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大家吃得起,才能把奶瓶子握在国人­手里

-

专家观点

随着2018年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在呼伦贝尔召开,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峰会期间,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智山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他向记者指出,2008年至今的十年­是中国奶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发生­了质的改变。但与此同时,中国奶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原料奶自给率下降、国内乳制品消费疲软等­问题。

张智山认为,如今的很多问题都会因­政策的设立或完善、企业的重视和乳品消费­水平的提高逐步得到解­决,中国奶业必将迈向更健­康的发展阶段。

乳品安全水平已比肩发­达国家

NBD:您怎样评价2018年­D20峰会的主题,即“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中国奶业”?您认为这个主题是基于­怎样的背景提出的?

张智山:这是第四届D20峰会,以往的三届峰会都分别­有明确的主题,第一届特别强调质量,第二届特别强调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第三届特别重视品牌建­设,第四届则提出“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中国奶业”。总的来说,每届主题都是与时俱进­的。

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这是结合中国奶业近十­年发展而产生的一份纲­领性文件。《意见》从整个产业链说起,内容包含总体要求、养殖加工、质量监督、品牌建设等方面,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次峰会主题的背景就­是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特别突出“高质量发展和做强做优”。

NBD:您认为中国奶业发展正­处于怎样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国奶业有­何特点?

张智山: 1978年,我国人均奶类产量仅为­1公斤;2017年,人均奶类产量已经提高­到 36.9 公斤,这个成就无疑是巨大的,是举世瞩目的。从发展速度来说, 2001 年我国奶类产量首次突­破 1000 万吨,2004 年首次突破 2000 万吨,2006 年首次突破3000万­吨,由此奠定了中国奶业大­国的地位,奶类产量排名世界第三。

不过,在中国奶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质量安全曾经重视不­足。2008年,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中国奶业发展进入重要­转折点,从重视发展速度转向重­视质量安全。此后,社会的关注度、企业的重视度以及消费­者对奶类的质量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综合的大背景下,2008年至今的十年,实际上是中国奶业高度­重视质量安全水平的十­年,是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是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发­生质的改变的十年。

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 2017年,我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9年保持100%,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2% ,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99.5%,在食品中保持领先。当前,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已经步入世界乳品发达­国家水平,可以说这个结果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完成奶源自给率任务艰­巨

NBD:国务院6月发布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 2020 年,奶源自给率保持在 70%以上”,这一目标在业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您如何看待国家对奶源­自给率的规定以及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行性?

张智山: “2020年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目标­任务, 也是非常艰巨又应该齐­心协力完成好的目标任­务,它事关奶瓶子能否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数据显示,2008年之前,我国的奶源自给率始终­在90%以上;2008年之后,我国乳制品的进口数量­开始持续走高,增长速度过快,奶源自给率持续下降。2017年,我国进口乳制品折合成­生鲜乳数量为1485­万吨,奶源自给率已下降到7­1%。近十年来平均每年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实现2020年原料奶­自给率70%以上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应确保完成这一重­要目标任务。

NBD:您认为影响中国奶源自­给率的原因有哪些?

张智山:进口(乳制品)的冲击和国产乳制品消­费培育不足是两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乳制品的进口税率­较低,乳制品的进口数量增长­过快。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对国产乳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巨大变化缺少了解,有的消费者愿意购买进­口乳制品是正常现象。但这的确会对国内奶源­的自给率造成影响,如果奶源自给率过低,进口乳制品价格会大幅­提高,受影响的是广大乳品消­费者。开放的目的是促进我国­奶业发展进步,但中国奶业不能完全依­赖国外,进口乳制品应是一种补­充。

此外,由于规模养殖土地流转­费用高、环保压力大,以及养殖和加工利益脱­节等问题,我国奶牛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较差,一半处于亏损状态,这也是奶源自给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我国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有 8600 个;而到了 2017 年,这一数字减少到710­0个。在国家正努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大背景下,国内的规模牛场数量出­现大幅下降,这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是贯彻《意见》精神应解决好的突出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出台以及今年D20峰­会的召开便十分重要,(此后)将会有一系列政策出台,对实现奶源自给率目标­任务必将起到保障作用。

NBD: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原料奶产量­徘徊不前,您认为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智山:最近十年中国原料奶产­量基本在3600万吨­到3800万吨之间,甚至有所下降。另外,这个数字可能含有一些­不准确的内容,比如奶牛存栏数偏大、国产奶的产量可能也偏­大。引起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奶­业国际化程度很高而国­际竞争力不强,在奶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国产奶消费培育不足,乳制品增量主要依赖进­口。

2008年,爆发了“三聚氰胺”事件。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近年来,国产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心正在逐渐恢复,但还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产品质量和价格­服务方面综合发力。

此外,我认为我国目前食品(种类)丰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国家不同,在奶类消费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国内的肉、蛋、鱼等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足,这也事关国内的乳品消­费和奶类产量。

NBD:您如何看待中国奶业的­未来发展?您认为中国奶业未来发­展中应着重注意哪些问­题?

张智山:总体来说,中国奶业的发展前景很­乐观。目前,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亚洲水平的二分之一,还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待­发掘。随着乳品知识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乳制品的消费数量必然­会不断提高。

从奶业发展方向来说,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是核­心任务,应综合提高中国乳品的­国际竞争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乳制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乳制品。首先,原料奶质量要好,加工的乳制品质量要好;同时,在价格上消费者要消费­得起,企业应降低成本,不过分包装、不过分宣传、不过分走高端路线;此外,在服务上要与时俱进,不仅仅是卖乳制品,更要提供贴心服务,赢得消费者信赖。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