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时代产物(下)

-

<<02

我想到了《光明日报》记者王强华。之前,也就是那年5月,江苏理论界在省委党校­开了一个理论讨论会。在会上,我发言说,“唯生产力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休会时,有个同志给我介绍了王­强华同志。王强华对我说:“北京有同志持有与你相­似的观点”,“你给我们报纸写稿吧”。这就是约稿,并没有出题目。

因此,我在写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后,就想到了王强华。

文章寄出去后,好久没有来信。到了1978年1月下­旬,《光明日报》终于来信了,寄来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几份大样,还有王强华给我的一封­信。信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说什么,我们知道,要用,请你做些修改。

那时向北京寄稿件都靠­邮局,没有传真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在南京大学就修改过­多次,文章大样就靠邮局在北­京和南京之间传递。这从保存的文章大样上­可以看出,因为每份大样上都有日­期可查。要说明的是,后来王强华来信对文章­修改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更贴近现实,更有战斗力。显然,对文章的要求开始从稳­妥转向激进了。

1978年4月下旬,我去北京参加哲学研讨­会,到北京的第二天晚上,王强华就把我接到光明­日报社,见到了总编辑杨西光同­志,理论部主任马沛文同志,还有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老师,我在人民大学研究班读­书时,孙老师给我们讲《周易》。我与他多年未见,见面后当然很高兴。

见面之后,杨西光拿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样说:今天请各位来,是讨论这篇文章的。这篇文章原本要在4月­2日的哲学副刊上发表,我看后,觉得这篇文章很重要,放在哲学副刊发表可惜­了,要作为重要文章,放在第一版发表,但是要修改,要加强针对性、战斗性,要写得更严谨,不能让人抓小辫子。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听取大家­意见的,听说党校也在写同一题­目的文章,所以把孙长江同志请来­一起讨论。

大家提了很多意见,杨西光同志最后讲了修­改意见,我归纳起来是两点:第一点,要增强针对性、现实性,提高战斗力;第二点,要仔细推敲,更严谨,防止授人以柄。从此,我白天参加会议,晚上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二天一早,《光明日报》的驾驶员就把我修改的­大样拿去,傍晚又把重新排版后的­大样送给我。如此又修改了几次。

哲学讨论会结束后,我搬到《光明日报》招待所,继续修改文章。那时杨西光同志到《光明日报》不久,与夫人也一起住在招待­所。这期间,杨西光同志几次来看我,了解我修改文章的情况,也跟我聊 天。他对我说,组织部门领导派他到《光明日报》工作,是要他改变《光明日报》的面貌。杨西光同志说“:怎么改变面貌?就从发表这篇文章开始。”他是指着桌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样说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杨西光同志确实十分重­视这篇文章的修改。

临近五一劳动节了,杨西光同志又来看我。他说:“小胡,要跟你商量一个事,现在的大样上,都署你的名字,文章公开发表时,不署你的名字,用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我们没有约你写这篇文­章,是你自己投稿的。我现在就聘请你为《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你就是《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你看怎么样?”

我当即回答说:“很好,只要文章发表了,能起更大的作用,目的就达到了。”

杨西光随后还告诉我,已经商量过了,《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后,新华社当天发通稿,《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第二天转载。

到了这一步,我发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已由我的个人行为,发展为全国主要新闻单­位和中央党校的联合行­动了。

五一节前,我回到南京,接着给学生补课。一天早晨,我和妻子在厨房里做早­饭,听到中央人民电台播出《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高兴,文章从酝酿到发表已经­一年多了。

随后,我又认真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的结论是两点:一,文章的基本论点没有变,仍然是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二,《光明日报》的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同志等和中央党­校的孙长江老师等对文­章修改得好。他们把第一部分中关于­理论指导实践这一段扩­大为第二部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些修改都提高了文章­的水平,增强了战斗力。

因此,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基础,而在修改过程中又融入­了集体智慧。至于标题上加的“唯一”二字是何人所加,现在查了原件,弄明白是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三人改稿时所加。

苏南改革探索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

NBD:这篇文章发表引发真理­标准大讨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大幕正式拉开。当年,您又是如何参与到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

胡福明:改革开放之初,江苏的苏南地区发展得­很好,我根据省委的精神,在省社科院组织了苏南­现代化课题组,对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经验,作出系统的调查和评估,研究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指标体系和指导思想。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苏南­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呢?我国是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各地资源、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差­别也很大,不可能同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可能同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只能阶梯式发展,各个地区达到现代化必­然有先有后。

从我国现状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青岛至大连的环渤海湾­地区和深圳、珠海、广州地区,离现代化更近。

一个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然不可能单­独发展,仅是全国的一部分,只能在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范围内展开。但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可能先行一­步。研究苏南率先现代化,对于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起探路作用­很有意义。

我们认为,由区域现代化达到全国­现代化是客观规律,因此研究苏南现代 化是必要的、有益的,因为苏南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实现小康,已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其作用有四个方面:

第一,可以调查研究苏南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的水­平和经验,研究探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任务、问题和发展方针,研究苏南现代化的各项­指标,有利于苏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苏南率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效,能起个示范作用,必能鼓舞苏南以至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勇气,只要团结奋斗,中国必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苏南先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遇到的问题、困难和经验教训,可作为各地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借鉴,先行者为后继者探路,可以少走弯路,提供经验教训。

第四,苏南率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一部分作为税收上交国­家,国家通过转移支付帮助­后发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苏南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步地前行,力戒急躁冒进。当时,我一直重视乡镇企业,经常到苏南地区调查,并结识了一批乡镇企业­创始人,市、县、乡镇和村的负责同志。我到省委党校工作期间,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崛起》。

苏南工业经济的主要部­分是乡镇集体企业,无锡、常州的国有企业原先很­强,但很大一部分搬迁到三­线去了。乡镇企业发源于农村大­办工业,制造农具和农业机械,调整中大部分停办了。

后来的特殊历史时期里,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日用工业品出现了买方­市场,乡镇工业重新崛起,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乡镇工业的产品畅销,农民用从乡镇工业赚的­钱,补贴农业,解决农业高产低效的问­题,增加收入,这就是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为了发展乡镇工业,农民从上海、无锡、常州等国有企业聘请工­程师、技术员、老工人在星期天到乡镇­企业指导,叫做“礼拜天工程师”。

乡镇企业是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创办的,不是国家投资兴办的。所以,我在《苏南乡镇企业崛起》一书中,称乡镇企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支新军,称它为异军突起。这是特点之一。

特点之二,乡镇企业的原材料、资金、设备、人才、销售都通过市场解决,在计划体制以外运行,所以乡镇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创新者。

总之,乡镇企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产物,也是人民群众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产物。当时乡镇企业的精神是“四千四万”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用尽千方百计。这是当年乡镇企业开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诀。

 ??  ?? 《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FP图
《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FP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