏­突发心肌梗塞猝死;麦当劳全球董事长兼C­EO吉姆·坎塔卢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享年60岁;《广州日报》社社长汤应武,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年仅50岁;一代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因心脏病突发逝­世,终年50岁;上世纪中国男篮巨星穆­铁柱因心脏病辞世;年仅39岁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生瑜死于心脏病……

为何名人屡屡猝死心脏­病?应该怎样预防猝死?心血管病专家研究发现,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加重心肌缺氧、增加动脉硬化危险,从而导致心脏病发作。虽然我们目前改变不了­必须面对的生活压力,但可以花点心思关注自­身健康,尤其是事业冲刺时期、事业有成时期、安享晚年时期等心脏的­各个危险时期。

因此专家建议,戒烟、按时进行有氧运动和健­康饮食是预防突发冠心­病的最好方法。另外,饮食尽量清淡,减少糖摄入。据新华社报道: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上发表报告,揭露美国糖业在约50­年前通过操控研究等手­段,淡化饮食中添加糖有导­致心脏病的风险,同时强调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是心脏病的罪魁。作者指出,这种观点影响了营养学­认识和公共健康政策几­十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当时的美国糖业行业组

织糖研究基金会支付近­5万美元聘请哈佛大学­教授撰写评论文章,排除糖与心脏病的关联。评论文章于1967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篇文章强调饱和脂肪­是引起心脏病的主要饮­食原因,淡化糖摄入的风险因素。

《美国医学会杂志》201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到2009­年,在ICU中度过生命最­后时间的患者比例从2­4.3%增至29.2%,于医疗机构中度过的患­者从21.6%增至42.2%。美好的东西总嫌短暂,比如生命。看似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世事弄人。“生存还是毁灭”这个莎士比亚之问,在今天这个越来越重视­生命伦理学的时代,这句话似乎应该转换成:究竟是“只有活着才有希望”,还是“有了希望才会活着”?这是个问题。因为,ICU的生命支持系统­非常强大,只要不撤掉仪器,人便可以长时间地留在­病床上。自然死是一种尊严死,积极抢救后离世同样是­一种尊严死。关键看你怎么选择。选择是艰难的,但只要做出选择,死亡便有尊严。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心脏不好,会影响脏腑和五官。《黄帝内经》里,把五脏六腑比喻成11­个官员, “心主神明”,心的级别最高,相当于皇帝。“主明则下安”,“主”要是不明呢,连带着脏腑都会出问题。比如说,心和肝的关系,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如果心血不充盈,或心运行气血功能失司,就难以正常运行肝脏所­藏之血,久而久之,使肝气郁结,变得急躁易怒。

心脏不好,肺也会连带不好。心肺是相护的,肺为心之华盖,肺好了,能够吸收到更多的氧气,提供给心脏。所以,傅青主先生治病,很少孤立地调某一个脏­腑。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就需要全身肝脏一起调­理。

秋季尤其要注意预防心­脏病。秋天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呢?秋高气爽、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唐宋诗人、词人的笔下,秋往往和“离愁”联系在一起。

宋代词人吴文英在《唐多令·惜别》这样描写秋天的萧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无雨也飕飕。都道晚凉

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宋代词人柳永写词,这样描写秋天的忧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万般风情,更与何人说?”李清照说她的秋天,满目萧瑟,瘦得不经风,独自把酒东篱,她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代名相范仲淹的词里­写得更是愁绪满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到了张继,他写诗则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霜满天”之后,竟然是“江枫渔火对愁眠”,睡不着觉了,“江枫”和“渔火”对愁,张继真乃大才也。诗写得太朦胧,太美好,我甚至怀疑:张继的朦胧是不是他患­上视物模糊症?类似于今天说的“白内障”?因为,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物模糊、眩光、重影等。在现在医学的概念里,白内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晶状体混浊而导­致视物模糊,老化,遗传、眼部疾病、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药物等都能引起白内障。由于年龄增长,晶状体退化导致混浊,为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类型;遗传、感染等因素导致出生前­后出现晶状体混浊,为先天性白内障;眼部疾病如青光眼、高度近视,可引起晶状体混浊,为并发性白内障;糖尿病由于影响晶状体­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称代谢性白内障;一些药物,如激素,长期应用可以引起激素­性白内障;外伤也可以引起白内障,如眼睛被剪刀或铁钉刺­伤,导致晶状体混浊,引起外伤性白内障。

苏东坡的人生就是秋天,秋天就是人生。他写《念奴娇·大江东去》,不无苍凉地感叹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杜甫诗中把秋写得沧桑­变换、瑟瑟寒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潇湘妃子则说:“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寄秋心”。到了李商隐,秋天甚至有了恨意:“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秋季是由热转凉的过渡­季节,寒热往来反复无常,使人防不胜防。

秋季既是一个凋零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一提“秋后”,很多朋友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秋后算账”呀、“秋后问斩”呀诸如此类的词。这里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秋分在气候学上的意义­与春分、夏至、冬至是一样的。秋分的最神奇之处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天将越来越短。

早在先秦时,就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秋分祭月”不同于“中秋拜月”。古人认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所以朝廷要祭祀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此即所谓“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到了清朝,规定祭月时间为: “秋分日酉刻”。酉时,相当于现在说的黄昏时­刻,也就是下午5时至6时。“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见《帝京岁时纪胜》)。现在北京还有“日坛”和“月坛”,正是明清两朝祭祀日月­的地方。

问斩为什么选择“秋后”?春后、夏后、冬后,为什么不行?一叶知秋,秋天,意味着肃杀和凋零。宋词人吴文英有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所以,东汉元和二年,章帝刘炟下诏称:“王者生杀,宜顺时气”(见《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得很明白:“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天人感应”这个观念在刑罚上的体­现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天垂象,圣人则之”,所以,“制五刑以法五行”,实施刑罚,也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之“道”。这样才能得到上天护佑;反之,若违背天道,则会导致“天事”不顺。庄子评说古代的学问,说“《易》以道阴阳”。《周易》整个就是谈论阴阳的。“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

过去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比“芒种”更忙的节气是“秋忙”,忙着收获谷物,老百姓说“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农谚也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

当时”。一年忙到头,是否有收获呢?古人就选择“秋分占卜”。“秋分连夜雨,迟早一起死”,说的正是老百姓特别怕­秋分这天夜雨下个不停。

“秋收冬藏”嘛,人要健康,就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中医认为:“顺之则生,逆之则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说,立秋后三个月,是阴阳之气较为平均,寒气上来,但地表的热气尚未散尽。“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后夜越来越长,提出“早睡”观点。否则,“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这个“早睡”观点与传统的“秋收冬藏”保健理论是一致的。《素问》意在告诉人们,秋分后不宜再像夏天那­样生活,“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也就是说,适应季节变化才能保证­健康,违反季节规律就会生病,即中医所说的,“顺之则生,逆之则病”。俗话说的“秋补”,宋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说:“勿犯贼邪之风,勿多食肥腥”、“勿饮阴地流泉,令人发瘴脚软”。

晚上的11点到凌晨1­点,这是胆经开。胆能够把肝脏里面的毒­素从胆汁排出来,所以最好是11点到凌­晨5点钟这段时间,处在深度睡眠状态。凌晨1点到3点,是肝经气血流注的时

间,这是肝脏最忙的时候。也就是说,人正在睡觉的时候,肝脏一直在忙,把这血里面的毒素代谢­掉。凌晨3点到5点,那是肺经的时间,肺气流。清晨5点到7点,该大肠忙碌了,忙着排便。

是故,“白露”过后,老年朋友应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适当锻炼身体,使机体逐渐适应天气冷­热变化,预防心血管疾病。民间有句谚语“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9月8日“白露”正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昼夜温差较大,冷暖变化极不规律,从而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促进了血栓的形成。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影响心脏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默尔索说:“活着的人都是幸运儿,世上只有这一种人。”你说,还有什么道理可讲?活着的,还有所谓成功的,不过是幸运而已。每念及此,都会默想起纳兰性德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对比那些轰轰烈烈的所­谓“成功”,春睡不起,赌书笑对喷茶,这些寻常小事,是何等幸福啊。只是,很多年以后,才能像李商隐《锦瑟》中所写的那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wy美编敏子 jiminzi512@163.com 编辑饶丹华

 ??  ??
 ??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