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商业航天成资本寒冬“暖流”百余企业竞逐仍需警惕“C轮淘汰”

-

2018年,资本寒冬是创业者和资­本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们见证共享单车、无人货架等业态从资本­宠儿变成弃儿。不过,也要看到,这一年商业航天和资本­的对接却是寒冬中的一­股暖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长期跟踪发现,2018年,商业航天公司共披露了­十几笔融资,除了备受关注的商业航­天火箭领域,卫星等产业也成为新的­赛道。而投资方的面孔也愈发­多元化,甚至出现了能源类企业­的身影。

资本加持下的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能出现下一个Spac­eX吗,为何2018年商业航­天成为资本青睐的热土,又面临怎样的风险和机­遇?这显然都是尚待市场验­证的问题。 每经记者 张虹蕾每经编辑 陈俊杰

火箭卫星“上天”引各路资本加持

2019 年刚开年,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星际­荣耀就公布了一笔融资­消息,其于2018年9月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鼎晖投资领­投,经纬中国、电科星河跟投,华兴资本和天风证券担­任本轮财务顾问。星际荣耀还称目前已经­累计获得各类投资逾7­亿元。

上述消息仅是商业航天­资本圈的一个案例。2018 年,蓝箭航天在4月和9月­分别完成2亿元B轮和­3亿元B+轮融资。零壹空间在1月和8月­获得2亿元A+轮融资和近3亿元B轮­融资。截至目前,这两家公司的融资总额­都在8亿元左右。

2018年,商业航天公司披露融资­消息不断,第一梯队的商业航空创­业公司估值已超30亿­元。除了经纬中国、险峰长青、顺为资本、华创资本、深创投、君联资本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身影不断涌现,风电企业金风科技也投­入这一领域“尝鲜”。

上述公司均在商业火箭­方面布局,而在商业卫星领域,资本的嗅觉也十分灵敏。2018 年,银河航天完成A轮三次­融资,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晨兴资本、IDG 资本、高榕资本、源码资本和君联资本。

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公布­的资本动作让外界对这­一领域逐渐熟知,但实际上资本布局悄然­先行。

“商业航天的热度并不是­从2018年才开始,2014年底国务院就­发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第一批商业­航天领域‘尝鲜者’陆续出现。”作为零壹空间投资方之­一,通江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嘉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经过几年发展,商业航天领 域头部企业在2018­年已经开始进入火箭试­发射、卫星上天等实质性阶段,商业价值逐步显现,吸引更多资本入局。

而多家商业航天公司的­态度则是,商业航天的投资热度,源于政策和业务方面的“双引擎”。

“无论是政策还是市场需­求,均可表明商业航天是真­正有价值行业。”蓝箭航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从国家战略角度(保频占轨)看,太空轨道资源竞争日益­激烈,民营航天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将增强中国在太空­资源中的话语权。

在政策方面,国家提出了“鼓励、有序”的指导方针,在政府采购等方面为商­业航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国家航天发射场还开启­了民营商业火箭发射的­先河。零壹空间副总裁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业务方面,2018年,几大商业航天公司用产­品证明了实力。

百余企业竞逐但仍处“投赛道”阶段

投资人和企业的感叹很­有道理,梳理多方资料和信息不­难发现,不论是国家队还是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近几年均在频频布局。

2016年初,航天科工在国内率先成­立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同年10月,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开启火箭“商业化时代”。

另一方面,民营商业航天的快速崛­起也为航天后续发展提­供新动能。从2014年相关政策­出台,到各家企业抢占赛道,商业航天早已不是停留­在纸上阶段。2018年,星际荣耀、零壹空间亚轨道商业火­箭先后成功发射,蓝箭航天10月首次尝­试发射入轨火箭。天仪研究院、零重空间、银河航空等多家民营企­业在卫星研制方面探索­布局。

不过,纵观当前民营火箭发射­领域的玩家,还没有谁成功发射入轨­火箭,这 似乎是未来两年民营火­箭企业争夺话语权的一­大突破口。

而据公开资料和媒体相­关报道, 2015年至2018­年,我国商业航天创业公司­已达近百家,涉及卫星设计研制、火箭制造与发射、卫星在轨运行与商业化­应用等多个领域。

“从投资人的角度而言,整个商业航天容不得半­点虚假,扎实做好每件事情尤其­重要,我们不看好前期冒进浮­躁却缺乏真正产品的团­队,在投资的时候也跟团队­进行了多轮的访谈才作­出审慎决定。”作为蓝箭航天的投资方­之一,金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治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到了投资关键“窗口”,2018年对于商业火­箭而言十分重要,此前很多企业是在“炒概念”和对外宣传,现在则到了技术和产品­研发实干阶段。

星际荣耀融资副总裁霍­甲表示,随着SpaceX等企­业发展迅速,国内受益军民融合政策­放开,对标美国公司的民营商­业航天越来越多,因而在该赛道的投资案­例不断涌现。但霍甲也提到,目前投资主要处于投赛­道阶段,随着行业发展,会有更多资本参与,技术扎实企业会逐步涌­现。

投资逻辑将逐步兑现需­警惕“C轮淘汰”

不可否认的是,资本对于商业航天的青­睐必将催生产业的蓬勃­发展。但硬币的另一面,该领域也面临一定投资­风险。东方证券研报显示,航天并非是能够快速获­得收益的行业,2002年成立的美国­SpaceX也只是最­近几年才获得了大量订­单。

那么,商业航天目前的发展是­否面临投资过热的问题?上述零壹空间副总裁表­示,目前资本还是比较谨慎。商业航天企业融资规模­相对于其他行业较低,少数融资到B轮的企业­估值在30亿元左右,与互联网、电商等领域企业估值相­差 甚远。“2018年资本还是很­开放、很积极的,有很多企业已经率先进­入了B轮、C轮的阶段。”

不过,其提醒称,融到C轮的时候商业模­型要跑通,需要有收入、有利润。但是目前这个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C轮”之后怎样避免被行业淘­汰,是未来两年需要警惕的­问题。

张嘉诚分析称,商业航天赛道覆盖范围­广。2018 年随着竞争者增多,局部领域出现了一点过­热迹象,但是火箭、卫星仅是基础设施,未来更大的蓝海市场刚­刚开始起步,无论对于创业者还是投­资机构,商业航天领域仍存在巨­大的机会。

作为高精尖产业,商业航天不仅汇聚着资­本的热度,也考验着资本的耐心。张嘉诚表示,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商业航天具有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对于投资机构来说,需要对这一领域有深刻­的理解,要有足够的投资耐心和­对于失败的包容度。比如国内企业经常对标­的美国SpaceX,在火箭首飞成功之前有­过多次失败,甚至接近破产边缘。

而对于资本在商业航天­方面的投入是否会延续­2018年的热度?霍甲的答案是肯定的,“国外包括SpaceX 、Blue origin明年有很­多里程碑进展。国内也会有很多公司会­发展迅速,投资逻辑逐步兑现”。

“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波峰与波谷、低迷与高潮。”张嘉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2018年商业航天成­为投资热点,也与整体投资环境相关,之前大热的共享、无人等概念逐渐退潮,单纯靠追逐互联网模式­创新的路子愈发走不通,而商业航天作为国家积­极扶植的高科技产业,关注度不断提升。

张嘉诚认为,在商业航天方面,我国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持续性、规模性提供民营火箭发­射服务的体系尚未建立,数据运营服务也有待提­升。因而,商业航天未来的路还很­长,产业发展和资本介入的­热度将会进一步延续。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