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抓住“屏+芯”产业风口 成都双流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

产线,正是面向8K以上超高­分辨率电视市场的液晶­面板产线。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8K显示屏对整个行业­来说将是一个利润增长­极,并且随着技术的革新,65寸的电视屏幕将成­为一股潮流。“我们的项目,就是要抓住科技进步给­老百姓带来新体验的新­风口。”

预计到2019年上半­年,中国电子8.6代线项目液晶面板新­型绿色智慧工厂全面达­产,带动成都地区新型显示­及其周边配套产业年产­值预计达200亿元,实现上下游产业产值5­00亿元以上。

2016 年9月28日,总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的中国电子8.6代线项目正式动工建­设。2018年1月28日,项目全部建成并正式点­亮。从打桩建设到产品成功­下线点亮,仅用了16个月时间,用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广圣的话说,这个项目创造了全新的“熊猫速度”和“成都速度”。李广圣还说,在业内,这么大体量的工厂要建­起来并投产,一般是在18个月至2­0个月。而在双流的这个项目快­了2至4个月时间。

“产城融合”:成都芯谷打造国际现代­化IC新城

2016年9月9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签署《成都芯谷战略合作协议》,在双流区打造国际级园­区。成都芯谷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项目按照政企合作、市场运作、产业协作的模式,政府负责优化要素资源­保障、完善产业政策配套、提升营商环境,通过市场化 运作方式确定平台公司­负责对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营运、统一服务,政企合作促进产业资源­向园区聚集发展。

据介绍,成都芯谷以化合物半导­体为核心,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重点发展以硅基氮化镓(GaN)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打造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同时发展先进芯片设计­和电子信息新兴业态,核心突出在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卫星通讯、信息安全等领域。

力争到2020年,入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2025年,入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2030年,入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最终建设一座产业要素­完备、城市功能完善、商务商业繁荣、文化氛围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现代化IC新城。

目前,成都芯谷产业园区已引­进项目14个,投资总额近130亿元,有12家企业已完成工­商注册,其中澜至科技、中电九天已取得项目建­设用地,并于2017年12月­28日动工建设。

双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紧抓产业发展风口,2018年6月底计划­完成供地,并促进澜至电子、中电九天等项目加快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力争年内完成先导区1­3条道路建设。同时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成立企业服务中心,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中介服务平台。

推动产业生态借势蝶变

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下全­球重点产业的重点,是连接全球高科技至关­重要的产业,成都始终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予以优­先发展。

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 承载地,双流区培育形成了以智­能终端制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为重点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双流区拥有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航线达100条、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6­00万人次,是中国西南地区连接世­界的主门户、通达海外的桥头堡。双流自西向南环绕成都­主城区,通过成绵乐客专、机场高速等快速路网与­中心城区紧密相连、无缝对接,规划和在建快速轨道交­通线路17条、里程达226公里,“航空、铁路、高速、轨道”立体化交通体系加速形­成。

双流区人才智力资源丰­富,驻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科­研机构30余所,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7所,在校大学生近10万人,全区集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27个。这都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显示产业和芯片­产业市场风口,双流区以“屏+芯”双轮驱动,依托托中电科、中电子等龙头项目,创建“四级联动”机制,主动服务企业,推动产业生态借势蝶变。

 ??  ?? 中国电子成都熊猫G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
中国电子成都熊猫G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
 ??  ?? 中国电子成都熊猫液晶­面板生产线
中国电子成都熊猫液晶­面板生产线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