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ed Accent

3.二月河小说的名士和人­文情怀。

-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凌力与二月河都致力于­书写明清鼎革之际的帝­王历史,在塑造“士”的形象方面,两位作家又各有侧

重:凌力的视野更开阔,她对“士”的形象采取的是一种全­息观照,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对­比思考;二月河则对封建文人的“入世”与“出世”思想、传统文化治国济世的功­能与政治智慧的消极作­用进行了辩证剖析。

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塑造了三种类型的名士­形象:布衣系列、王室系列和臣相系列。与《红楼梦》所塑造的名士形象相比,二月河笔下的名士比如­伍次友,集清高出世和理智刚烈­于一身,是名教与自然的统一。

在对名士形象塑造上,二月河刻画了若干个性­格鲜明的名士,多隐于幕后为帝王师的­谋臣,如伍次友,如方苞,如邬思道。他们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康熙大帝》[1]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曾为康熙帝师傅的伍次­友,被吴三桂所擒。吴三桂问他,把康熙对抗三藩的战略­告诉我,否则我让你生不如死。伍次友笑问押解他的人:“你见过国士之风么?”言毕,毅然蹈水自尽。

苏麻喇姑,从小没爹没娘,在宫里寄人篱下。她爱上了伍次友。

伍次友可爱吗?不好说。苏麻喇姑爱上这样一个­人,其实等于被抛弃了。就像流行歌曲所唱:“我爱上了你等于爱上了­错。”这就预示着她的命运不­会得

到很好的结果。就像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那个科学家爱上了­那个女仆,为了她,放弃了体面的身份,解除了婚约,一夜风流之后,那女人一消失就是三年,然后又找他。见面,吵架,原谅,和好,之后呢?还不是一样被抛弃?那女人来历不明,你说是妓女?不是。是小三吗?也不是。为了钱吗?不是。为了情吗?也不是。科学家和她之间,一个现代,一个古典,原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她就是一个谜,永远解不开的谜。这就让有拯救欲的男人­无法自拔。她坏吗?也说不上,她就是喜欢玩游戏,感情游戏,爱上又消失的游戏。遇到这样的女子,你要是不躲,那就神魂颠倒。你就别想安宁了。最近电影院上映的《印度合伙人》,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我的学生看完电影后说:《印度合伙人》是一部很值得讨论的电­影。它是一部呼吁“女权自由”的电影,一个男人为自己心爱的­老婆不再受愚昧思想侵­蚀,受尽嘲笑、吃尽苦头只求研发卫生­巾。透过本片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广大印度妇女的悲­惨命运,更令人绝望的是,这些妇女对男主角的行­为避而远之甚至多番羞­辱,包括他深爱的妻子,还有父母姐妹。后续发展虽是努力定有­成功的励志故事,但其结尾设计颇有辣眼­睛之感,也正是影片最让人争议­的地方:片中的女性被思想禁锢,导演呼吁女权思想解放,但是又怕所谓的女权主­义的攻击,硬是给男主角设计了一­个回归原配身边的戏码,说到底,导演思想也并未真正解­放,影片里真正能代表女权­的,恰恰是帮助男主角又爱­上男主角的女配角。其拿得起放得下的魄力,独立自由的性格,才是真正的女性之光。讽刺的是,男主角一家,包括妻子,离开他、攻击他是因为觉得他让­她们受到了外人的羞辱,回到他身边也是因为他­成功了,周围人开始“跪舔”他,她们不再需要忍受羞辱,从来不是理解男主角的­爱和理想。如果这故事还有后半段,我想它一定是个悲剧,男主角跟原配的思想差­距已经不足以让他俩说­上一句话,这会导致其事业和初衷­日渐萎靡。

苏麻喇姑爱上伍次友,无法控制。苏麻喇姑死前,听说伍死在江南,让人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汉水,随着汉水可以流到长江,这也是一种回归的理想­吧。

在《康熙大帝》刚刚完稿后,有人问二月河自觉

最像他书中哪个人物。二月河回答“伍次友”。比起“机算阴谋遭鬼神之忌”的方苞,比起自认“阴谋家”的邬思道,铮铮铁骨中带着清高出­世的伍次友,怕才是“理智刚烈,心地慈软”的二月河心目中理想的­寄托。

二月河小说中“士”的形象多有传奇色彩,既洋溢着封建社会特定­人群的精神面貌和风骨­气质,也承载着作者复杂厚重­的情感和微妙细腻的心­理,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二月河怀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钟爱与敬仰之情,对古典文化进行了尽情­展示。

在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九王夺嫡》[2]中,二月河虚构的知识分子­邬思道,本是“无锡有名的才子,中秀才举人都是头名”,南京春闱,三场考试下来, “时文、策论、诗赋均做得花团锦簇一­般”。这样的人,按说,考试百分之百没有问题­吧,可是,命运弄人,主考官竟然以举子送礼­多少取士。邬思道名落孙山,也就不奇怪了。

生性耿直的邬思道,叫上数百名落榜举人一­起,大闹南京贡院。结果呢,不法官员被抓,同时,他带头闹事,扰乱公共秩序,也被朝廷通缉。逃亡路上,又被土匪打折了两条腿。

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邬思道从此蛰居武夷山­清虚道观十年,等到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这才敢回家。邬思道在这里思考了老­子所说的道德。老子批评仁义,不是鼓动世人向下沉沦­到不仁不义,而是向上超越到玄德。老子没有反道德,相反,他谈的正是“道德”。《道篇》《德篇》首章开篇就说了: “道可道非常道。”后来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不是偶然的。显然,老子是想告诉人们何谓­真正意义上的道、德。

邬思道十年遁逃,一朝归来,按理应大彻大悟,远离是非之地。但他还想继续“上进”,苦头还没有吃够。现在让他去“采菊东篱下”,他还没有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呢,放不下。桀骜不驯的性情还没有­收敛。康熙末年,他再度入世。这个落魄江湖的残疾文­人,来到皇四子胤禛的府中,作为谋士,为胤禛赴汤蹈火、出谋划策。两条腿折了,还有脑子。

夺嫡之争,往大了说是国本,往小了说,那是皇

帝的家事。邬思道竟然也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他暗示胤禛应表现出恬­淡闲适,无意功名之心。胤禛心领神会,工于心计,善于伪装,在父皇面前,装扮成一种“和光同尘、与世无争”态度。同时,对众兄弟,邬思道让胤禛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胤禛(即雍正帝)即位后,邬思道便劝胤祥:“铁帽子王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胤禛是怎么回报他的呢?登基之后,先杀了邬思道。

理由是什么?胤禛杀人还需要理由么?如果非要问,那就是他知道得太多了。

邬思道博古通今,他明知道“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更何况,胤禛,人称“冷面王”。可他还是选择了去做谋­士,而不是克保全身、做白云野鹤。也许,在邬思道看来,谋士的使命就是助胤禛­登基,这就是他认为的理想,也就是俗话说的“事业成功”。

齐白石国画《仙鹤图》

 ??  ?? 国画《清气》/吴耀华,宣纸,2012年。
国画《清气》/吴耀华,宣纸,2012年。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