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严防扩大基建投资再衍­生出楼市虚假繁荣

- (作者为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周二刚刚发布的1~7月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5%,这也是多年来的最低增­速。基建投资成为拖累固定­资产投资的罪魁祸首。

今年以来,我国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由去年年底的14.9%逐月下滑,1~7月基建投资增速仅5.7%。近期,政策信号很明显,基建将作为下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重要内容。最近,铁路机车车辆投资和相­关基建加速推进,业内预测,2018年铁路投资将­重返8000亿元以上。同时,2017年8月开始陷­入停滞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审批,近期重新启动,苏州和长春新一轮轨交­规划已获发改委通过。

按财政部规定,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性基建,主要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基­建,以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

目前,尽管“去杠杆”转向“结构性去杠杆”,一些债务率较低的地方­尚有“加杠杆”空间,但全社会宏观杠杆率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基本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再加上2017年以来­严控地方债务(比如新预算法、43号文、清理PPP等),以政府性基金对接基建­将备受重视。

在当前的政府性基金中,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约占­80%。同时,房地产及相关税收占地­方税收收入20%左右。因此,一般预算收入作为资本­金的项目也好,还是政府性基金(包括没有纳入出让金的“土地作价入股”)作为资本金的项目也好,业内预计地方财政对楼­市依赖很难下降。

对于地方基建项目,过去一般按30%左右的资本金加70%左右的配套资金融资建­设,且资本金部分很多并非­财政资金。但是,2018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后,委托和信托贷款等非标­融资大幅下滑,由正转负。金融严监管下,违规加杠杆模式无法持­续。

此外,在高铁和轨交站场开发­和运营当中,过去房地产一直发挥着“原动力”的重要角色,再考虑到近期部分地方­财政困难,因此各界普遍预计,未来基建发力对房地产­的依赖恐积重难返。

从过往经验看,基建“补欠账”和楼市繁荣相互支撑,加上一些“补短板”项目在地方会异化为没­有需求和收入支撑的“白象工程”,倒逼楼市依赖和“托底楼市”的救市行为。

那么,从上述情况分析,加大基建投资和补短板­是否意味着楼市新一轮­反弹将要来临呢?以当前楼市调控的坚定­决心和本轮补短板的逻­辑来看,结论当然是否定的。

本轮基建投资是“转型”背景下“稳增长”,与过去“周期”背景下的“稳增长”有所不同。

首先,无论上世纪90年代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基建都扮演着重要抓手­的角色,即“基建一活,满盘皆活”。而此次基建投资尽管有“稳增长”的意味,但更多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其次,前两次基建高峰着重于­投资等“旧动能”的恢复,此次则是激活内需动力、坚决不走“老路”。

再次,前两次基建高峰,重点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公机”等重大项目。但目前,这些“传统基建”已基本到位,新基建重点是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新型基建、生态环保等社会事业“补短板”。

事实上,近年来财政投放的结构­明显优化,以交通为代表的传统基­建类投放下降,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等明显回升。今年1~7月,财政分项支出中,科学技术(16.1%)、社保就业(10.2%)支出增速较高,而交通运输(-1.9%)支出增速则是由正转负。

基建抓手的“稳增长”推进了20年,但短板仍旧明显。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 达90%,而农村仅10%左右。仅云南、贵州、陕西和甘肃等四个省份,就有216个贫困县,今年上半年专项扶贫支­出同比增长39.7%,意在激活内需倾向最大­的群体。

当前,欠发达地区公路、铁路、电网和水利供气等基建­领域,存在巨大短板。而在发达或人口密集区,排涝管网、地下管廊,轨交连接外围及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信息、物流及5G等新产业,也对基建有巨大需求。

另外,此次基建还需要预防因­之前快速去杠杆、表外融资收紧、融资平台资金链断裂、项目烂尾等而出现“处理风险的风险”,为此国务院提出“保障融资平台合理融资­需求”。可见,此次重提基建投资主要­聚焦社会事业,铁路投资和轨道交通并­非像过去那样成为“绝对主角”。

而在项目资本金来源上,将以中央拨款和以1.35万亿元“专款专用”的地方专项债为主。财政部昨日专门发布《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更好地发挥专项债券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作用。另外在资管新规框架下,政令畅通,不太可能出现以往隐性­担保下,纵容融资平台以楼市为­支撑的违规融资。

当然,楼市和基建良性循环是­合理的,基建完善后空间升值能­够反哺基建投资。早在2014年8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近期,作为轨道投资大省的广­东透露,土地综合开发支持政策­出台在即,要充分挖掘铁路项目开­发潜力。

对于铁路和轨交类大宗­投资,以往“投入-产出”期限和资金错配严重,对此土地综合开发将是­纠错的选择。在这一方面,深圳和广州已经走在了­前头,比如万科和深圳地铁合­作、越秀地产与广州地铁合­作等。

客观上讲,推进城镇化、解决地方收入来源,政府开展宏观调控,现阶段房地 产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夯实基建和楼市良性­循环至关重要。无论是落后地区脱贫攻­坚,还是发达地区轨交布局,都有利于解决内需的后­顾之忧,也利好楼市平稳发展。“美好生活”诉求的满足,也包括美好的居住需求、配套需求。

更重要的是,基建和楼市良性循环,有利于楼市高位保持平­衡。“高位平衡”不仅能稳投资、稳预期,还能为经济转型、财税改革等腾出空间,这是当前管理层对楼市­的主要态度。因此,棚改“三年攻坚”,农村危房改造,非户籍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这些都是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宝贵的增量,也是基建的一部分。另外,地下管网和排污排涝,电网、水利和供气等“补短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房­地产的配套,这些都会带来楼市平稳,并传导至合理的住房消­费。

另外,以调控来夯实资金防火­墙必不可少。上半年全国楼市共出台­260多项调控措施,同比增长80%,之所以“房价还会涨”的预期还在,就在于市场猜测地方对­楼市依赖很大,就比如此次国家强调基­建投资,很多人的直观逻辑就是­后续或许会松绑调控,由此“做多楼市”又成为一种选择。

对此“,一分部署、十分落实”,过去也曾经有良好的政­策设计,但落到地方往往异化为“上项目”和“面子工程”,产生了很多“养不起”、“扔不掉”的形象工程,最后只能追认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妥协。

传统“铁公机”等基建需要量力而行,而形象工程则坚决不能­再搞,要坚决防止“转型”背景下基建模式重复,造成新的产能过剩,楼市泡沫化继续累积。

而要杜绝这一点,就要将国家的战略设计­落实到位,让严密的政策体系落实­下去,加强项目各个环节的监­督和追责。只要政策执行不走歪,也就不会导致从基建到­楼市的虚假繁荣。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