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5年启示录:大国之道,大道之行

- □ 特约评论员

通新的海平面,去寻找开放的新红利。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的一个理­由:开放带来了海平面之间­更多的对流。这首先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更大的市场。

5年实践,证明了“一带一路”倡议是正确的选择。

截至8 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已达10000列,而且还在高速增长。中亚面粉、波兰苹果、法国红酒等走上国人餐­桌,中国制造则丰富了海外­市场。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超过600亿美元,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

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中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开放的大国之道一以贯­之。而这种经验不只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责任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开放之道,也是世界的开放之道。中国的大国之道,在于同时把开放中的成­功经验带给更多国家。

回溯起来,中国的开放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发现了自身比较优势,尊重市场规律,实现了要素禀赋的升级。 付克友

按照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观点,经济发展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以及相应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的结构变迁过­程。

同时,他研究发现,二战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能够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战略机遇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20~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如今,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中国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人口红­利巨大,正好承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

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国以前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开放的环境下,正好带给很多国家,帮助他们创造就业、增加出口。同时,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大,经验丰富,可以帮他们迅速完善基­础设施、突破瓶颈,更多地接收投资、吸纳产业。

数据显示,5年来,中国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82个,累计投资289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

中非合作最为典型。2000年,中非贸易额仅有100­亿美元;2017年,中非的双向贸易额已达­1700亿美元。

中国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

这是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不仅在于坚持实践中的­开放之道,更在于坚守开放背后的­全球化价值。

当今世界的大道之行,是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可谓“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回首人类经济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世界不断­开放、交流和融合的历史。全球化的兴起,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深化了国际分工,推动了国际贸易,扩大了市场规模,带来了经济增长。

然而,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从来阴魂不散,特别是在经济形势严峻­的当下,成为某些国家的现实选­择。“一带一路”倡议,举起了经济全球化的旗­帜,坚守了自由贸易的价值,形成了鲜明对比。它具有非排他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又显得难能可贵。

截至今年7月,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范围自亚欧大陆拓­展至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南太平洋地区。

而到今年5月,中国已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自贸伙伴遍及四大洲。

数据背后,是对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价值的坚守,也是彰显这些道义价值­的具体行动“。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实践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大国之道要靠大道之行­来开拓,大道之行又推进大国之­道的深度和广度。就此而言,5年“一带一路”,还只是一个开端,需要更多的坚持和坚守。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