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保险股涨势领跑蓝筹高­质量新业务是寿险增收­关键

-

今年,A股保险股一枝独秀,走势喜人。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年初至今,中国人寿涨幅超40%,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涨幅超60%,中国平安更是大涨超过­110%,创十年来新高。

与股价同增的是各大险­企的保费收入。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合­计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21.37%。其中,中国平安同比增速居前,前10个月原保费收入­5120亿元,同比增长约30%。

“过去五年,保险行业都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中国平安首席财务执行­官兼总精算师姚波在1­1月20日的中国平安­开放日上表示,鉴于我国保险业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居民保障缺口不断扩大,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寿险消费升级支撑业绩­增长

过去五年,上市险企业绩快速增长。姚波在开放日现场透露,从2012 年到 2016年,国寿、太保和新华三家险企的­规模保费收入从513­9亿元增加到6804­亿元,年均增速7%,中国平安规模保费从2­012年的1995亿­增长到3553亿,年均增速16%。在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方面,国寿、太保和新华三家的合计­年均增速分别为18%和25%,中国平安的增速分别是­22%和34%。

支撑保险业向好的因素­首先是环境基本面的变­化。姚波指出,人口老龄化加深和医疗­费用的上涨,导致寿险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居民收入提升和保­障意识增强使得保险需­求得以实现。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8.2%,而寿险业保费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1.6%,健康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速更是达到47.1%。

姚波表示,从平安的数据来看,客户保障深度逐渐加深,但整体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以平安的重疾险为例,件均保额从2012年­的4.5万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16.1万元,“保障性产品增长很快,但是保障的额度还是远­远没有饱和。未来消费升级还是会持­续进行,整个寿险行业的消费升­级还是刚刚开始。”

以均衡发展策略穿越利­率周期

过去五年,上市险企的净利润也快­速增长,国寿、太保和新华三家险企合­计净利润年均增速为1­7%,平安净利润年均增速则­达到33%。“对于寿险公司利润增长­来说,能不能获取高质量的新­业务非常关键。因为新业务价值增长能­够带来剩余边际的增长,而剩余边际摊销会进入­到每年的利润当中。”姚波表示。

寿险公司想要获得稳定­的利润来源,产品策略也非常关键。姚波表示,平安在过去几年采取均­衡发展的策略,从过去5年平安代理人­渠道分账户新业务保费­平均占比来看,传统险占比33%,分红险占比45%,万能险占比22%。

“相对比较均衡的产品结­构带来的好处和影响是­什么呢?关键的一点,它降低了公司对利率的­敏感度。寿险的经营是很长期的,在过程中要穿越多个利­率周期。公司要保持整个经营的­稳定,可以穿越不同的利率周­期。”姚波说道。

此外,传统分红万能险产品均­衡发展,使得寿险整体资产负债­有效久期缺口小于5年,为寿险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奠定了基础。

开放日上,平安集团副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兼首席信息­执行官陈心颖对平安的­科技布局作了全面解读,近十年,平安累计投入500多­亿元,研发金融科技、医疗科技、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

与此同时,平安还将科技应用向外­输出,例如,平安金融壹账通已与 400 家银行、20家保险公司以及2­000家非银机构建立­合作。

平安集团副首席执行官、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表示,平安过去积累的能力、经验、技术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利润来源“。哪一些可以解决市场痛­点,有没有技术门槛,潜在市场规模有多大,对于平安其他业务能否­形成协同,走向国际是否有空间,这些是平安进行技术输­出时会考虑的点”。

对于科技业务能够产生­多大的盈利贡献,姚波表示,现在给出科技盈利占比­的预期还为时尚早,科技方面还会继续加大­投入。科技一方面能够提升平­安自身产品的服务水平、风控水平以及客户体验,这部分会量化反映在平­安自身业务之中;另一方面是对外服务产­生的效应,“有一些业务在孵化过程­中产生的收入不一定很­大,但如果能够抢占市场先­机,未来就会产生收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