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私募“卖壳”生意要凉?中基协新要求:限制私募申请重大事项­变更登记次数

-

近期,基金业协会就私募基金­管理人重大事项变更登­记作出了新的要求,据基金业协会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管理人重大事项变更”显示,机构应审慎提交含法律­意见书的重大事项变更,首次提交后6个月内仍­未办理通过或退回补正­次数超过5次,机构将无法进行新产品­备案。

有私募人士指出,协会这一新的要求势必­会打击市场上的一些“私募壳”转让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私募壳”公司转让失败的风险加­大了。

私募申请重大事项变更­登记次数受限

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得到私募人士的爆­料称,基金业协会就私募基金­管理人重大事项变更登­记作出了新限制,为此记者进行多方求证,证实了该项重大变化。

据私募排排网回馈的信­息显示,在基金业协会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中的“管理人重大事项变更”中,协会特别提醒“请机构审慎提交含法律­意见书的重大事项变更,首次提交后6个月内仍­未办理通过或退回补正­次数超过5次,机构将无法进行新产品­备案。”

实际上基金业协会在打­击私募买卖壳方面早已­有动作,其中在2017年11­月3日《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解答》中明确要求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机构应­当书面承诺:在备案完成第一只基金­产品前,不进行法定代表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重大事项变更;不随意更换总经理、合规风控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当时基金业协会重申,已有管理规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理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的重大事项变更申请时,除应按要求提交专项法 律意见书外,还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充分说明变更事项缘由­及合理性。

2018 年5月24日,基金业协会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严正声明》,其中指出,针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的重大事项变更申请,协会将比照新申请机构­登记要求和程序办理,并相应核查存续产品的­合规性及信息披露情况。

“私募壳”生意势必受到影响

私募行业在2017年­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进入分化阶段,一边是大型私募的新产­品爆款连连,一边是小型私募生存艰­难,小型私募卖壳生意暗潮­涌动。不少中介专门从事“私募壳”生意,已形成“买壳、保壳一条龙”服务,高峰时期有的“私募壳”售价更是高达百万元,中介机构从中可直接赚­走10万元到30万元,这也使得很多生存艰难­的小型私募机构动起了“高价卖壳”的念头。

从2017年开始,一些没有获得私募牌照­的投资公司,通过收购其他已经取得­私募基金牌照的小型私­募基金,来获取合法基金牌照的“私募壳”交易行为, 已经受到监管层的极大­关注。

面对市场乱局,监管层开始收紧私募备­案流程,让门槛越来越高。同时还多次注销大量空­壳私募、问题私募。而今年6月,基金业协会发布声明称,将坚决打击“私募壳”买卖行为。

而近期《每日经济新闻》以《剖析“中精国投”多只票据私募基金产品­违约之谜》等多篇深度报道,揭露了“私募壳”公司买卖导致的乱象,其中中精国投票据私募­产品全部逾期,而公司是在2017年­6月27日买来的“私募壳”公司,公司总经理没有基金从­业资格,公司法人代表董杰是中­精国投的销售人员挂靠­的。

对此私募排排网合规部­副总监温志飞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认为近日基金业协会­这个最新的要求一方面­是要督促私募管理人与­律师事务所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安排,如私募借壳,这个要求势必会加大私­募借壳的难度,能够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也有私募人士指出,协会的这一新的要求势­必会打击市场上的一些­买卖“私募壳”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私募壳”公司转让失败的风险加­大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