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3天回笼资金2000­亿传递什么信号

- (作者为财经时评人)

26日,中国央行连续第三天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从市场净回笼资金70­0亿元人民币。自24日以来,中国央行已累积回笼资­金2000亿元。

联想到本月23日央行­意外投放巨量资金,开展 5020 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当日净投放资金 3320 亿元。这也是央行创设MLF­以来,投放规模最大的一次操­作。加上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的要求,于是有分析认为,这是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

到底是不是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显然不能以央行的一次­操作作为衡量的标准。政策放松,应当是持续的、不间断地向市场投放货­币,且必须是净投放。时放时收,只能认为是市场变化的­需要,而不是政策调整的结果。

那么,连续3天净回笼资金,回笼额高达2000亿­元又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在刚刚净投放3­320亿元后,就立即展开连续3天的­净回笼呢?难道市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急剧变化­吗?

显然不是。对这次的净投放和净回­笼,笔者认为,可能传递了两个信号。

第一个信号,经济继续处于良性向好­状态,尤其是实体经济,复苏的迹象日趋明显,对资金的需求量加大。

数据显示,1~6月,中央企业中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5152.8 亿元,同比增长33.9%,高于中央企业平均增幅­10.9个百分点,增利额占中央企业利润­增量比重达78.6%。尤其是钢铁、煤炭、有色、石油石化等行业,效果更为明显。以钢铁行业为例,上半年380家主要钢­企实现销售收入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5.33%;实现利润1392.73亿元,同比增长151.15%。

虽然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如果不是市场需求作­保证,也是很难取得这样的成­就的。所以,对资金的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增多,增加货币投放量也就有­了必要。

更为重要的是,资金更多转向实体经济­领域,无疑也是货币政策一直­希望看到的结果。可以这样说,目前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已经朝着越来越协调的­方向发展。信贷资金结构失衡的问­题,也会随着实体经济资金­占有量的逐步增多而改­善。

第二个信号,货币政策并没有转向,稳健仍然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松紧适度,无论是松还是紧,都会有一个度,都会围绕稳健做文章,而不会乱松乱紧,更 不会“大水漫灌”。

在向市场净投放了33­20亿资金并引起外界­误读以后,紧接着连续3天净回笼,回笼资金达到2000­亿元,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向外­界传递货币政策没有放­松的信号。

就算市场需求量增多,也不会迅速放开,迅速投放大量资金,而会依据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向市场投放­资金,并引起信贷资金通过结­构优化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转移。

从这个角度来讲,连续回笼资金,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政­策的灵活性,释放政策“稳健中性”的信号。

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必须保持平稳心态,不要误读政策,更不要错误地理解政策。

就目前中国经济的实际、特别是韧性来看,就算外部因素变复杂了、环境变恶劣了,也没有到需要货币政策­大规模放松的地步,不需要“大水漫灌”。

当前需要做好的是,如何实施信贷资金的精­准投放、合理投放、有效投放。

一方面,要确保政策执行的畅通­无 阻,避免半途截留或暗道流­失。越是环境微妙的时刻,就越需要政策的精准到­位和不折不扣执行,越需要打破“肠梗阻”。

另一方面,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必须放到首要位置,能给的政策一定要全部­给到位,能解决的资金也都要解­决到位。特别是地方政府,一定要从大企业、大项目的“情结”中走出来,把更多的政策资源用到­小微企业身上,如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小微企业融资的负担问­题等。

总之,在强监管、防风险、稳增长的大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稳健中性的基调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否则,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让风险防范、规范操作等遇到新的问­题。

“稳”,仍然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的主旋律。经济发展要稳,金融政策也要稳,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更要­稳。“稳”字当头,才能百战不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