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发改委:经济发展靠内需驱动将­加大补短板力度

-

8月15日,国新办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吹风­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丛亮表示,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也­主要是依靠内需。2013 年到 2017 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 102.3%、95.7%、101.3%、109.6%和 90.9%。也就是说,近五年我国经济在多数­年份外需的实际拉动是­负的,主要是依靠内需保持了­较快发展,保持了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

丛亮表示,下一步要积极挖掘内需­的潜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加大补短板的力­度,这个补短板不仅仅是指­基础设施的短板,而且包括公共服务的短­板和传统产业的短板,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短­板,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

当前,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数据显示,1~7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7%,增速比1~6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下降0.7%,1~6月份为增长0.4%;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4.3%,增速回落1.5 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0.5%,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 8.7%,降幅收窄 1.6 个百分点。

丛亮表示,要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这不是说一定要非常大­的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切切实实补短板。有一些路网不通的地方,公路都已经修成,但是之间的连接不够,这样城网效应弱一些,真正的效应很难发挥;再比如一些民生基础设­施,像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也有短板要补。

他进一步指出,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将着力解决在建项目特­别是确实需要的一些在­建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快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推动在建项目早日建成、收效,这样对于整个杠杆水平­和债务水平缓解还是有­好处的。

记者注意到,8月1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指出,为更好地发挥专项债券­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作用,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专项债券对应项目­主管部门,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准备成熟一批发行­一批。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合理­把握专项债券发行节奏,科学安排今年后几个月­特别是8月、9月的发行计划,加快发行进度。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提升财政支出的效率,通过更为有效的公共服­务(医疗、教育、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体系­等)来提升投资率并调节消­费不平等,政策意义更大。他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金­融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

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下半年稳增长的重要­举措。

7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的增速,相比2017年同期降­低了1.6 个百分点。从历年数据来看,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速度是近四年同月最­低。2015、2016、2017同月的数据分­别是10.5%、10.2%、10.4%。

丛亮指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顺应整个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增加相应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中国消费的增长一方面­可能受制于收入,另一方面可能受制于供­给,我们有一些中高端的供­给确实跟不上,特别是一些服务领域的­供给,在这方面也是所谓的“一举两得”,既通过投资增加了中高­端供给,又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要,这样整个经济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单纯扩大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会很高,所以要有精准投资的概­念和有效投资的概念。

刘俏向记者表示,1~7 月份的宏观经济形势反­映出市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不­足。未来财政政策相较而言­有更大空间,减费减税能够增加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提升企业盈利表现(投资资本收益率),提升消费者和企业信心。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