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主题创作技法透视——以第一乐章中的管乐部分为例
——以第一乐章中的管乐部分为例
摘要:布鲁克纳是浪漫主义后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其《第一交响曲》中呈现出了典型的复调技法特征值得关注,该作品第一乐章中所显现的“异质”调性素材﹑主题素材以及“同质”性主题素材的变体﹑倒影等技法特点,透视出了“对位形态”在音乐内涵与音乐展开间的桥梁作用,体现出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中的深层内涵特征。
关键词:异质调性 同质主题 同步倒影
一、布鲁克纳与“第一交响曲”
(一)布鲁克纳生平布鲁克纳是浪漫主义后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作为一名天主教徒的布鲁克纳,在一生的创作中都充满了虔诚。作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和管风琴家,早年的布鲁克纳尽管有很多习作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但其最主要的创作领域仍集中在教堂音乐中。
1865年,已近不惑之年的布鲁克纳创作了自己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第一交响曲》,该作品完成于1866年并于1868年进行了首次公演。然而,作为以大型交响乐名垂青史的布鲁克纳,在这部作品的首演中却可以用“惨不忍睹”予以概括,但其《第一交响曲》同样成为他伟大事业的开始。布鲁克纳的《第一交响曲》与其之后创作的其他几部交响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它已开始呈现出个性化的布鲁克纳风格特征。布鲁克纳也正是从这部《第一交响曲》开始,奠定了此后几部交响曲创作的基础,并且在这种创作风格中体现出他对现实生活及精神世界的探索。布鲁克纳所创作的带有作品编号的九部交响乐
中,无论是与众不同的第一乐章风格,还是末乐章中凯旋般的结束特征,抑或是作品结构中贯穿的独特宗教气质与均衡、有序的主题展开逻辑,乃至对现代技法中“模糊调性”素材的运用等,均体现出19世纪后半叶独特的文化语境与个性化风格。(二)“第一交响曲”的基本特征布鲁克纳的《第一交响曲》是传统的四个乐章结构,是布鲁克纳所有交响曲中规模最小的作品之一,作品尽管规模不大,但其结构均衡,作品在主题方面也与其他八部交响曲保持着一定的差异性特征。
第一乐章中的主题虽然与末乐章中的主题在素材方面联系比较微弱,但主题还没有出现后期作品中典型的宗教风格特点,而且这个乐章中的主题在展开过程中还贯穿着浓厚的对位风格;在第二乐章慢板乐章中,主题不仅呈现出“模糊调性”的特点,还出现了大段的半音化段落,体现出多样性的主题贯穿技法和对位思维特点;第三乐章呈现出的是谐谑曲体裁,不仅具有较为活泼的律动感,还出现了奥地利乡土风格的三声中部与传统的东欧民间舞曲节奏特点,与前后几个乐章主题进行巧妙的风格对比;第四乐章是一个奏鸣曲式乐章,其主要主题具有很强的律动特征,最终以乐队的全奏结束。这一乐章的主题在半音化旋律与纵向和声的映衬下,还具有较强的戏剧性特点。
布鲁克纳所创作的《第一交响曲》与后来他创作的其作品一样,也都进行了一再修改。《第一交响曲》不仅在1868年经历了第一次修改,成为“林茨版”之外,还在1877年和1884年分别进行了两次修改,甚至一直到了1890年,布鲁克纳还在前几次修改的基础上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重新创作,最终成为“维也纳版”。
二、主题中的复调技法特征分析
(一)“异质”调性、主题构成的对比复调其一,《第一交响曲》是建立在“异质”调性素材基础上的,布鲁克纳运用了c小调作为作品的主要调性。与贝多芬、勃拉姆斯类似,布鲁克纳也对c小调在交响乐中的运用具有很深的情怀,这部交响乐中的第一乐章,也都较为注重对于这一调性素材进行独特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作品中所运用的c小调素材,既有“同质”的素材,也有“异质”的素材,但都带有很强的象征性、暗示性特点。从第一乐章中带有阴郁、深沉、“同质”特征的c小调素材到第二乐章中具有“异质”特征的对比性素材,一直到第四乐章具有凯旋的、阳光特点的C大调“异质”素材运用,都被布鲁克纳很巧妙的融入到作品内涵表现中,体现出了一种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艰难心理历程。尤其是“异质”素材主题的穿插与渗透,在作品中体现出较丰富的色彩性特征,使得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内涵。
第二,《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中,还常常采用“异质”素材特征的主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示出布鲁克纳惯用的思维逻辑:通过富有对比性的“异质”主题素材,强化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情绪、形象对比。同时,这些不同的主题素材还在其他乐段中构成作品的核心音调。布鲁克纳作为一位深受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等大师影响的作曲家,他的《第一交响曲》中体现出了对“对位”思维的注重。尤其在副部主题的素材陈述中,更展现出了对二声部对位技法的运用痕迹。这一部分的主题采用疏密相间的形态进行陈述、对比,在发展过程中运用的长时值音符以及休止、附点等节奏音型,都为纵向声部间的对位发展预留出很大空间。在“异质”素材特征的第三主题中,则更能体现出布鲁克纳运用综合音乐素材进行原创的驾驭能力。这个原创性的主题,除了加强了与其他两个主题素材、形象的对比性之外,还使得铜管的主题演奏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活力特征,从而最终将整个呈示部推向极富有戏剧性特征的小高潮段落之中。
上例是《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展开部开始部分,该部分的主题素材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这一主题虽然是弦乐声部对呈示部中铜管演奏的第三主题素材所进行的衍变与发展,且带有“模糊调性”的片段特征,但是归根结底这一主题在横向展现方面是由圆号声部与弦乐组交替演奏完成的主题变型;在纵向方面,则还体现出木管组乐器与铜管、弦乐组共同构成的对比复调织体形态特征。在木管组长笛奏出的主题中,能够看出明显的呈示部第三主题素材“模糊调性”的痕迹特征。这一主题在经过铜管组小号的变型演奏,更彰显出主题变型与“异质”性的材料特征。
(二)“异质”节奏音型构成的对比复调技法其一,在布鲁克纳的《第一交响曲》中,作曲家还采用了突出原主题节奏型的方式进行自由组合,构筑出对比复调的创作技法。布鲁克纳在第一乐章中,常常通过对原主题“异质”素材的运用,尤其是强调其特殊的节奏、音型、律动特征,实现对主题的对比复调形态发展。布鲁克纳常常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主题素材中的特殊发挥独特性的个人,作曲家充分的发挥了其在音程排列上的想像力与大胆探索精神,对这些“异质”性的素材进行相对自由的复调组合,产生独特的对比复调特征。
其二,布鲁克纳还在第一乐章中采用“异质”素材构成的变体形式、主题变型、动机变型等形态,进行特殊的情绪、气氛塑造。比如在第一乐章中长笛演奏的主题声部就是“异质”素材的具体展开、变型体现。长笛演奏的主题变型素材与圆号演奏的全新材料一起构成了具有对比意义的自由组合方式,而且这些“异质”性的素材,无论是在主题旋律、结构、节奏等方面,还是在具体运用的组合方式上,都体现出了很强的对比性特征,在后来发展出的新组合形态上也都呈现出彼此互补、彼此呼应、彼此“观照”的对比性复调特征。长笛演奏的主题素材还在展开部中采用变体形态进行不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模糊调性”乐段规模。
对“异质”主题、动机素材进行变体处理,是布鲁克纳第一交响乐中的另一典型特征。比如在主题乐段的发展中通过只保留主题开始处的动机方式,在后续的发展中进行巧妙处理;或者整个乐段中都只采用富有主题动机的节奏音型,而不出现完整的主题形态,对作品进行象征性的表述。所有这些都是布鲁克纳对“异质”素材进行“变体”的技法,当圆号演奏出全新的音型旋律时,则已经暗示着音乐、情感等都进入到更为动荡的展开部。此时的第一主题组与第二主题组、第三主题组的素材再次经过剧烈展开,也产生了“模糊调性”的特征。这些对音乐气氛进行了极大的改变,形成了具有对比意义的复调织体形态结构。
上例可见,单簧管演奏出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第一主题动机,中提琴、大提琴声部以更为宽松的音符与之形成对位;圆号声部以对题形式出现,结合出一个具有呼应性的复调织体形态特征。在这个展开段落中,这两组主题都体现出了“异质”性的织体材料特征,但也体现出了作曲家的自由组合技法思维特征。
三、“同质”材料的“倒影”构成的对比复调
(一)“同步倒影”上的复调技法“同质”材料在《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也有很多的运用。
其一,“同质”材料在再现部中运用较多的是“同步倒影”技法。这种“倒影”技法的运用,一方面使得“同质”素材的主题更容易回归到呈示部中所展现出的最初形态,另一方面也更便于调性的回归以及对于类似音型、速度的再现。
第一乐章中的“同质”主题再现,也大多是通过“倒影”实现复调结合的。无论是上述谱例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演奏段落,还是在铜管、木管乐声部的演奏部分,都展现出了以乐器组为单位的“倒影”
特征。比如,布鲁克纳常常采用中提琴、低音提琴演奏原形主题的方式,结合小提琴、中提琴的主题“倒影”进行,形成独特的复调特征。不同乐器组对第一、第二主题进行陈述、倒影,最终被结合成新的主题形态。这里的中提琴、低音提琴等虽然承担了“倒影”复调声部的作用,但大多依然是以c小调为主调的,且常选择小调的三级音、五级音作为“轴”进行“倒影”变化,从而将这些“同质”性的主题发展出具有对比性的复调形态,并且围绕这个“轴”,实现与主题原型形态的同步结合,呈现出“同步倒影”的对比性特点。
布鲁克纳在其《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中,通过对“同质”主题材料的“倒影”变化,发展出同一个主题可以以多种形态在纵向上进行结合的复调形态特征,从而给予了这些“同质”性的主题素材以更多的内涵特征与变化色彩。(二)“同质”主题的“赋格”对位“赋格”色彩的多声部复调织体在第一乐章再现部中也被广泛运用,这些最为常见的“同质”性织体形态,一方面通过再现部中的“倒影”复调技法呈现出不可分割的材料关系,在纵向上叠加出新的对比织体;另一方面也对同一个主题进行不同声部的再现技法,尤其是通过类似“对题”“答题”的形式,在纵向层次上采用主题素材的原形与变体形式结合展开的方式,体现出不同声部间的“同质”材料在相同主题素材上的对比——这些对比更多的体现在不同节奏型、旋律线、力度、速度等组合中。
采用“同质性”主题素材的具体展开方式,赋予各声部主题以新的变体形态,既体现出复调组合思维上的“赋格”文化色彩,也展现出作曲家布鲁克纳善于对主题进行各种变体,并将这些不同的“主题变体”进行重新组合的智慧。
上例可见,在第二主题的再现中,主要呈现出的是“同质”性的主题素材特征。这些主题素材分别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下方声部)演奏,呈现出一种“固定对题”的赋格思维特点,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主题素材则是“倒影”处理后的主题素材,这个第二主题与上方中提琴和小提琴演奏的第一主题部分,形成了“自由对题”的结合形式,从而展现出典型的“赋格”思维特征。
结 语
布鲁克纳是一位拥有精湛作曲技法的作曲家,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展现出了他通过多种复调技法实现“同质”“异质”主题材料在对题、答题中的运用能力。无论是不同性质的主题材料在横向上的变化,还是纵向上与主题声部的结合,都体现出了浓郁的对比、复调技法、思维特征,展现出其早期交响乐作品风格与古典大师们风格的延续性特点。“模糊调性”片段的出现,则是布鲁克纳后续交响乐中“现代语言”特征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