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ed Accent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思考之一: 刘禹锡傲然声称“前度刘郎今又来”。

-

年轻时,看《三国演义》,特别佩服织席贩履的刘­备,“贤弟去了,我这当哥哥的有何面目­活在世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多难的事,他一哭就哭成了。最佩服的是他在江湖上­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但绝对不敢说自己是汉­高祖之后。

他不说自己是中山王之­后,只说系“中山靖王之后”。因为汉朝分封过的中山­王有十个,中山靖王刘胜只是其中­之一,所以要对别人说清楚自­己的出身来历,就必须说清支脉。自己老家又在中山附近,说自己是刘胜后代很合­理,再说,刘胜有子“百二十余人”,中山靖王刘胜,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呢。找证据也难。

其实,真假有什么重要的呢?有了“中山靖王之后”这个名分,至少可以向外界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刘备忠于汉室。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父亲是进士,母亲是范阳士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逝后归葬荥阳。河南荥阳市有一个刘禹­锡公园,是游人休闲散步、怀古抒怀的好去处。刘禹锡在自传中写道:“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曾

祖以上)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1]他被称为“中唐诗坛之冠冕”。他的七绝,“高处不减盛唐”。他的迁谪诗,“是对中国迁谪文学的突­破”。他的乐府诗,在唐代红透半边天,到了宋代,依然是流行金曲的歌词。他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唐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晚年常与白居易唱和,有《刘梦得诗文集》40卷传世,有“诗豪”之称。因担任过太子宾客,故世称“刘宾客”。

据说,刘禹锡也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他就自称“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

大家知道,唐代的“诗仙”李白,个性鲜明。这个人很洒脱,号称“天子呼来不上船”。有个性的人很难妥协,这在官场是个大忌。所以,李白在宫廷实际上是待­不下去了。

刘禹锡的个性似乎更鲜­明,简直可以说是头“犟驴”,说不动就不动,任由你挥舞皮鞭,我自岿然不动。刘禹锡一生豪迈,他自作铭文,曾这样说:“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

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2]

刘禹锡这样的人,在官场的命运可想而知,22岁,进士及第,步入官场。公元805 年,33岁的刘禹锡实施“永贞革新”,5个月后失败。

“永贞革新”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刘禹锡作为参与“永贞革新”的八名主将之一,和柳宗元、陈谏等一同被贬出京城,其中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的常­德)司马。这一贬就是10多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就是他在被贬的­日子,抒发情怀而作。在朗州的日子,他安慰自己:“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事事有功,须防一事无终;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恼。10年后,刘禹锡等“八司马”被朝廷“以恩召还”。人到中年,被重新起用,他又自我“吹嘘”,书生的傲气不改。听说玄都观的桃花开得­正好,他与朋友结伴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故的官员,会说恩泽雨露皆是皇上­的恩德,他却说“尽是刘郎去后栽”。如此高调,其他人自然看不惯,得意忘形,又惹人不高兴。一首“戏赠”,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惹恼了权贵,于是,刘禹锡再次被革职,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

谗言败坏真君子,美色消磨狂少年。官场20多年,他就一直过着贬谪生活,仕途上就没顺利过。果然是性格决定命运呀。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不饶人,到了“知天命”之年,该圆通了吧,该收敛锋芒了吧。到了公元825年,刘禹锡已经53 岁,又被贬至安徽和州。

喜欢村上春树的读者朋­友都知道,村上春树作为世界级的­畅销小说家,为人低调(甚至腼腆),鲜少抛头露面、侃侃而谈——但也不是完全沉默。有道是“功夫在诗外”。在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村上说:“以固有的形式捕捉真相­并予以准确描述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可刘禹锡的性格根本就­不是一个低调的人,他就是要高调,不平则鸣。古希腊哲

学家德谟克里特说:“性格即命运。”刘禹锡一生的贬谪生活,与其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恩里由来生害,得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拂心处莫便放手。被贬至安徽和州之后,按当时政策,刘禹锡可以在县衙享受­三间三厦的住房待遇。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官不如现管。积德若为山,九仞头休亏一篑;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和州知县不明白这个道­理,他是个势利小人,他知道刘禹锡是个贬官,来地方任副职。言外之意,刘禹锡是上层不待见的­人,又不知道“意思意思”。于是就百般刁难,故意给刘禹锡穿小鞋,安排他住到城南门的一­偏远的地方。有朋友可能不理解了,当时刘禹锡已经是有名­的诗人了。自而立之年从政,刘禹锡一直是天下尽知­的名人。一个名人从外地来,就在自己身边,这个和州知县怎么就一­点也不崇拜呢?大家别忘了,有句俗话叫“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隋代颜之推《颜氏家书·慕贤篇》中有这样的话:“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造轻近。”意思是说,世人往往被蒙蔽,被什么蒙蔽呢?被表象蒙蔽。往往舍近求远,只重视耳朵听到的,却轻视眼睛看到的,重视他乡的、宁愿乘车去造访的,却轻视近处的。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颜之推举例说,孔子伟大吧,圣人嘛,可是,当初孔子的邻居却对他­很不以为然,瞧不上他,“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邻居叫孔子的时候,连个老师都不叫,直接叫,喂,那谁,东家的阿丘。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世间公道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和州知县不但不崇拜刘­禹锡,还要欺负他。刘禹锡也不较真,自处超然,处人蔼然。得意安然,失意泰然。一看自己的住处面朝大­江,当即诗兴大发,写了两句诗“发朋友圈”:“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和州知县一看,他还挺满意,又安排他住到城北门,住房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没有大江可看了。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刘禹锡看不到点点白帆­了,但却见杨柳青青。于是又欣然写诗,“发朋友圈”:“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

和州知县更生气了,我就不相信整不惨你!把刘禹锡赶到更荒凉的­地方,就是一间破房子。房子小到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陋室。刘禹锡也不想跟知县闹,懒得和这种人唧唧歪歪,更没有整日介唉声叹气。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是无所畏惧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写了一篇脍炙人­口、充满哲理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然后,将这段励志之语“发朋友圈”。当然,“发朋友圈”是开玩笑,当时自然没有手机啦。事实上,刘禹锡是请了当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抄写《陋室铭》,勒石为碑,立在门前,等于告诉和州知县:这就是我的“诗与远方”。我比岁月还静好。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刘禹锡何其乐观、豁达!这境界,恰如庄子所言:“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刘禹锡的长寿,也印证了庄子养生观——“豁达多寿”。庄子曾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鸡,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逍遥自得,乐观豁达,因之得以保生;而鸟儿关在笼中,羽毛憔悴,意志消沉,低头不鸣,因之难以全生。人也是一样,如果整天精神惆怅,必然会愁肠百结,岂能健康?

和州知县气得没了脾气,一筹莫展。民间流传,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被“气”出来的。也不无道理。

刘禹锡是个有趣的人,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个“性情中人”,不是那“啥婊”。《围城》里面赵辛楣失恋后,方鸿渐感叹说,他还不是圣人,还可以做朋友。无智、无趣、无性的生活是不值一过­的。这大约就是王小波的核­心思想。用王小波的话来说:“我早已超越了老鼠,不再向往货舱。”王小波说过一段广为人­知的话,大意是: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表明,一些缺乏其它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他人做价值判断,

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陋室铭》流传千古。今天,和县的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陋室在哪?位于安徽和县(唐称和州)半边街。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石成碑。后来,当地政府在原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建成一座“陋室公园”。1986年,陋室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来看,刘禹锡对现实相当不满,有了归隐之心。

公元 826年,刘禹锡终于等到被召回­京的日子。再次站在玄都观前,他感慨良多,提笔写就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度刘郎今又来”,用的是刘阮遇仙的典故。《金瓶梅》第一回就有“莫讶天台相见晚,刘郎还是老刘郎”的句子。刘禹锡傲然声称“前度刘郎今又来”,可见政治上多么不成熟。但正是这种所谓的“不成熟”,让他不会抑郁,不会自闭,因为他没有憋在心里,他写了出来,他宣泄了,情绪及时得到了释放。所以,刘禹锡虽然一再遭受打­击,但没有患上抑郁症和孤­独症。

当然,“何陋之有”也是一种“士人风范”。“士”,即事也。按照中国南宋哲学家陈­淳的的观点,从国家角度,为人君要仁,为人臣要敬;从家庭角度说,为人子要孝,为人父要慈——两者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同生共进。[3] “士”就是“明德”,不受外物影响,一如既往地“事父孝,事君忠”,并且能落实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朱熹的说法,《大学》的关键就是讲明白了这­一套基本道理。这个“士”,它的内涵不仅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不仅仅是“何陋之有”的自信,更是中国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弘”,是一种宽广的心胸,既不排挤异己,也不抗拒外来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个“毅”,是一种坚韧的意志,既不苟且乡愿,也不轻言退却。

什么叫乐观主义?你看《西游记》里面,唐僧取经 14年共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平均一年5.8 难,也就是每两个月一难。比起唐僧来,住个“陋室”算得了什么呢?

有个段子说:“你觉得什么是成功的人?我认为是 40多岁时积极组织同­学会的人。”“不,是可以参加完全班同学­追悼会的人。”

所以呀,赢到最后的是心态。好的心态能让我们的人­生赢到最后。

在这个万象世界,每个人有每个人想拼命­守护的东西。有人守护孩子,有人守护颜面,有人守护名气,有人守护金钱,其实哪一种不是生活本­身呢?为什么在社会的转型期,有的人精神上出了问题?钻在一个牛角尖里,走不出来,这就容易出问题,要么抑郁,要么自闭,要么失眠。人生原本简单,改变不了就接受,接受不了就离开,离开不了就接受,你干嘛弄得那么复杂?谁不想住大房子?可命运安排你住“陋室”,怎么办?刘禹锡的《陋室铭》告诉我们:降低欲望,平衡心理,处理好人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感受每一个美好生活的­瞬间。如此,方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谓“秘”,就是外泄。阳是动的嘛,所以要守护好,不让它外泄,以免阳气衰竭。

我们知道,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属神明的表现,心藏之神,显明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灵活,反应敏捷。人这一辈子,其实很简单,上天给了我们一颗心,一条命。我们没有理由弄丢。守护好这颗心、照顾好这

条命,这是职责,也是本能。为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伤了心、陨了命,那都是失职,都是舍本逐末,都是因小失大。成功就是好好守护,失败就是失了心或者丢­了命。就这么简单。心主舌,“舌者,声音之机也”。心之神气通于舌,舌方能柔软灵活,语言流利。而孤独症患者不识亲疏,表情淡漠,不喜交际,行为怪异,兴趣狭窄,貌聪无慧,语言障碍等症状皆由心­神孤闭所致。

初有神闭魂抑,渐至肝失条达,升发不利。初期神闭魂抑,中期经常魄亢,后期肝郁化火。你看,那些孤独症儿童目不视­人,缺少目光对视,主动回避眼神诸表现,皆与神魂不足及抑闭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若肝失疏泄、升发不利,则肝魂、情志抑郁,表情淡漠;病久肝郁化火,急躁易怒。肝开窍于目,肝魂随神循经上系于目,眼睛的对视交流等活动­状态可反映肝魂的盛衰。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禹锡的“不成熟”也不全是坏事。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白居易就非常欣赏刘禹­锡的“不成熟”,说他的诗词豪迈旷远,是“诗豪”,“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和好朋友白居易,相比之下,圆通多了。白居易从杭州刺史离任­时,甚至还带回几个歌伎,等这些女子年老色衰时,又将她们遣送回原籍。刘禹锡就写诗开玩笑说:“其那钱塘苏小小,忆君泪暗石榴裙。”刘禹锡说,相处那么久,没有感情也有感情,你现在赶走人家,人家的相思泪流得把石­榴裙都褪色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