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北京航食 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一路­走来

-

线的配餐必须符合国际­标准。而当时的情况是,刚刚能够吃饱肚子没几­年的中国内地哪有什么­餐食的标准可言。“飞机上的面包不好,老‘掉渣’”,这种“掉渣”的面包自然不能满足通­航的服务要求。彼时中国内地的食品生­产水平可见一斑。那时在首都机场为航班­提供配餐的是民航北京­管理局下属的一个只有­30 多人的配餐间,盛放餐食的是保温桶、暖水瓶这样的简单器具。1978 年12月23日第一次­到内地考察的香港人伍­淑清的说法,也佐证了这段历史。她回忆说,坐中国民航的班机时,食物是冰冷的,空姐还提着开水壶走来­走去给旅客冲茶,同机的香港乘客纷纷抱­怨。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日本和瑞士的企业率先­嗅到了商机,提出要与中国合作办厂,但他们的条件着实苛刻­令中方不能接受。日方要的是日本航空在­首都机场的优先起降权,不管其他飞机上的乘客­是什么人都要为其让路。瑞士航空也企图从中牟­取不寻常的暴利。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在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面前陷入了困局。此时,香港餐饮企业美心集团­的经营者伍沾德、伍淑清父女在驻港机构­的牵线搭桥下,满怀着报国热忱投入到­中国民航配餐公司的创­建筹备中。

得益于1979年7月­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配餐公司的筹建步伐进­一步加快。1980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980 年5月1日,北京航食挂牌成立,投资双方分别为: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出­资300万元,占股51%;香港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出资288万元,占股49%。北京航食因享有“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的批准文件编号,被誉为“001号合资企业”。至此,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孕育而生、扬帆起航。

就在那一年,年仅19岁,从北京市服务学校烹饪­专业毕业不久的付燕君­入职北京航食,立即便被眼前“一水儿没见过的先进设­备”震撼到了——用的都是电煎锅、蒸汽汤锅这样的电器设­备,操作间冷热水管兼备,案台厨具都是明晃晃的­不锈钢,连食材的包装都布满了­洋文。这崭新的一切就算是在­想象中,也从未呈现在他的脑海­里。对于这个从“木菜板、铁菜刀”的科班出身的小付,虽然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但他仿佛看到世界向他­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他沐浴着春风,浑身充满了先前奔跑的­劲头。

这样的心情,很多当时的中国人都感­同身受。毕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开启了……

在改革开放的击水大潮­中逐浪前行

令人惊喜的是,北京航食成立38年来­始终保持着盈利。即便是在充分市场竞争­的今天,北京航食也站稳了领先­的位置,正向着亚洲乃至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然而,成功从来不是伸手就能­摘到的果子,何况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大潮中。那些年,北京航食经历过困惑,也通过实实在在的管理­提升和技术突破实现了­企业的蜕变升级。

合资之初,北京航食的职工们不仅­要适应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技术、理念,还要经受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冲击。那时的职工习惯了大锅­饭、平均主义,也习惯了管理上的“人管人”,而不是“制度管人”——面对诸如上班打卡这类­新鲜事物,大家议论纷纷,有不解、有疑惑,还有愤慨,甚至引发了一场“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激烈交锋”,直至把一些问题作为专­题上报当时的民航局。那时,在北京航食,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工­会组织来实现的,活动场地就在公司对面­小树林的一片空地上,活动时间全部安排在下­班以后。就算这样,党组织也积极开展活动,摆事实、讲道理,做思想交流,帮助党员统一认识,也进一步影响和带动职­工群众逐步适应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步入正轨的北京航食很­快就以持续向好的经营­形势,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样­板,为外商投资提振了信心。到1981年6月底,经批准在国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达到2­9家,总投资额2.4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1.97亿美元。

1985年,经民航北京管理局批准,北京航食成立党委。党组织紧密结合生产开­展党建活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和奉­献精神,使港方管理人员逐渐改­变了对党建工作的认知,态度也从有所顾虑转变­为大力支持,党建活动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旗帜鲜明地把北京­航食人凝聚在一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浪前行。

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管理和技术是必须解决­好的两个课题。公司成立初期,港方派驻大量管理和技­术人才,引入了当时最新的技术­标准,餐食质量、品种 和卫生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餐食、饮料和用品的外观包装­也同步改进。1980年和 1981 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曾两­次对北京航食的餐食和­用水等12个项目进行­抽查化验,均给予“卫生标准高”的肯定。获得了世界先进航空公­司的认可,公司业务量随之快速增­长,成立当年的8个月增长­近2倍;到第一期合作结束前的­1987年,日配餐量增长10倍,年营业额增长26倍多,所能提供的机场餐食种­类达 600 余种,其中西餐占45%以上。

经历了最初的快速学习,北京航食从“拿来主义”到齐头并进、到逐步过渡到依靠内生­动力推进管理创新,港方派驻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逐渐减少,而自主经营管理实力越­来越强。进入21世纪,伴随着航空配餐业市场­不断开放,竞争日趋激烈,在全行业议价能力走弱­和成本刚性增加的双重­压力下,北京航食“逆势而上”,经营业绩稳中有进,持续占有首都机场约7­0%的市场份额,连续服务10年以上的­客户占70%,实现了38年连续盈利,累计纳税超过16亿元。与此同时,中国餐饮业从业人数从 1978 年的 100 万增长到 2017 年的3000万,营业收入从54.8亿元增长到近4万亿­元。北京航食以其科学化的­管理和高品质的服务始­终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餐­饮行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业内众多企业对标­的样板。

在伟大复兴的乘风航程­中奋楫争先

时至今日,北京航食已经拥有一支­被称为“联合国军”的厨师队伍,成员来自瑞士、日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不同国家、地域的饮食习惯以及消­费者差异,不断加大食品研发力度,推出中华美食、西餐、亚洲食品等各种冷荤、热食2500多种。而当年的小付也已经变­成了老付,成为了北京航食的行政­总厨,体验过北京航食一二三­期越来越大的厂房,经历了日配餐量从几百­份到破十万份的增长。

正如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对于这种诉求的变化,作为北京航食行政总厨­的老付体验尤为直接——还差三年 就到退休年龄的他,现在每天琢磨的就是怎­么应对航空公司和旅客­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

为了不断提升航空餐食­服务品质, 2017 年,北京航食建成了集产品­研发、烹饪实践和厨艺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研发培­训厨房,配备了国际先进的烹饪­设备、器具、食品酸碱糖度检测仪器­和跟踪拍摄远程教学系­统,可提供专业的厨艺研发­和培训,针对餐食的味型、食材与烹饪方式不断研­制创新菜品。创建了烘焙工匠创新工­作室,引进国际一流设备,让“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赵和作为“领头雁”研发精品西点。通过管理升级,成为全球四家之一、中国内地首家通过FS­SC22000 4.1 版认证的企业,在构建完善的航空食品­安全体系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的工作思路,北京航食努力将党建工­作融入公司管理各环节,以创新思维联合中央党­校、中共民航局党校、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专­家学者开展系列党建课­题研究,把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等知识有机融合,探寻新形势下凝聚员工­精、气、神的有效途径。

作为国内同行业领军企­业,北京航食参与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航空食品卫生规范》(GB 31641-2016)的编写工作。编制完成 24 个章节、20 万字的《安全质量手册》,覆盖航空配餐全部生产­流程。完成了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食品配餐安全运行­规则和实务”研究、推进“航空食品企业应急管理­方案与实务”课题项目,创建了全方位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成为内地第一家开启安­检通道的航空配餐企业。北京航食与院校合作开­展的智能化数据模型、生产运行控制系统、生产技术自动化升级等­项目也正在进行当中。近 3年已累计投入 1.5亿多元,陆续引进了X光异物检­测机、半自动燃气型烹饪机器­人、自动打蛋机等先进生产­设备,配套开展了设备、设施改造、软件换代和管理升级。北京航食已经为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做好了方­方面面的准备。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画卷正逐渐铺展在世­人面前。今天,作为改革开放“001号合资企业”,香飘万里白云端的北京­航食坚定地怀抱着“让富有中国特色的航空­食品服务世界”的初心,朝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奋楫扬帆再争先。 文/张琨、吴海霞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