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布鲁斯•麦金赛尔(上) /叶柳
今天,我们的访谈对象是成就极高的音乐学家——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布鲁斯•麦金赛尔先生。他出版过多部音乐专著,在权威刊物中连续发表论文,获得过西方音乐领域的重要奖项“Martha Baird Rockefeller Fund for Music论文奖”,另外,他还曾经做过德、英 专业书籍作品的翻译。他将向我们介绍美国的音乐学院系统、音乐学专业、音乐学院的传统与历史,以及预备留学生如何有效地申请美国的音乐院校。
麦金赛尔教授是我读音乐文学专业硕士期间的导师,我对他的印象是:无比的耐心,以及近乎苛刻的严谨。他为学生修改论文可以细
致到每个标点符号,他指导的学术论文写作没有“凭感觉”一说。作者的每个观点必须找到论据证实,叙述必须按照思维和论证的逻辑步骤来进行,这样才能使音乐思想更有说服力——这一思维方式也可以运用在钢琴学习当中。
从麦金赛尔教授的童年回顾美国的全民音乐思维
麦金赛尔童年在纽约州的一个小镇的农场里长大,那里没有音乐厅,音乐活动只有在教堂。他小时候还很喜欢流行音乐家,像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 1935~1977)那样的摇滚歌手。
教堂里通常会有音乐演出,麦金赛尔9岁开始持续参加合唱团,这类型的音乐使他形成强烈的早期音乐印象。他在合唱里演唱男孩声部。那时,作曲家亨德尔的《弥赛亚》对年轻人很有触动——乐队与四个声部的合唱,非常鼓舞人心。当时他就想学习这样的音乐。
比他年长两岁的哥哥当时学习钢琴,所以他10岁也开始学习钢琴——钢琴大师伯恩斯坦初学钢琴也是10岁,并不早。那时钢琴课只有两美金一小时。他的第一位意大利老师Angela Marcucchi从来不要求背曲子,而总是留新曲目——所以他从来不演出,而是成为了读谱神速的演奏者,这对后来的发展很有好处。另外,他在电视上看到伯恩斯坦的青少年古典音乐公开课,讲解不同作曲家、作品,也对其后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也对波士顿交响乐团(伯恩斯坦指挥的第一个团)和小泽征尔的合作印象深刻。
美国多年前小城市音乐活动很少,但很多孩子热爱钢琴,甚至麦金赛尔的几个同学现在的职业是律师,但还不放弃弹琴。另外,他的母亲学习小提琴,他自己也自学过,从而培养了自学能力——很多高校老师都具备这种能力。他小学时上课,老师就开始讲调性等理论问题,比如听一首曲子后提问“是什么调的”——关于音乐是怎样组织起来的问题。
麦金赛尔曾在汉密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ege)读大学,打下了坚实的音乐理论和史论的基础;后来到石溪大学读硕士,纽约城市大学读博士。博士期间师从Berry Brook教授,上过很多研讨海顿作品的课程。1975年,麦金赛尔受邀参加国际海顿会议,那时认识了巴拉杜斯柯达这样的海顿研究和演奏大师。从此他开始研究海顿。在读书期间,他上了三个老师共同授课的每次六个小时的海顿研究课,师生们晚餐都在一起吃,同时讨论。充分的学习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致力于挖掘海顿早期作品,以及海顿早期未发现的经历——这些都为演奏者提供了足够的历史资料,为这个领域做出了贡献。
后来,麦金赛尔获得“Full Bright”学术交换项目全额资助赴德留学。从1978年博士期间到德国科隆大学进修,居住了一年半,
渐渐熟悉 了德国文化。德奥教育的优点是:学生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可以随意查找资料。学校资助麦金赛尔在歌德学院学了德语术语和日常用语。同时麦金赛尔在科隆音乐学院进修,经常听音乐会。德国教育系统化很强,制度很严格,而美国则受不同的影响,比如西欧国家、俄罗斯等学派的影响,因而比较融合。1980年左右,德国科隆最好的广播站“West German R a d i o”,囊括著名的录音系列:全部的现代音乐。而且它广播现场音乐会,每个星期六晚上邀请观众到录音棚免费聆听。他在棚里听过如拉扎尔贝尔曼等很多著名钢琴家的现场直播。德国也有很多歌剧院遍布全国,每个中型以上的城市都有,观众们可以听到现场演出——剧院也许有美国五倍之多。德国也有地区性的歌剧院,就像纽约有百老汇大道。许多美国或其它国家音乐学院声乐毕业的学生到德国的歌剧院申请工作,包括一些不太知名的城市。(歌剧院众多的原因是,历史上德国不是整体国家,各地区的贵族建立城堡宫殿、歌剧院,雇佣音乐家。那时海顿就是其中一员。)
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影响和事件
麦金赛尔在大学毕业前曾做过图书管理员。其事业转折点是他没有被军队招入,参加越战。越战期间战火太盛导致美国大量增兵。而麦金赛尔主张和平,那时的美国通过“抽签”来决定入伍人选。1969年,他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来进行“抽奖”——没有抽中,所以幸运的没有遭受战火创伤。得以脱离战争的他同时申请了石溪大学和报考军乐队,希望继续学习和工作。但没选上军队演奏员是另一个转折点,他开始学音乐学。
麦金赛尔在读书期间如饥似渴地填报很多没有学过的课程,包括学习三门语言,还有口述考试、综合考试——学习非常紧张。他的教授包括Sarah Fuller等著名音乐学家,帮他填补了学习中的空白。那时他同时在布鲁克林学院教书——教学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自我提高的方式。
麦金赛尔有一位本科老师(意 大利裔的Steven Bonta)毕业于哈佛大学,主要领域是17世纪弦乐研究。他让麦金赛尔对音乐的“背景”更感兴趣,愿意沿着历史线路研究音乐,并觉得非常有趣。麦教授的德国背景让他认识到,德国人相信“音乐进化论”:比如莫扎特、贝多芬他们的作品有早中晚时期,随时间推移,作品变得更好——虽然这并不总是准确的,但这确实是最早的音乐史时间线。
教学生涯中遇到的中国以及亚洲留学生
从助理教授开始,麦金赛尔在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学46年了,那里早前几乎都是布鲁克林当地人,很少有国际学生;1984年,麦金赛尔读完博士又回来全职教书时,学院名字已从“音乐系”改成“音乐学院”(1981年改),这是招生策略,“学院”听起来更有吸引力。这也很起作用,突然报名的人就增加了很多——包括韩 国、印尼等地的学生(开始时韩国留学生是主要的国际学生)。首个中国留学生是大提琴专业,1984年赴美,文革期间曾在农田里做工。
这位留学生当时只有一点点现金,她花掉所有的钱买机票来到美国,学校也尽其所能的帮助她。刚来时她没有大提琴盒,而只有软的提琴袋,所以提琴损坏了。她哭了,又不懂英文,所以麦教授的一项任务就是安慰她,而且为她找了琴店买到新琴弦。她曾经在中国的专业乐团里面拉琴,水平非常高,但后来受到迫害,一个机会让她获知布鲁克林学院。当时的院长,也是乐团指挥,在八十年代初出访过中国——那时她认识了院长。刚来的时候,她在纽约所有的音乐场合演出,在好几个乐团拉琴,在咖啡店工作……做能做的所有工作来谋生。后来她的境遇好转——其经历是一个开始悲伤后来幸福的故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国留学生增多,然后九十年代,大量日本学生开始进入美国留学,还有一些印尼、越南的学生。从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开始,中国留学生大量涌现,其中很多都非常优秀,受过系统训练——尤其是从大城市音乐学院来的学生。很多杰出的中国学生都曾尽全力去参加比赛。过去十年中,麦教授在申请录音中听到,中国学生的乐感更好了——最早中国学生只是技术好,从不错音,演奏没有“硬伤”;但也只是弹音符,没有呼吸和力度变化起伏,有些无聊。演奏者应该让音乐“活”起来,现在的情况好多了,中国学生弹琴不再像“打电脑”了。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音乐体系和教育市场的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以及音乐学习者的增多,很多准备走上专业道路的学生们不再只着眼于国内的音乐学院,而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收集音乐院校的信息,寻求在西方国家接触专业音乐教育的机会,受到西方音乐更本源的教育与艺术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