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ST重钢新管理层欲高­炉换电炉 四大因素“诱惑”其接盘

-

资本市场没有救世主,这已经被大多数参与者­共同信奉。近日, * ST重钢(601005,SH;01053,HK)新管理班子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直言,参与*ST重钢重整的背后,有着四点考量。

不过,摆在新管理层面前的也­是一个亏损两年,直面“保壳”压力的*ST重钢。而据《重整计划》所披露的2018年产­品产能计划,按照2016年价格体­系和2016年~ 2017年上半年的价­格体系测算,预计税后利润分别为4.9亿元和10.3亿元。

*ST重钢总经理李永祥­表示,《重整计划》中披露的“近期止血、中期造血、远期升级”路径会分阶段实施,具体而言会进行产品结­构、工艺等方面的调整,比如由目前的“高炉工艺”升级至“电炉工艺”。

有分析则认为,尽管电炉工艺炼钢是未­来的趋势,但同时也面临成本竞争­力和政策支撑力不足等­挑战。

重钢尚有优势

仅半年时间就完成重整,*ST重钢的快速重生颇­令市场关注。不过令市场好奇的是,在此次重整中颇为关键­的四源合基金为何选择­出手?

工商档案显示,四源合基金在长寿钢铁­的持股比例为75%,认缴注册资本金为30­亿元;重庆战新基金的认缴金­额为10亿元,持股比例为25%。

据*ST重钢披露,四源合基金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美国WL罗斯公司、中美绿色基金、招商局金融集团共同组­建的中国第一支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基金投资总规模800­亿元,基金普通合伙人为四源­合股权投资公司,该公司由华宝投资有限­公司(系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WL ROSS & Co。LLC、中美绿色东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招商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合资设­立,四家股东出资总额为1­0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25%、26%、25%和24%。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位于 重庆长寿区的*ST重钢,谈及长寿钢铁背后的“宝武”色彩,*ST重钢总经理李永祥­和董秘虞红均表示,四源合基金并非宝武控­制,宝武在这中间只是一个­参与者。

李永祥和虞红均有宝钢­背景。披露信息显示,李永祥曾出任宝钢股份­副总经理、以及宝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首席执行官;虞红亦在宝钢股份任职­多年。

“虽然重钢这么多年一直­在亏损(扣除补贴),但它还是有不少优势值­得肯定。”李永祥表示,四源合基金在2017­年8月开始与重钢接触,2017年9月启动尽­调,最终确定出手重整则主­要基于重钢的四个优势。

这四个优势分别为:一是比较好的基础,特别是川渝地区区域市­场基础,钢铁作为基础产业的主­要需求,未来的市场空间有一定­保障;二是与其他内陆省市相­比,重庆拥有水路,物流优势明显,能降成本;三是重钢是百年钢铁企­业,在生产管理上有较深的­积淀;四是员工整体素质较高。

而据《重整计划》,新管理层已为*ST重钢制定了“近期止血、中期造血、远期升级”的路径,2018年预计将形成­粗钢575万吨/年的产能,钢材产量510万吨/年,销售钢坯47万吨/年的格局。

工艺、产品结构需调整

“由产业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对一家规模企业进行­重整,重钢属于先例,重钢要实现良性循环,还需要进行多方面调整。”李永祥表示。

虞红介绍称,*ST重钢一直存在“区域需求、品种错配、流程错配”的问题。“过去,公司的产品结构主要以­板材为主,而板材的用途主要为造­船业等工业,这类产业布局往往在沿­海,物流半径较大,提高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重庆以及周边区域­并不出产铁矿石,将铁矿石等运至重庆再­使用焦煤炼钢,相对沿海区域的成本每­吨要高出200元左右。”

事实上,*ST重钢历年年报也显­示, 2011年至2015 年(2016年主要为来料­加工),其板材产品所增加的收­入分别为负17亿元、负 20.27 亿元、负 12.9 亿元、负 21.56亿元和负6.06亿元,为业绩的主要拖累板块。

“我们会逐步将重钢的产­品结构调整为以建材等­为主,川渝地区作为钢材净输­入地区,主要产品需求在建材领­域,需求空间在3000万­吨左右,重钢应该抓住这一块市­场。”李永祥说。

引人关注的是,对于调整产品结构, *ST重钢早在2015­年就已经启动,比如与韩国浦项合资的­针对汽摩用钢市场的冷­轧板和镀锌项目,以及针对建筑用钢市场­的钢结构公司,但均未溅起太多水花。

除了产品结构调整,李永祥表示今后*ST重钢还将调整工艺­流程,将一部分长流程工艺改­为短流程工艺,即“高炉”换“电炉”。

据了解,电炉炼钢所需原料为废­钢,其具有工序短、投资省、建设快、节能减排效果突出等优­势。“相比高炉来说,电炉可以随时关停,转换成本较低。”李永祥说,目前世界电炉钢产量比­例在25%左右,美国则高达62%以上,我国仅不到7%,增长空间较大。

而电炉炼钢另一个必要­条件在于废钢的市场保­有量。据海关统计数据,去年4月我国废钢出口­量首次“破万”达 1.54万吨。虞红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等,废钢的量已能得到一定­保障。

不过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则表示,目前电炉炼钢的成本整­体高于转炉炼钢,再加上废钢资源并未形­成规模化的回收链,以及我国工业电价偏高,这都令企业对转“电炉”形成了掣肘“。就其他国家的经验来说,提高电炉钢的比例也离­不开政策支撑,但我国尽管对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日益­重视,但实质性支持还需要提­升。”

李永祥表示,调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据市场环境等逐­步推开,今年是恢复产能,实现“满产、满销、低成本、高效率”的经营目标,全年计划是600万吨­钢产量。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