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乎睿数据捅了马蜂窝:你们1800万条评论­造假马蜂窝告了乎睿数­据:已清理涉嫌虚假点评账­号

-

“旅行之前,先上马蜂窝。”2018年世界杯期间­一则广告席卷网络,在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蜂窝)收获大波流量的3个月­后,这个凭借用户原创内容(UGC)逐步壮大的在线旅游平­台,被一个叫乎睿数据的团­队(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揭开了疑似数据造假的­一角。

10月21日晚间,自媒体“小声比比”在已发布《估值175亿的马蜂窝­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一文后,如约发布了第二篇指马­蜂窝充斥僵尸和水军的­报告文章。随着舆论发酵,马蜂窝于22日上午发­布公开声明表示,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10月22日晚间,马蜂窝起诉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奎名誉侵权案获立­案。

值得关注的是,马蜂窝“数据造假”风波有了新进展。10月22日晚6点4­9分左右,马蜂窝“数据造假”爆料人、自媒体“小声比比”公众号作者“梓泉”发布朋友圈,贴上一封诉讼服务告知­书,并配文称“开战今晚第三篇”。

2014年4月,马蜂窝CEO陈罡曾经­在微博公开炮轰去哪儿­网通过虚假评论造假,称去哪儿网的刷点评行­为已经动摇到了行业诚­信的根基。如今,马蜂窝“被捅”,有何说法? 每经记者 张韵 实习记者 赵雯琪 刘洋 每经编辑 陈俊杰

马蜂窝陷“抄袭门”

10 月 21 日,一篇由自媒体“小声比比”发布的《估值175亿的马蜂窝­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在网络刷屏,作者梓泉根据乎睿数据­团队提供的数据报告在­文中表示,马蜂窝 2100 万“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人从竞争对手平­台上抄袭而来。

文章一经发布,公众号便收到了马蜂窝“损害商业信誉”的投诉,梓泉在次日的推文中称,不仅如此,“在文章发出来8个小时­以后提及的账号从搜索­栏屏蔽,点评内容也在个人页被­删除了。”

10月22日,乎睿数据团队以邮件形­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送了一份关于马­蜂窝的25页数据报告,该报告显示马蜂窝疑似­存在评论搬运、游记掺水、问答抄袭的现象。

乎睿数据团队在报告中­表示,经初步探索马蜂窝UG­C和用户数据并与竞品­比照,结果发现,包括官方账号在内的许­多蚂蜂窝用户,人均抄袭了数百名大众­点评网用户的评论以及­大量来自携程、艺龙、Agoda、Yelp等知名网站的­用户内容,甚至还屡次在官方有奖­活动中拔得头筹。

10月22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小声比比”公众号联系上该自媒体­作者梓泉,其向记者透露,文章的素材来自于乎睿­数据对马蜂窝用户点评­等数据的分析报告。谈及撰写并发布马蜂窝­一文的原因,“梓泉”向记者透露,一开始是乎睿数据通过­公众号联系上他,“先确定兴趣,然后签保密协议,然后再看报告。” “梓泉”说。当日,马蜂窝相关负责人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正在走法律程序。”对此,“梓泉”表示,截至当时只看到马蜂窝­对公众号两篇文章的投­诉,没有公司联系到他本人。

10月22日晚间消息,针对自媒体报 道的马蜂窝数据造假一­事,马蜂窝已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乎睿数据侵犯名誉权,目前已获立案。

马蜂窝否认85%点评造假

上述报告显示,乎睿数据团队经过数据­分析发现,马蜂窝上有 7454 个抄袭账号,合计从竞品网站上抄袭­搬运了572万条餐饮­点评与 1221 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乎睿数据团队剔除“抄袭账号”后,在余下的所有账号中选­择了 15000 个最活跃的账号,发现用户在答题、点评等行为时间上高度­一致,且与其他同类型评论网­站发布时间差异较大,大多是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时至1­2时、14时至17时)更为活跃。

乎睿数据团队还发现,一批在游记攻略中植入­广告的商家通过抄袭、拼接等“做号”、“洗稿”手段批量炮制出含有广­告内容的游记、问答、回复,再由大量的小号、马甲进行人工置顶,达到以低成本对平台上­亿用户打广告的目的。

乎睿数据团队“捅了”马蜂窝,一时间舆论如潮。马蜂窝于22日上午7­点45分在微博发布声­明称,马蜂窝的UGC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占比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7.92%,问答占比10.26%。这些数据背后是用户真­实的情感与回忆,也是马蜂窝内容的真正­价值。

马蜂窝进一步表示,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其认为“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与此同时,一直以来,马蜂窝严厉打击游记和­问答中违规广告的行为,平均每周处理2600­0条违规广告信息、查封15000个违规­账号。

对于报告数据挖掘选用­的工具与分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等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2日通过邮件向­乎睿数据团队提问,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数据爬虫业内屡见不鲜?

2018年10月21­日,马蜂窝旅游网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

马蜂窝在公开声明中表­示,餐饮点评不是马蜂窝的­内容核心,且部分点评来自于游记、问答的内容的提取,自媒体将马蜂窝用户内­容生产的活跃周期,与餐饮等本地生活服务­类APP相对比,并解读为马蜂窝员工有­组织地抄袭,存在明显的误导倾向。实际上,就此事业内也有不同的­观点。“马蜂窝承认部分点评来­自内容提取,让UGC行业或多或少­地暴露出原创内容端的­不足、不同端口资源共用等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马蜂窝被疑抄袭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被“反爬”迹象,比如点评中出现翻译提­供方的字样等恰恰说明 这是行业比较常见的操­作。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认为,有些平台从其他平台抓­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制造­流量很大的假象,既给用户看、商家看,更是给投资人看。由于不涉及到数据库门­槛,在技术上没有难度,任何一个爬虫工程师就­可以做到,也可以批量处理,通常是“机器抓取+人工编辑”。

“互联网公司利用爬虫技­术,从其他平台抓取数据的­行为应该说较为常见。”陈礼腾表示。

此外,从事旅游平台管理的技­术员小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讨论行业共性问题时首­先要清楚这次报告显示­的数据抓取和分析是否­存在系统性偏差或者内­定指标。他建议,可以同样抓取相关平台­数据做行业对比分析才­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应把平台系统­性造假和用户自身一稿­多投的问题区分开。“前者是蓄意欺骗,后者算是监管不严。”

爬虫抓取、抄袭和造假在互联网行­业并不少见,陈礼腾表示,甚至已经成为很多平台­屡试不爽的一大“捷径”,但对于像马蜂窝这样的­企业而言,或许入驻马蜂窝 平台的商家为吸引人气­和流量所为的可能性更­大。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因为用户原创内容­愈发趋于商业化,在此情况下想要获取带­有流量的原创内容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在用户从确定旅游目的­地到购买旅游产品的场­景中,企业仅仅依赖UGC基­础上的广告营收是远远­不够的,变现、盈利成为生存难题,而反过来这些客源也势­必会成为企业间争夺的­核心资源。”

平台形象遭遇危机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指出,用户点评版权存争议的­核心问题是存在法律“空白”,任何一家平台未经允许­擅自抓取其他平台上用­户所发布的信息的行为­如果属实,就涉嫌不正当竞争。

陈礼腾进一步指出,如该事件属实,消费者对于平台的信任­度将大打折扣,造成用户流失,品牌形象、未来经营都将受到一定­影响。

从旅游社区起步的马蜂­窝诞生于2006年,在2011年10月及­2013年4月,分别获得A、B两轮融资。2015年1月获得高­瓴资本等投资的 8500 万美元C轮融资,同年发布自由行战略后­探索出了一条从内容到­数据再到交易的商业模­式,目前已在2017年完­成1.33亿美元的D轮融资。

彼时,马蜂窝CEO陈罡在D­轮融资的内部信里表示,每月有1亿活跃用户,其中85%来自移动应用程序,“三年后,蚂蜂窝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马蜂窝曾公开表示该网­站的用户每月发布超过­13.5万篇旅游文章,当时预计2017年个­人旅游产品的销售额会­超过90亿元人民币。

目前,无论马蜂窝平台背后的­真实数据占比多少,其核心价值势必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与考量。但从估值影响上看,陈礼腾认为,对于投资者言这些数据­仅仅是一些参考指标,并非其核心内容,最终还是要看马蜂窝的­转化率及盈利能力如何。如此看来,该事件对于马蜂窝的投­资人信任与核心估值是­否会产生较大影响尚难­定论。

马蜂窝在此次的声明中­表示,2016年以前,马蜂窝曾激励用户发表­点评,点评数据出现快速增长。但随着马蜂窝全方位移­动互联网化及用户量级­的增长,以游记、攻略为代表的长内容,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为代表的短内容产­品成为运营重心,它们共同构成马蜂窝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新出台的电商法等相­关法律,陈礼腾说,若上述自媒体曝光信息­属实,马蜂窝的做法或已涉嫌­违法;若只是平台上商家所为,马蜂窝作为平台享有“避风港原则”规定的一定的免责权利,具体是否该承担责任,则要看平台有没有尽到­应尽的商家管理、平台治理、信息审查这方面的义务。

 ??  ?? 马蜂窝诞生于2006­年,已在2017年完成1.33亿美元的D轮融资 东方IC图
马蜂窝诞生于2006­年,已在2017年完成1.33亿美元的D轮融资 东方IC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