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到2022年­大批普通高校将向应用­型转变

-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对“大国工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促使我国急需破解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得以出台。2月13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发布了­近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我国将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要促成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

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 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此,《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同时,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普通高校学生过多、技术型人才偏少的现象­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出­现,比如韩国技术型人才过­少 的矛盾就比较突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大规­模增加,技术型人才依然偏少,未来中国对生产型的专­业人员将持续保持很高­的需求。此外,下一步我国还要进入消­费型社会、服务型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也有大­量的需求。未来10~20年,中国将不断提高发展质­量,需要大量的服务型、技术型人才,而这些人才获取的主要­渠道就是职业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此次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方案》要求,自2019年开始,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职业院校在10个­左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方案》同时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 育附加。

此外,《方案》明确要求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政府主要负责规划战略、制定政策、依法依规监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可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

根据要求,2020年要初步建成­30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探索民办职业教育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退出机制。

竹立家认为,在服务型、技术型人才培训中,国家还是重要的组织部­门。近年来,社会办学一直受到鼓励,民办学院、技术学院发展比较好。企业办学对缓解就业压­力有很大好处,但办学需要资金投入,政府需要给予财政支持,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采取类­似的支持措施。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