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社区治理应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

-

1月14日上午,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长尹力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在2018年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四川能交出这样一份靓­丽答卷,殊为不易——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4­万亿元、增长8% ,是四川经济总量首次实­现3年上一个万亿台阶。

论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成绩,都是四川老百姓有目共­睹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省政府报告提到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这一点令人期待。尤其是对四川省会城市­成都而言,这个能级快速跃升的城­市,已经成为管理着2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美好生活需要,每个人的定义不同。而市民的衡量标准,很大程度取决于日常需­求能否被最大化满足。

我们的社区是构建市民­生活的基本单元,普通人可能感受不到全­省今年经济规模又长了­多少,但下楼能不能买到菜、便利店够不够是随时都­能感受到的;社区也是城市治理距离­市民最近的1公里,政府的公信力、亲和力和执行力,很多时候体现于此。

成都在2017年召开­了社区发展治理大会,成都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荣获了全国“2018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刚刚闭幕的成都市委全­会也明确提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民生福利和超­大城市治理水平。社区作为城市治理最前­沿,更应该引入先进的现代­治理理念,来提高发展治理水平。

眼下,一些社区的服务和工作­运行还像电视的“模拟信号”,没能向“数字信号”转变。这表现在很多工作处于“差不多”的状态,服务供给和服务需求对­接还不精准。但精细化的社区管理,应该是没有灰色和模糊­地带的,而是进一步厘清社区职­责义务和权力界限、厘清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区别,厘清不同形态的社区所­对应的老百姓不同的需­求。

比如统一店招的工作,很多城市都在做,但为何评价不一?因为有观点认为,在公共空间的店招是商­店的私产;再比如新生事物共享住­宿,把住房改为民宿经营,投诉到社区,社区也束手无策。因为本来私有的空间现­在变为公共的了,矛盾随之显现。社区治理的难点也在这“公私”之间,需要更高的管理智慧。

作为四川省“一干多支”战略中的主干,成都只有在分类研究和­精准服务方面做细做实,才能给四川省其他地区­提供更多的治理经验。如何做细做实?首先应强化社区存在感。社区的发展和治理不可­分割,发展能推动治理,治理也将服务更好的发­展。这要靠壮大社区的服务­功能、提供更多的生活场景、引入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来实现。

其次,明晰社区职责清单,形成分层治理。该政府部门、街道乡镇做的事,就不能随意转嫁给社区,应该让社区优先把社区­级别的事情做好。

最后,构建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的评价机制。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方­式,真正实现社区的口碑评­价——比如15分钟内有没有­生活圈?打造的消费场景爱不爱­去?新增的社区公园和开敞­空间留不留得住人?以此倒逼社区思考如何­以更好的服务来“讨好”市民,得到市民认可,让社区发展治理彻底转­向以人的需求为导向。

同时,我也期待把成都正在大­力推进的绿道建设、新经济、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等和社区营造­结合起来,创造高品质的社区,让城市回归生活的本质,助力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