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强人工智能时代 一定需要脑科学支撑

-

人类已经在研究人工智­能,甚至AlphaGo已­经能击败人类棋手,但扮演着造物者的人类,却还没完全弄明白造物­主本身赋予人类的最大­礼物——大脑,它是如何工作的。

近日,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段树民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段树民院士不仅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进度,还提到,在“步入强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达到甚至超过­人脑的功能前,一定会需要脑科学发展­的支撑。

在中国的脑计划有望明­年出台,并且对大脑的研究已取­得一些关键技术突破的­这个时点,段树民院士希望“企业界也能够行动起来”,毕竟脑科学也非常有应­用潜能。

每经实习记者 张潇尹 记者 徐杰

每经编辑 文多

AI发展需要脑科学研­究

NBD:您近年来一直在推进“中国人脑库”的建立和发展,能否谈谈其意义?目前进展如何?

段树民:中国人脑库的建立意义­主要有三:首先,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人和动物差别最大的组­织可能就是大脑,对于脑科学家来说,仅仅研究动物脑是远远­不够的,能够得到高质量保存的­人脑标本非常重要。由于脑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在捐献者刚去­世的几个小时之内拿到­大脑标本,才能确保脑组织得到高­质量的保存效果而达到­研究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人脑库进­行规范的收集、保存和管理。

其次,目前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脑中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脑的­疾病,而我们尚无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三,目前我国用人脑标本进­行的科学研究,还主要依赖于进口外国­人脑标本,但是由于生物学标本进­口难度、国内外人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性等因素,我国在利用人脑标本进­行脑疾病的研究方面严­重受阻。

浙大医学院在 2013 年初启动建立中国人脑­库,开始接受大脑捐赠,保存新鲜脑组织标本。现在浙大医学院建立的­人脑库运行得很好,标本的数量一直在增长,目前已收集到150多­例,而且全国很多地方也开­始陆续建立人脑库。

NBD:人脑库的标本主要来自­遗体捐赠,而“遗体捐赠率过低”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您认为这一难题应该如­何解决?

段树民:首先是人们观念需要重­塑,需要更多宣传和示范的­带动。

其次,捐赠的渠道有待拓宽,目前我们的捐赠协议往­往是联系医院方面进行­宣传,但实际上这一渠道可以­再往前移——比如在一些国家,人们考驾照时会加入遗­体捐赠协议这一选择环­节,普及率大大提高。

三是技术层面的提升,现在有一些技术可以得­到人的神经细胞,比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我们可以从皮肤里面中­获取,让皮肤细胞转变化成干­细胞,再从干细胞里面分化出­人的神经细胞,并可以用这些细胞培养­成神经组织。这种技术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很多药物的开­发在动物身上是有效的,但真正进入临床却往往­失败,因为人的大脑跟动物的­大脑区别很大。所以,如果将来能够用iPS­的方法,直接将病人的皮肤细胞­转为神经细胞或组织,然后再去检测药物的作­用,就可以做到非常精准的­药物研发。

最后,在国家层面,我们需要建立全国范围­的人脑库网络,并建立全国性的遗体捐­献法律法规,增设适应于人脑标本捐­献的条款,用以规范捐赠渠道和程­序。

NBD:“人脑”这一概念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也被频繁提及,您认为脑科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段树民:现在人工智能发展非常­快速,虽然我们说人工智能的­飞跃,在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环节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接近脑科学,但是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很多(地方)还是没有真正用到脑科­学的 工作原理。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脑的了解依旧不­够,还无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可以预期的是,我们现在是弱人工智能,将来会步入强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会达到甚至超­过人脑的功能,但在这之前,一定会需要脑科学发展­的支撑。

希望企业界行动起来

NBD: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启动了相关的脑计划,您认为国内的脑科学研­究与国外相比,差异在哪里?

段树民: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脑­研究,比如美国在 2013 年启动了脑计划,当时奥巴马认为脑计划­不仅对国民健康很重要,对经济也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他举例,基因组计划当时的投入­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回报­率达到1美元回报14­0 美元,他希望将来的脑计划也­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并带动其他产业。

目前,中国的脑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有望能在明年出台。目前来看,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在启­动脑计划并有较大的投­入,比如北京中心、上海的南方中心、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对­脑科学研究也都有比较­大的投入,目前浙江省尚无相关计­划启动,但我个人希望企业界也­能够行动起来。我们应该看到脑科学的­潜力,它不仅仅是基础研究,同时也非常有应用潜能。

虽然我国脑计划启动相­对比较晚,但我国也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我们在脑科学研究­的某些技术有很好的基­础;二是我国人口基数大,重要脑疾病,尤其是一些罕见病,很容易获得大量的病人­数据。

NBD:脑科学现在处于哪一发­展阶段,在临床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段树民:对脑的研究可以是微观­的分子细胞水平、介观水平的神经环路(或神经网络),以及宏观水平的系统行­为等多层次的。

脑科学的研究很久以来­主要集中在微观和宏观­这两端,也取得了成就,如在分子细胞水平我们­已经非常清楚神经细胞­是如何产生、传递和加工神经信息的,在系统行为水平,我们发现很多重要的现­象和规律,大体上我们知道了大脑­每一个区负责的功能,比如视觉、听觉、运动、情绪等的控制和调制中­枢在大脑的哪个位置。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解释­大脑是如何工作而产生­这些奇妙的功能,主要是由于我们对神经­环路这一关键中间环节­是如何工作的还了解很­少,而任何一种脑功能的完­成,都是在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环路水平上­运行工作的结果。

人脑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每一个神经细胞又和其­他众多神经细胞形成联­接构成神经环路。因此,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运行非常复杂,很久以来我们缺乏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解析。

近年来,由于交叉学科的渗透和­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使科学家能够一定程度­上在神经环路水平对各­种脑功能进行精细解析。可以预期,脑科学的一些重要基本­问题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取得重大突破。

 ??  ?? 段树民 每经实习记者 张潇尹 摄
段树民 每经实习记者 张潇尹 摄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