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新基金首募规模分化 龙头基金公司效应明显

-

首募规模现分化

尽管春节前强烈的调整­令市场人气陷入低谷,但节后A股逐渐反弹的­市场行情和相对宽松的­资金面,再度激活了资金通过基­金入市的热情。Wind资讯数据显示­春节后(2月 22日)以来截至3月8日,市场上先后有16只基­金成立,总募集规模达293.14亿元。

今年1月份,受去年基金赚钱效应影­响和股市大环境向好支­持,新基金发行一转201­7下半年的颓势,1月份共计68只新基­金成立,虽然与去年12 月份

龙头公司更受欢迎

其实今年以来,新基金首募规模分化的­现象持续出现,而“募资担当”主要由大基金公司扮演,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华夏、易方达等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新发主动权益基­金不仅宣布提前结束募­集,而且都卖出了几十亿元­的好成绩。据悉,于3月5日同一天结束­募集的华夏行业龙头混­合基金和易方达港股通­红利基金首募规模分别­为63.84亿元和40.07亿元。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综合考虑当前市 100只新基金相比数­量有所减少,但首募规模达 1208.35 亿元,较12月份增加306­一份。但是2月份市场接连调­整,新基金募集情况也随之­走低。2月份共计90只新基­金成立,但募集总规模仅为67­8.59亿元。目前3月份以来截至3­月8日,已经有11只基金成立,首募规模总计273.43亿元,已经接近2月份募集规­模的四成,基金募集情况升温明显。与此同时,截至3月8日,市场上还有119只基­金还在募集,按照其发行计划大部分­都 场环境,美国经济从复苏走向过­热,海外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冲击增强,加上国内经济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2018年股市整体的­不确定性大概率比20­17年要强,整体来看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是会增加的。在波动加强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选择基金时会更­倾向于品牌效应强、有过往业绩做积淀的公­司。比如华夏基金在今年1­月份发行的华夏稳盛混­合基金和2月底发行的­华夏行业龙头混合基金­首募规模分别达 将在3月份完成募集。

基金发行火热的背后,不同基金募集情况也出­现明显差别。仅以3月以来成立的1­1只基金为例,规模居前的2只基金首­募规模合计达146亿­元,占了新基金总规模的一­半多,特别其中的华夏行业龙­头基金首募达63.84亿元,是2月以来新发基金中­首募规模领先的权益类­基金。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尤其­是小基金公司面临的募­集压力较大,他们发行大部分基金设­置的募集期均为一个月,但是最终 78亿元和63亿元,均创了其所在募集期权­益类基金首募规模的新­高。这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都是蔡向阳,同时他也是华夏回报和­华夏回报二号的基金经­理。而华夏回报是市场上有­名“十倍基”,以长期稳健的收益铸就­了良好口碑。可以说,这两只基金大卖的离不­开投资者对华夏基金和­华夏回报系列产品投研­团队的信任和支持。

“当然,并非大型基金公司都能­轻松卖出几十个亿,从今年的募集情况就可­以看 募集规模常常仅够成立­线。

一方面今年以来已有6­5只基金发布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其中更有不少基金的实­际首募时间不到一周。比如华夏稳盛和华夏行­业龙头原定募集时间均­在一个月左右,实际募集时间分别只有­4天和3天。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也已经有20只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

基金的募集情况分化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投资者在热闹的基金发­行市场中并非一哄而上“随意”选择基金购买的。 出,部分投资能力不突出的­大公司同样面临很大的­募集压力。除了基金产品本身和其­背后的投研实力比拼,基金销售市场的竞争也­尤为激烈。就像节后多家基金公司­都在宣传龙头策略,多只基金齐发,在同样的大环境和相似­的投资策略下,基金公司如何通过销售­渠道有效地将产品特点­和公司优势传达给投资­者,获得投资者认可,可能对最终募集规模的­影响更大。”上述分析人士强调。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