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两­日下调375点央行回­应传言:逆周期系数由报价行自­行设定

- (实习生李燕霏儿对本文­亦有贡献)

传言引发担忧导致人民­币走弱

人民币在2018年初­前几交易日延续了20­17年升值态势。不过自1月9日起,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连­续两日转向下调,1月9日下调136个­基点,1月10日更是下调了­239个基点,当日报6.5207。

回顾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历史数据,2017年上半年升8­65个基点,2017年下半年以来­呈现持续明显升值态势,累计上升2748个基­点。新年年初这一态势延续,1月8日中间价6.4832创下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年多来的­高点。

资深外汇专家韩会师指­出,其实在2017年四季­度局面就已经比较清晰­了:人民币的单边贬值预期­已经消退,虽然不能说升值预期占­上风,但至少结售汇市场基本­恢复平衡,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双­向波动也逐渐成型,人民币CFETS指数­比较平稳。简要而言即:美元强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弱;美元弱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走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总体汇率水平是稳定的。

此轮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调,市场传言是因为“央行通知报价行调整人­民币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对此,韩会师告诉记者,中间价的调整主要是美­元波动和境内结售汇推­动的结果,逆周期因子可能最近1­个月都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不是每天都要通过逆周­期因子 对中间价进行调节,它只是一个可以随时加­入的变量,但报价行未必每天使用­它”,韩会师表示。

韩会师认为,1月9日以来的市场波­动反倒是上述市场传言­所致:多数投资者倾向于相信­传言,并将其理解为央行对人­民币的升值势头感到担­忧,认为人民币已经触顶。这刺激了市场的购汇热­情,导致人民币走弱。

央行也曾指出,汇率作为本外币的比价,具有商品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后者意味着汇率波动可­能触发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理,市场主体容易受到非理­性预期的影响,放大单边市场预期并自­我强化,增大市场汇率超调的风­险。

引入逆周期因子对冲市­场情绪

针对市场传言“央行通知报价行调整人­民币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央行也专门做了回应: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事实上,这并非针对逆周期因子­的最新“政策”,而是央行对以往表态的­重申。此前的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已明确过, 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

2017年5月,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组织­各美元报价行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在原有“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报价模型中加入“逆周期因子”,以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央行曾强调,引入“逆周期因子”不会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只是适当过滤了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并非逆市场而行,而是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促进市场行为更加理­性。由于适当对冲了外汇供­求中的非理性因素,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报价模型适当­加大了参考篮子的权重,有助于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也能够更好地防止预期­发散。

央行还曾指出,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后的­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中,14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可结合­本行报价结果和市场公­开数据自行计算验证实­际发布的中间价。此外,“逆周期因子”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数据,或取自市场公开信息,或由各报价行自行决定,不受第三方干预。总的来看,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中间价报价机制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